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由不同地域、不同族群诞生的灿烂文化日益融合,逐渐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的活动足迹便已抵达海岸,伸向海岛。
海洋,孕育生命,海岛,承载文明。
浙江,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海岛,海岛和沿海区域相继发现了丰富的史前文明遗迹、遗物。史前考古的诸多发现表明,浙江是稻作、蚕丝、茶叶、漆作、瓷器、造船等多种文明标志、文化符号的主要发源地。由此推断,上溯到距今 8000 年甚至 10000 年以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存在相对成熟的人类文明,有着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在 2023 舟山“岛屿与海洋文明”学术研讨会召开之际,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舟山市文物局共同主办,舟山博物馆承办的“浙江海洋文明图片展”近日在岱山县岱心阁海洋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展出,后续还将在浙江省舟山市各县(区)博物馆及宁波博物院等单位巡回展出,巡回展将持续到12月底。
展览以浙江沿海地区史前及港口考古的部分重要发现为窗口,分为“踏浪前行”“鱼盐之利”“向海而生”“港通四海”四个篇章,从海上交通、生产生活、聚落形态、文化传播等方面切入,通过生动的图文资料,科学的整理分析,以特定角度展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传承有序、多样和谐、多元一体的悠久渊源和独特魅力。
船、桨作为水上交通工具,在人类海洋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第一篇章“踏浪前行”通过浙江省内杭州、宁波及舟山地区出土和传世的海上交通工具,展示不同时期生活在浙江沿海和岛屿地区的先民通过制作和使用工具走进海洋、探索海洋的鲜活例证。
第二篇章“鱼盐之利”通过部分古代遗址考古发现的一些鱼类、贝类遗迹遗物和制盐遗址,从食物来源、饮食结构到生业方式这一连贯的证据链,反映浙江沿海及岛屿地区史前先民和历史时期的古代先民生产和生活方式。
第三篇章“向海而生”梳理并集中展示舟山群岛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地下遗址,充分证明舟山在很早的史前时期就有先民在此聚落而居、生产生活、艰苦创业,具有人口数量颇多、持续时间很久、生产规模较大、海洋特色鲜明等特征。
第四篇章“港通四海”以浙江沿海和岛屿地区几个古代重要港口遗址和配套的航标作为展示内容,展现浙江古代直至近现代高度繁荣的海上贸易,以此证实古代不同区域、国度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实现大宗物资的生产、转运、销售全产业链发展,进而探讨“海上丝绸之路”起源、发展、兴盛、衰落的演变进程、历史背景、地域特色。
浙江沿海及岛屿地区发现的古代遗址及相关遗物,表明这里是中国海洋文化起源的重要区域之一。为全新世以来环境变迁、海侵时间、过程及中国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的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丰富案例,对中国古海岸线人类活动起源、海洋文明的诞生、发展全过程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