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主阵地之一,我们要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理论品格,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实践,自觉贯彻落实到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文博事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 《瞭望》:你认为当前文博工作有何新变化、新趋势?王春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下面我主要就文博工作谈几点看法:一是我国文博事业发展环境越来越好。中央先后召开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全国革命文物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为做好新时代博物馆工作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中央财政十年累计安排文物保护资金570亿元,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278亿元。普查登记全国不可移动文物76.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公布两批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覆盖全国1433个县。成功追索1800余件(套)海外流失文物,国博先后举办“虎鎣:新时代·新命运”、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等回归文物展。二是考古事业蓬勃发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接续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全面展开,8800余项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实施,边疆考古、水下考古、科技考古、公众考古、涉外考古稳步发展,新技术新装备广泛应用,36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放,为进一步明晰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撑。三是人民群众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截至2022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位居全球前列。全年举办线下展览34000多个,线上展览近万个,教育活动近23万场。“跟着博物馆去旅行”出游形式受更多游客青睐。大众对博物馆需求持续提升,购物车里“考古”、电商平台上“博物”成为追求生活质量和文化品质新时尚。此外,文旅融合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更加凸显;“让文物活起来”样态更加多元;文博新业态更加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更加精彩。以上新变化表明,我国文博事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贯彻落实“七个着力” 履行好职能 《瞭望》:如何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王春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博系统的重要任务。我们将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实践,自觉贯彻落实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一是以主题教育为动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结合国博工作实际,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博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认真开展国博工作大调研,通过开展“博物馆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情况”等课题调研,将调研成果充分转化。二是增强观众观展体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应对疫情结束后观众井喷式增长新态势,出台十种措施,优化观众体验。优化预约系统,打击“黄牛”倒票,加强网络防攻击能力,尽最大努力保证更多观众公平免费参观。增加预约限额,延长闭馆时间,开辟新入馆通道,减少观众等待时间。规范展厅讲解秩序,扩大公益讲解场次,推行社会讲解申请许可。发布研学机构管理办法,提升研学服务水平。发布文明参观须知,倡导文化殿堂文明参观。充分利用馆内室外场地,为观众开辟新休息服务空间。加强网上资源供给,减轻线下参观压力。高质量完成第六次全国博物馆运行评估(2019—2021年度)申报工作,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127家一级博物馆评估结果中获评“优秀”。三是推动文物征集取得新进展,文物保护工作持续推进。进一步推动国史文物征集工作取得新突破,2023年已征集各类藏品2417件(套),其中国史文物1403件(套)、古代文物796件(套)、艺术品218件(套);配合展览和藏品征集完成文物评估3101件(套),开展文物保护修复项目55项,完成文物保护修复715件(套),文物复制/传拓项目36项计文物212件(套),完成馆藏文物分析检测321件(套);完成43次33052件藏品定级,完成固安库房5040件(套)瓷器、钱币库57530件参考品整理工作。正式启动藏品账册、档案信息化工作,积极推进智慧库房试点建设。四是稳步推进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改陈,举办精品临时展览。稳步推进“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和“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基本陈列改陈提升,完成“中国古代书画”“中国古代瓷器”“中国古代佛造像”“中国古代玉器”专题展览改陈工作。截至目前,2023年已新开“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等30个临时展览,推动13个巡展项目落地,覆盖广东、吉林、河北、浙江、黑龙江、江苏、新疆等省份。五是深化学术研究,推动博物馆学科体系建设有新进展。召开博物馆学名词编写工作会议和主编工作会议。深化学术研究,创新科研体系,2023年成功立项科研项目14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柔性科研机构建设,搭建四大院专兼职结合的科研团队,充分发挥博物馆研究功能。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慧博物馆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中,持续开展数据采集;实现数据融合,建设融合场馆BIM模型、地理信息、展览全景、观众数据等多维数据可视化综合运行平台,目前该项目已完成课题验收工作;开设智慧展厅,举办“数说犀尊”展览,通过数字手段直观呈现文物高清细节和科研成果;规范数据授权,修订《中国国家博物馆数据授权管理办法》;“国博原创虚拟数智人”获评国家文物局与中央网信办评选的2023年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项目。六是提高传播效能,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途径。自2019年以来,组织新闻活动约200场,通过媒体合作发布报道5000多篇。近年来,国博全媒体矩阵多个平台屡获奖项。国博官网访问量逾千万,微信粉丝量、微博粉丝量、APP和小程序使用量均突破五百万,为广大公众提供丰富云端文化资源。积极探索“让文物活起来”新路径,与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出品首部原创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与中国煤矿文工团联合出品原创肢体戏剧《俑立千年》。持续打造文创品牌,2023年已开发180余款文创新品、270余个SKU,受到行业好评和观众欢迎。七是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履行好国家文化客厅职能。积极贯彻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成功举办“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分别向展览开幕式致贺信。后续推出了“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向中国观众展现艺术史上众星璀璨的光辉。深度参与博物馆全球治理,举办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大会,协调印度国家博物馆主办第二届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大会,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博物馆联盟建章立制,参与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国际联盟工作,参加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文化合作分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准确把握“两个结合” 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 《瞭望》:面向未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如何开创工作新局面?王春法:下一步,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回信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一是充分利用好丰富的文物资源,系统完整反映民族复兴伟大进程。通过系统完整呈现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和灿烂辉煌来展示中国特色的历史渊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展示“两个结合”的历程和成果,努力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坚实理论支撑,为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作出应有贡献。二是健全征藏体系,留存时代物证。在持续推动健全优化考古出土文物和执法部门罚没文物移交工作机制的同时,切实树立为未来而收藏的科学理念,突出革命文物工作“一条主线、两个见证”,着力搜集整理反映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的代表性物证资源,切实履行好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的重要职责。三是创新展览展示方式,打造更多中国风、红色调、年轻态的展览品牌。积极主动应用最新数字信息技术,改变由物到人界面沟通互动形式,让文物从静态展示转为与动态呈现并存,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感;加大策展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把策展能力作为博物馆核心竞争力来培育和提升,打造更多原创展览品牌。四是千方百计让文物活起来,丰富人民文化滋养。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最关键的是要让文物走出库房,让文物与观众见面。进一步拓宽视野,强化传播体系建设,加大馆际文物交流、联合办展、巡回办展力度,加强文创产品研究开发,开发数字藏品等文创产品,让更多的人能够把博物馆带回家。五是积极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继续做好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等对外交流平台工作;继续实施精品展览全球推介新行动,不断提高展览外译水平,输出一批代表国家历史文化水平,反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精品外展,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继续深耕中国国家博物馆中英文官网、国内博物馆首个英文版官方微信服务号“National Museum Of China”等海内外传播平台,让全球观众足不出户感受中华文明之魅力,欣赏中华文明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