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分组讨论纪要

字号:T|T
2023-11-21 15:28 来源: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2023年10月23-24日,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围绕“新时期考古遗址与出土文物保护修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内蒙古考古学会、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研究中心、陕西考工文物保护修复研究院、北京大地风景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共计19位代表进行了报告。报告内容涉及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对策与建议,金属文物物料来源与制作工艺,实验室考古,文物保护修复理论、材料与技术等方面。
研讨会首先由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杜金鹏研究员致开幕词,他对各位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研讨环节踊跃发言,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建言献策。
图片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先后由内蒙古考古学会塔拉研究馆员、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杨军昌教授、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杜晓帆教授、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高大伦教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张颖岚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陈建立教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研究中心滕磊研究员、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文瑞研究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杜金鹏研究员主持。
图片
研讨会主持人
一、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对策与建议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高大伦教授介绍了我国石窟寺文物的极不乐观保存现状,根据参加石窟调查所见和工作中走访观察的经历,以及一些文保单位先行先试的成功经验,呼吁紧急迅速大面积实施一种石窟寺文物抢救保护行之有效的方法。
杜金鹏以早期发表的考古资料为基础,对殷墟西区玉工和商贾墓墓主人的职业属性和社会身份进行了论述,认为殷墟西区是范围庞大的手工业区,已经形成“工商一体化”生产体系。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文瑞研究馆员以河北省的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从考古遗址公园自身造血机能不足,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和专业人员不足,考古成果较少,展示工程手段单一,土地资源管理力度加大,社会公众参与度不高、社会效益不明显等6个方面论述了这几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建设及运营维护中都面临着诸多困境。以此为基础提出持续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突出遗址特色、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和引导职能等对策。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张颖岚教授以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社会发展为题,通过梳理需要关注的几个平衡关系,并做了一些初步辨析,以期探讨如何促进考古遗址公园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共生。建议可以将考古遗址公园的部分运营支出纳入到中央层级的公共文化服务补助经费中予以支持。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春长研究馆员以河北省行唐县故郡遗址为例,介绍了故郡遗址基本情况及车马坑的实验室考古工作,认为文物的保护不是藏之深山,孤芳自赏,而应该让出土文物走进广大人民群众,以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与当代现实生活相结合,在保护好文化遗存的前提下,让更多的人科学有序、合情合理地参与到文物发掘的过程中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研究中心滕磊研究员选取中国知网等文献库,通过搜集和整理学术期刊、硕博论文、研究专著等相关成果,从矿冶遗址考古调查、冶金考古、矿冶文化、保护与研究、展示与利用等方面,采用知识图谱方法系统表征分析了1957—2022年我国矿冶遗址保护利用相关研究的知识热点、演变历程以及研究趋势,旨在为矿冶遗址保护和利用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刘卫红副教授立足于田野调查和文化内涵分析,梳理了神山圣湖文化景观的遗产构成,对照《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探讨了对神山圣湖“突出普遍价值”的认识,以期为神山圣湖“申遗”及保护管理提供学理借鉴和支持。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曹雪利副研究馆员针对文博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存在着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技术技能规范性不足、中高本贯通不畅、收入水平较低,技能人才培养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技能提升机会较少、产教融合深度不足,职业教育培养的文博技能人才与行业企业的技能需求契合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提出新时代考古工作需要各级政府、职业院校、行业各部门都加大对文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投入更多的关注与政策扶持,调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贯通中高本衔接、提升人才培养方案,深度推进校院合作、校企合作,加强师资力量培养,积极推进1+x证书考核、项目驱动、工学交替、新型学徒制、学分银行制度的实施,确保能够培养行业真正需要的技能人才,真正做到为国育人、为行业育才,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技能人才力量。
北京大地风景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有限公司郭薛副研究馆员从空间、内容、产品、机制等4个层面讨论了面向未来的考古遗产活化与活化利用,认为考古遗产的保护利用方式呈现出从单一到多元、从封闭到开放的发展特点。认为面临种种机遇与挑战,对考古遗产的保护利用理念也需要积极调整,从建设导向升级为运营导向,从学术视野走向大众需求,以行业标准引导市场行为,从而让活化利用更好地促进考古遗产保护、让遗产保护更好地促进考古事业。

图片
“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对策与建议”专题研讨

二、金属文物物料来源与制作工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陈建立教授针对有关中国先秦时期金属物料溯源研究的理论基础尚未完善、溯源方法体系有待构建、数据的集成度与可共享性较低、部分已发表的学术观点缺乏有效的科学支撑等问题,认为中国古代金属物料溯源数据库与方法论建设已成为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中的一个瓶颈问题,亟需开展针对性的专项研究与技术攻关。综述了近年来国内金属物料产地溯源研究情况,提出构建中国古代金属物料溯源方法体系的做法,并以铅同位素比值研究为例,阐述其研究团队的相关努力。
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杨欢副教授为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中国古代青铜器垫片与基体之间这一过渡层的起因与机制,在实验室进行了中国商周时期典型器物—青铜鼎的铸造实验,随后对垫片及其周围金属组织进行相关科学分析,认为青铜基体与垫片之间的过渡层由垫片边缘与基体的接触部位以及部分的基体部位组成,主要成分为氧化亚铜。这一层在铸造时就已产生,产生机理为型腔内的高温低氧环境。过渡层的存在使得垫片与器物之间存在缝隙,且由于氧化亚铜的不稳定性,器物在后续的使用中会持续氧化从而导致垫片的脱落。过渡层是金属垫片技术的固有缺陷,在对古代青铜器进行保护与研究时,应格外关注这一层氧化亚铜层的形态与变化,进行预防性保护以保持器物的完整性。
图片
金属文物物料来源与制作工艺”专题研讨
三、实验室考古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赵西晨研究员介绍了陕西省蒲城县洞耳壁画墓的整体搬迁和保护,该工作采取了多学科、多技术协同运用,通过基础数据采集(环境检测、地质状况调查、材质工艺科学分析等);壁画本体稳定性处理(壁画画面加固、内部结构支护,外部砖墙减薄、支撑体更换);墓葬整体迁移(整体保固、结构性支撑、吊装运输);博物馆展示设计(支撑方式展示、环境调节、灯光设计、多媒体演示)等一体化文物保护、展示与利用的设计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该项工作是一次从考古发掘到室内保护修复与博物馆展示,统筹协调开展的有益尝试,起到了深度挖掘文化遗产赋存信息、提升展示利用价值的目的,为同类型墓葬壁画及大型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展示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勇助理研究员介绍了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园实验室考古的收获和意义,认为刘贺墓园实验室考古工作研发的临时固型整体揭取技术、全方位发掘整体提取技术为出土脆弱质遗存的整体提取和保护提供了技术参考;研发的半浸泡密封技术、保湿抽真空密封技术为复合材质遗存的应急保护提供了技术借鉴。海昏侯刘贺墓园实验室考古是实验室考古工作模式在大型墓葬类遗存考古发掘与研究中的典型案例,为大型墓葬类遗存的实验室考古工作提供了范例,在考古发掘现场遗存保护、出土脆弱质遗存提取和保护、实验室考古理论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杨弢以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简牍实验室考古清理为例,结合长沙走马楼吴简、北京大学藏秦简牍、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竹简等饱水简牍的清理,对发掘现场辨识、整体提取、简牍堆积科学记录、脱色脱水等环节进行反思,强调流程规范化的重要性。
图片
实验室考古”专题研讨
 
四、文物保护修复理论、材料与技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梁宏刚副研究馆员针对我国出土金属文物表面腐蚀层常常会出现疏松、酥解、发泡、裂隙、崩裂、起壳、剥落及层状龟裂等腐蚀病害现象,对金属文物腐蚀病害的研究现状、出土金属文物的腐蚀病害成因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梳理的基础上,对目前金属文物保护修复中可能存在的学科建设认识、学科背景知识的局限等一些误区进行了剖析,对出土金属文物的脱盐除氯、带锈保护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韩向娜副教授针对漆土质遗存,开发出一套科学有效的保护材料与配套技术,采用漆膜回软→漆膜加固→土体加固,三步联用技术解决糟朽漆土质遗存的保护问题,能够对糟朽漆膜进行增韧增强,提高其环境适应性,达到在北方地区正常馆藏环境下长期保存、展示遗存的目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丹助理研究员通过对于江苏常熟虞山明代墓葬中出土的纸钱、纸元宝、纸石灰包等纸张纤维样品的实验室分析,得出对于该墓中出土纸张纤维属性的清晰认识;同时,结合文献记载及相关考古发现材料,展开对于明代早期丧葬用纸的一系列深入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希助理研究员针对出土矿化银器的科学修复是长期存在的保护难题,在对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 M3墓地出土贵金属文物保护修复研究过程中,在病害认知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建立起一整套包括传统钎焊、碰焊、激光焊等多技术并行的系统化保护方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出土脆弱银器保护修复的技术难度,为同类型贵金属文物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具有广泛推广的价值。

图片

“文物保护修复理论、材料与技术”专题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颖助理研究员结合前人使用黏土膨胀抑制剂改善蒙脱石膨胀性的保护思路,使用电化学法引入羟基铝改性蒙脱石,为后续电化学加固化石奠定基础。认为电化学引入羟基铝的方式可有效改善蒙脱石的膨胀性。此方法为后续电化学加固围岩奠定基础,也为饱受蒙脱石涨缩影响的石质文物提供了新的保护思路。
图片
杜金鹏作会议总结
最后,杜金鹏对与会学者的发言进行了总结。指出此次研讨会为国家考古考古遗址公园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建议,对石窟寺的保护、考古工作与生活的相辅相成、考古遗产的活化利用等相关领域的保护和健康发展提供了借鉴,在对文物保护修复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提出独到见解的基础上推进了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理论建设,对考古学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借鉴。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的举办,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建设、理论建设和具体的文物保护修复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图片
专委会合影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