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工作缘起
李家岗遗址位于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大兴村14组,东北距彭头山遗址约5.7公里。该遗址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由当地县博物馆工作人员调查发现,据采集的陶器等特征判断为与彭头山遗址属同一性质的文化遗存。尽管其后开展过一些零星的调查工作,但对该遗址的基本情况并不是很清楚。
2022~2023年在国家文物局“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研究”考古中国课题支持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考古调勘队对李家岗遗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工作。考古工作主要使用洛阳铲在遗址所在的岗地及周边的稻田低地区钻探,同时辅助以对露出断面和必要探沟地层的分析。勘探面积约13万平方米,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图一 李家岗遗址周边地貌
02主要收获
1遗址面积与现状
遗址主要分布在一块略呈三角形岗地之上,东西最长约180米,南北最宽约150米,高出周围稻田约1米。在岗地的西、南、东三面现均断续存有宽窄不一的池塘,如果串联起来大致能够构成围绕岗地外围的一条水道(图一)。
根据钻探,文化层在岗地上基本均有分布,同时在岗地西部、南部的部分外围低地也可见有一些分布,结合对遗址外围水域所形成的封闭区域等地貌情况的分析,推测该遗址的面积约3万平方米。但受后期的现代坟墓营建、村民房屋修造以及早期土地大规模平整等多因素的影响,遗址破坏较为严重,文化堆积保存较差。目前文化层残存面积约1.3万平方米,且遗物相对比较丰富的核心区主要分布在岗地的西北部,面积约2000平方米(图二)。
图二 李家岗遗址勘探文化堆积分布示意图
2地层堆积与遗迹
从岗地断面和解剖探沟的堆积来看,遗址的地层较薄,很可能与后期的破坏有较大关系。地层较为简单,从上至下大致可以分为耕土层、明清层、彭头山文化层,其下则为生土,部分区域可见砾石层。彭头山文化堆积以岗地上较厚,周边大部分低地区则较薄。分布于岗地西北部的灰坑等居住区文化遗存总体厚约20-40厘米。
同时,在岗地西部边缘钻探到了一长条块似沼泽相的沉积区域,南北长约160米,东西宽约50米,位置正处于南、北两端的池塘之间。这一区域的堆积在上部现代稻田土层和浅灰褐色层位之下即为非常厚的灰黑色粘土,最深处探至距地表以下3米仍未至底,由于地下水位暂无法获知其准确深度,土层中可见含有芦苇茎干等植物遗存。结合同时观察和探测到的邻近砾石层的分布和走向,推测这一区域原来可能为遗址旁的古河道,现今地表尚保留的一些池塘很可能也是古河道的一部分。但关于河道的最终确认和具体线路还有待进一步扩大面积的调勘和下一步考古发掘。
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岗地南部钻探到一条壕沟,由于两端被池塘或村级道路所破坏,残存部分呈东西走向长条状,目前勘探到的长度约25米。壕沟宽约3米,沟内堆积为灰黑色黏土,最厚处约0.9米。在灰沟内发现有较多的彭头山文化时期陶片。由于并没有在岗地东部尤其是北部钻探到类似的壕沟遗迹,因而目前初步认为这条壕沟并没有形成遗址的环壕,有可能只是遗址南部与其外围古河道相通连的一条沟渠。
3遗址时代与性质
此次勘探在剖面采集有较多的陶器和石器等遗物。陶器主要为夹炭的红褐陶,包括双耳陶罐、大口罐、釜、钵、支座等(图三),石器有黑色燧石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从陶器的特征观察,与彭头山文化的中晚期阶段相当,准确年代有待测年工作。
图三 李家岗遗址调查采集部分陶片
从勘探揭示的灰坑、壕沟等遗迹以及较为丰富的陶片等遗物情况表明,李家岗遗址是一处较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早期阶段的定居聚落。
03结语
此次调查勘探对李家岗遗址的地层、文化内涵和聚落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对古河道、壕沟的情况还不是很明朗,需要进一步的重点勘探和解剖予以厘清。此外,砾石层普遍见于岗地西部、南部堆积的底部,分布区域较大,应与前述存在的古河道有关,这表明遗址所在的岗地可能为全新世早期的河流阶地,进一步的地貌与环境研究对于认识这一时期先民对资源开发、景观利用等方面也有较为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