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揭晓|“琼博十大镇馆之宝”新鲜出炉!

字号:T|T
2023-11-16 16:07 来源:海南省博物馆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为全面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讲好海南故事,海南省博物馆综合馆藏海南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南海出水文物、国家文物局调拨文物以及海南特色物产等类别,在兼顾文物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基础上推出15件文物精品。经过观众广泛票选并综合专家意见,最终推选出海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此次推荐评选出的十大“镇馆之宝”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充分体现了我馆馆藏文物特色,有助于今后公众更多地了解海南省博物馆,感受海南历史文化的魅力。

 

海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战国“越王亓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

图片

国家文物局调拨。通长65.2厘米,格宽5厘米。青铜复合质,剑圆茎上有平行箍两圈,上有错金纹饰,刃一侧有细微缺口。剑格正、背两面皆有错金鸟虫书铭文,左右两边对称分布, “戊(越)王亓北古,自乍(作)元用之”;圆形剑首环列错金鸟虫书铭文12字“台戊(越)王亓北自乍(作)元之用之佥(剑)”。

越王“亓北古”,我国著名青铜器研究专家马承源先生认为即越王勾践之孙越王盲姑“不寿”,“亓北古”古音与“盲姑”相近, 此剑之主应为越王勾践之孙越王盲姑“不寿”。吴越的王者所作剑是当时的极品,是我国兵器史上最珍贵的文物之一。
 

汉代弦纹双耳铜釜
图片

海南省东方市感城镇布磨村出土。口径50厘米,底径44厘米,高39厘米。青铜质,盘口,直身,圜底,腹部有凸弦纹,口沿两侧附绳纹立耳,双耳上各立有一对小鸟。釜是古代的一种炊具,流行于汉代,此铜釜体型硕大、铸造精良,可能与汉朝军队平定海南岛的战事有关,应该是军队遗留下来的行军炊具,它们既是汉朝军队平定海南岛战乱的铁证,也是中央政权经略海南地区的最好注解。

1950年张玉华将军海南岛战役工作笔记
图片

长9.6厘米,宽6.6厘米,厚0.3厘米。张玉华将军(1916年-2017年)山东文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新中国成立后任第40军118师政治委员,参加了解放海南岛战役。

此件藏品是张玉华将军在解放海南岛时期的工作笔记,笔记中不仅有第118师所有团营级指挥员的名册,还有韩先楚军长对登陆先锋营成功登岛后所做的指示,以及战役准备工作许多具体事项的记录,例如渡海船只的数量、各团船只情况、船只改造工人的待遇等。对研究解放海南战役军史有重要参考价值,极为珍贵。


南宋“华光礁I号”沉船
图片

华光礁I号水下全景

图片
华光礁I号沉船出水文物

 “华光礁I号”沉船发现于西沙群岛华光礁礁盘内侧,沉船残长18.4米、残宽9米、舷深3~4米。发现时船体仅存船底部摊散在海底,可辨认的主要有龙骨、龙骨翼板、抱梁肋骨、船板等,大部分船板腐蚀严重。受当时条件所限,2008年沉船残体经拆解发掘出水,目前正在海南省博物馆进行保护修复工作。沉船共发掘出水文物近万件,其中陶、瓷器占绝大部分,陶瓷产地主要为福建和江西景德镇,陶瓷产品按照釉色分类主要有青白釉、青釉、褐釉和黑釉几种,器型主要有碗、盘、碟、盏、瓶、壶、粉盒、罐、钵、军持等。

   “华光礁Ⅰ号”是我国在远海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沉船,是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的重要遗存之一,为研究中国南宋时期的造船航海技术和海外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作为一艘贸易商船,它是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见证,展示了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景象,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


宋代青白釉花口凤首壶
图片

国家文物局调拨。口径6~7.3厘米,足径10.4厘米,高40厘米。此壶造型是受唐代波斯金银器风格影响而演变来。口部盛开的四瓣花象征凤冠,凤首上大喙、大眼,长颈渐宽,丰肩圆腹,颈下部有三道凸弦纹,腹部有两道弦纹,凤首后部恰似一束长羽,上飘呈钩状。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青,晶莹剔透,是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中的精品。


1940年南洋华侨赠给冯白驹的怀表

图片

怀表为铜质,金黄色,主体呈正圆形,直径5厘米,厚约0.6厘米。表盖内侧有阴刻鹿形和英文“CERVINE”,表盘为白色,时间刻度为罗马数字,时针、分针现已脱落,表端附有长链表带,带两端附有小环。

冯白驹(1903年—1973年),海南省琼山县(今海口市)云龙镇人,琼崖革命武装和根据地创建人,被周恩来誉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1940年,琼侨回乡服务团中的工作人员将这块怀表赠予了冯白驹,它是南洋琼侨抗日救国和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实物见证。
 

清代张岳崧行书轴
图片

行书,纸本,纵118厘米,横40厘米。释文:“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款识“澥山张岳崧”,钤印“张岳崧印”、“秦陇持衡”。此轴书法风姿绰约,运笔轻快,简约精细,笔锋起伏变化,生动灵秀,韵味幽淡自然。

张岳崧,海南定安人,清代名臣、书画家。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张岳崧以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成为海南历史上唯一的探花。
 

清代《琼黎风俗图》册页
图片

全册15开页,右图左题,以图、文相配的形式描绘黎族先民建屋、纺织、取香等生产生活场景。图中人物线条简练,多用原色,注意色调的和谐统一;山石背景用青绿法,勾勒填色,整体渲染恰到好处。此册页是现存较早的描绘明清时期海南黎族社会风貌的资料,为研究当时黎族社会历史和经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物资料。


清代黄花梨公阁楣
图片

长406厘米,高55厘米。此公阁楣材质为海南黄花梨,由二十五块透雕和浮雕花板组成。花板图案有丹凤朝阳、松鹿同春、喜鹊登梅、博古纹及花鸟瑞兽等吉祥纹饰。黄花梨是海南最具特色的物产之一,此件公阁楣采用多种装饰手法,雕作精巧细致,立体感强,有鲜明的海南地方特色,是民间制作中的精品。


清代黎族五龙出海图龙被
图片

长176厘米,宽116厘米。三幅连缀而成,手工织绣,花纹图案用黄、白、绿、褐等彩色的丝线绣成。“卍”字宽带纹组成矩形画框,把图案分割为主体纹饰与辅助纹饰。主体图案为“五龙出海”图,龙舞沧海,气势恢宏;外圈为喜鹊登梅、平(瓶)安(鹌鹑) 富贵等辅助纹饰;上下两头为灵芝、仙草等装饰纹样。

龙被,是黎族织锦艺术的精品,是黎族纺、染、织、绣四大工艺过程中难度最大,文化品味最高,技术最高超的织锦工艺美术品,是黎族进贡历代封建王朝的珍品之一。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