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博物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2019年以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联合文物交流智库、瞭望东方周刊、中科智库研究院等文博智库类研究机构连续推出《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浏览量数千万次。《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是在总结前三年实践经验基础上,选取不同指标对国家一级博物馆进行评估分析,探索建立科学的系统的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价体系的创新尝试,也是推进全国博物馆(展览)高质量发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具体举措。
截止目前,中国博物馆协会已累计公布四批一级博物馆,共204家。本次评估对象为录入国家文物局综合行政管理平台《全国博物馆名录》的一级博物馆、纪念馆(舍)、科技馆、陈列馆,以中国博物馆协会运行评估公布的前三批130家一级博物馆为主,其中110家可获取海外数据,因而将此110家一级博物馆作为研究样本开展海外数据采集及分析。本报告监测周期为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数据采集来源包括海外主流媒体、海外社交平台、学术搜索、博物馆杂志、搜索引擎等渠道和方式。本报告从诸多标准化算法中选择了不涉及总体样本描述数据的对数Logistic模式进行各项指标的标准化测算。
根据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文物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结合国家文物局印发《博物馆运行评估办法》《博物馆运行评估标准》提出的评估内容,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客观性、独立性原则,按照可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原则,考虑博物馆的公益职能和社会价值,经过多轮实际测算和专家评议,最终形成博物馆(展览)的海外影响力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科研影响力、文化服务力、展览创新力、媒体传播力4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面各设2个二级指标。
2023年11月8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召开《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专家评审会,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本报告的客观性、准确性、真实性,一致同意本报告发布。2023年11月13日,《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在“2023年全国革命文物展示联盟年会”上正式对外发布。
2022年度
全国博物馆(展览)
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
指导单位:中国文物交流中心
编制单位:文物交流智库
发布单位:瞭望东方周刊
支持单位:中科智库研究院
引言
第一章 概述
一、报告背景
2020年
2021年
二、报告简介
第二章 评估体系
一、评估指标选取原则
二、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三、数据采集来源
四、测算方法
第三章 评估总体情况
一、综合影响力前一百名榜单
二、科研影响力十强榜单
三、文化服务力十强榜单
四、展览创新力十强榜单
五、媒体传播力十强榜单
第四章 提升策略建议
一、增强展览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二、提升媒体传播力,构建国际语境话语体系
三、推动数智创新力,加速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四、加强文化服务力,深入参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