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7日至8日,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同时学术研讨会也在京举办。特展开幕式由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主持,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胡伟、宁波市政协主席徐宇宁、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杨帆、中共余姚市委书记傅贵荣致辞,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做主旨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等国内数十家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开幕式,并参加了学术研讨会。
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开幕式
本次展览名为“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分为“古渡新生”、“潮起东南”、“探海溯源”三个部分,共展示河姆渡、田螺山、塔山、井头山等遗址的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324件(套),汇集了“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猪纹陶钵、双鸟木雕羽冠、龟形陶盉等一批河姆渡文化代表性遗物,是河姆渡文化50年来发现与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展现了远古江南中河姆渡文化依山傍海的独特文化风貌。
特展展厅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是中国史前文化的突出代表。
50年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等单位的考古工作者持续进行了河姆渡文化的考古工作,同时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合作,在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干栏式建筑、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并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力。回溯河姆渡文化发现与研究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3年到1988年,仅河姆渡遗址进行了发掘,因其出土的大量稻谷和丰富遗物,使学术界认识到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摇篮,也促成了稻作农业起源于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说的提出,改变了以往国际学术界认为稻作农业起源于印度等地的观点。1978年,河姆渡遗址因其重要发现,作为长江流域史前文化的代表,被写入中学课本历史教科书。第二阶段是1988年至2003年,河姆渡文化遗址发掘数量增多,慈湖、小东门、塔山、鲞架山、鲻山等遗址进行了发掘,有关河姆渡文化的研究走向深入。第三阶段,以2004年开始的田螺山遗址发掘为契机,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树立了一个合作考古与多学科研究的典范;2019年井头山遗址第一期考古发掘进行,为探索河姆渡文化的源头和中国海洋文化的发端提供了新的资料。
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由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詹荣胜主持,余姚市副市长林体、宁波市副市长朱欢、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张凌先后致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介绍了《稻作文明的摇篮:河姆渡文化考古文粹》和《井头山遗址出土文物图录》。主旨发言阶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孙国平研究员以田螺山遗址与井头山遗址的发现为重点讲了河姆渡文化的发现、研究与展望,王永磊馆员介绍了施岙遗址古稻田的考古收获,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的丁风雅博士介绍了奉化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晚期考古的新发现,林国聪院长做了河姆渡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阶段性成果的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傅稻镰、日本金泽大学教授中村慎一、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刘斌、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菊地大树分别做了有关河姆渡文化的界定、稻作农业发展、中日合作考古、河姆渡文化的艺术等方面的发言。
学术研讨会现场
孙国平研究员做主旨发言
主题交流座谈分为“实证稻作文明的摇篮”与“探索海洋文化的发端”两个主题。与会专家重点从河姆渡文化的稻作农业与海洋文化方面进行交流发言,高度赞扬了河姆渡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论、稻作农业起源新说提出方面的意义,并对河姆渡文化后续的考古工作和研究、河姆渡文化的价值提炼、海洋文化的探索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最后为会议做了总结,提出未来工作要加强研究整理,加快编写考古发掘报告;要在考古学文化判断、谱系梳理与文化的源流,稻作农业聚落和生业模式、观念意识形态,河姆渡文化遗址申遗的突出普遍价值提炼,多学科合作的推进,海洋性等角度进一步加大研究;展望未来,要思考河姆渡文化考古中的问题,将研究始终置于中华文明探源这个大框架中。
主题交流座谈现场
站在50年这个新的起点上,我们希望能在新的50年里,持续推进河姆渡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为阐释中国文化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南岛语族的起源等重大学术问题贡献浙江力量,并加强河姆渡文化成果的转换,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河姆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