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正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展现了古代叙利亚地区从旧石器时代绵延至18世纪波澜壮阔的文明融汇画卷,讲述了中叙两国以及中国与其他西亚国家间源远流长的友谊。这次展览缘起于四年前的一次盛会——“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
以点带面形成展览体系
2019年5月15日,在习近平主席的亲自倡议下,“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重要配套文化活动,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的“亚洲文明联展”于2019年5月至8月在北京举办。
之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在“亚洲文明联展”框架下,策划实施“亚洲文明展”继续在国内五省巡展,初步构建了亚洲文明展览体系,并逐渐将影响扩大到全球范围,助力构建国际区域性乃至全球文明交流对话的新通道。
柬埔寨王国文化和艺术部副部长费欧文·楚什在出席展览开幕式时说:“我们很自豪能够与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一道展示自己博大绚烂的古代文明,同时这也体现了我们亚洲各国之间的团结。”
藉由“亚洲文明展”巡展,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境外文博单位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与合作关系,与叙利亚文物与博物馆管理总局共同策划了“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目前已在华展出6站,开展了“阿富汗国家珍宝展”8站的接力守护,推出了赴日“三国志展”等,并与伊朗、土耳其等国洽商合作、完善展览项目储备,形成了丰富且扎实的亚洲文明展览序列,在持续对话中逐步构建起亚洲文明展览体系。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表示,中外联合办展可以搭建国际交往平台,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友好联系,推进人文交流机制与方式创新,拓宽文博专业领域深入合作,提升中外文物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使其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拓宽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合作
我国一直深耕于与亚洲其他国家围绕古代文明研究、联合考古、世界文化遗产联合申报、文物修复、博物馆交流、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而“亚洲文明联展”系列展览的举办在此前的基础上进一步串联起亚洲文明对话合作的网络,也为“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成功开展打下了良好的互信合作基础。
“叙利亚文物精品展”展出期间,中国与叙利亚签署了《关于协同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联合声明》。叙利亚文化部部长卢巴纳·姆沙威积极评价“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她表示,叙利亚遭受十余年战争,叙利亚和丝绸之路历史的宝贵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守护丝绸之路上共同的伟大遗产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
“阿富汗国家珍宝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时,得到了阿富汗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胡森普的高度评价。他说:“年青一代的学生将有机会了解阿富汗悠久的历史,了解我们之间的互联互通与历史关联,这将对学子们带来不同的启发。这也将会激励他们伴随着对过去的思考,为我们的现在、未来的繁荣而努力。”
为进一步宣传在全球文明事业中文物交流的重要性,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联合《文明》杂志社出版了专刊“金色名片·亚洲文明篇”,梳理了我国与亚洲16个国家的历史往来,以及文物展览、现代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合作与对话,表达了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真诚愿望。
持续多元的项目,为“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的成立积累了条件,使合作与交流有了更有效的机制和更广阔的平台,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营造了更有利的外部环境,以中国主场外交,助力亚洲新未来。
寻求展览发展新机遇
“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时,由于没有公共文化经费支持,展览策划团队引入了社会力量参与,解决展览筹办资金问题,呈现高品质文物展览。同时尝试采用收费模式,回收了部分展览筹备经费,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增长,提升传统文化行业自我造血功能。
展览负责人冯雪谈到,“策划这个系列展览的初衷就是让观众可以感受到多元的亚洲文明之美。我们也注意到,不同知识背景和经历的观众走进展厅中,对文物的认知和展览的解读会有所差异。因此,策划团队在每周末都邀请一位专家学者就叙利亚展讲一场线上公益讲座,尽可能地从不同维度为观众补充介绍与展览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与文物知识,进一步延伸展览的意义与价值”。
除了公益学术讲座外,展览团队还为特殊群体提供优惠购票渠道,制定了“开放日”免票的政策,申请纳入第十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艺术京城”板块,在维持运营成本的同时,尽量降低展览门票价格,吸引更多观众主动前来参观,更好地满足了观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在展览市场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展览团队将会把收益继续用于未来展览储备项目的策划与落地工作,基本实现“以展养展”的“可持续循环模式”,为博物馆不再主要依靠公共文化经费办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参考。通过提升展览内容与品质、扩大展览品牌知名度等手段,吸纳社会资金支持促成展览落地,解决目前博物馆经费少办展难的主要矛盾,为文化文物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示范。通过门票、文创收入反哺后续新展的策划筹备工作,源源不断地为广大观众提供更高质量、更多元的文化服务与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