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的这处红山文化早期遗址,很忙

字号:T|T
2023-11-01 16:55 来源: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10月17日,早上7点多,虽然太阳已经升起,但深秋里的马鞍桥山仍感寒凉,让身穿单薄衣物的记者不禁打起了寒颤。这时候,裹着棉衣的樊圣英已经早早来到考古发掘现场,对他来说,早起到工地先巡查一圈,已经成为他每天的工作惯例。

图片

   马鞍桥山位于朝阳市建平县太平庄镇石台沟村,是一处坡度和缓的丘陵,也是一处重要的红山文化早期遗址,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是我省唯一一处集合了居住区、祭祀区的红山文化遗址。2019年,该遗址正式开始考古发掘,今年已是第五个年头。自2019年起,樊圣英就承担起考古发掘领队的重任。
   “你看,这是祭祀区里最大的一处祭祀坑,里面出土了多件祭祀陶器。”工地上,布满了多个规格统一的探方,樊圣英领着记者在现场转了一圈,他站在探方边缘,一边指着探方里的操作痕迹,一边骄傲地向记者“科普”,“这个祭祀区是我们2021年发掘的,目前来看,这是一处3500平的祭祀区,几千年前,红山人就在这里祭祀天地。这是国内首次在红山文化聚落址里发现独立的、大型的祭祀性遗址。”温煦的阳光洒在樊圣英的脸庞上,他的自豪溢于言表。
 
 
   从2019年正式发掘的五年时间里,我省的考古工作者除了在马鞍桥山遗址发现了独立的祭祀区,还在这里陆续发现了红山文化早期先民们居住的房子、围绕聚落一周防护安全的环壕,以及大量的灰坑,一批反映红山早期先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史前时期工具也随之陆续出土。距今六千多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前后生活了一千多年的红山先民生活图景逐渐清晰起来。
   2020年,一个高约2厘米、刻工精巧的石雕人像的出土引起了马鞍桥山遗址发掘现场所有人的欢呼。这是一个雕刻细致入微的石雕全身像,呈双膝跪地的姿势。人像双手扶在腿上,整体镂空,活灵活现。距今六千多年,红山先民就能雕刻出如此精细的人像,这让现场的考古工作者惊叹不已。“每次有新发现,我都特别高兴。”在快言快语介绍完石雕人像的发掘过程后,樊圣英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

图片

   一边是按照计划有序发掘,一边是回填已经发掘完毕的遗址,尽量减少对耕种的影响。记者在现场看到,2019年曾经探方密布的考古发掘工地,如今已经恢复成了当初耕地模样,一大片成熟的火红高粱在阳光的照射下,随风摇曳,散发出迷人色彩。如果不是几年前记者曾在这里实地采访过,已经丝毫看不出当年考古发掘现场的模样,更看不出几千年前曾有先民在这里长久生活过。
   马鞍桥山遗址连续几年的考古发掘,不仅让樊圣英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收获满满,也让石台沟村附近的村民因为家乡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自豪。
   今年53岁的穆晓华是石台沟村附近的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几年前,听说村里发现了重要遗址,省里来的考古队正在招募操作女工,她报了名。经过层层审核,穆晓华成了发掘现场的一名操作工,每天拿着手铲在工地上刮起土方,探寻隐藏在土层中的历史痕迹。
   在成为考古队员前,初中毕业的穆晓华并不清楚什么是考古,更不知道怎样考古,她只是在电视上偶尔听说过考古,“觉得特别高大上”。在马鞍桥山遗址连续工作了几年,穆晓华感触更深的,除了“高大上”,更多是责任心与自豪感。“领队要求我们工作必须细心、细致,不能出现差错,所以,责任心特别重要。”穆晓华话锋一转,接着说,“我和亲戚朋友说,我家这里也发现了重要文物,而且我就是考古队里的一员,说这话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特别自豪。”
   考古工地不远处,几架高耸的白色发电风车在明媚的阳光下缓缓转动。大片已经成熟的高粱昭示着又一个丰收年的到来,而对仍忙碌在马鞍桥山遗址现场的考古工作者来说,今年也是一个丰收年。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