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3日晚,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长安论坛在陕西宾馆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聚焦石峁遗址的考古与研究,共分为主题报告和专家与谈两个环节。陕西省副省长徐明非、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谢泱、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高阳、榆林市副市长杨扬、神木市副市长贺建生等领导出席,近200余名观众参加,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贾强主持。
长安论坛现场
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贾强主持论坛
主题报告环节由四位学者就石峁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石峁遗址考古项目领队孙周勇研究员做报告
开场报告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石峁遗址考古项目领队孙周勇研究员的《石峁考古新发现与研究》。孙周勇研究员介绍了石峁遗址自2011年以来取得的重要考古成果。石峁遗址被确认为一处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的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的石城聚落,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部分组成。目前遗址内已发掘了外城东门址、内城后阳湾、呼家洼、韩家圪旦及皇城台等多处地点。最新的考古成果表明,石峁遗址以皇城台为核心,四周被阶梯状石墙层层包裹,形似“金字塔”状。在皇城台顶部发现有大型建筑基址——大台基和高等级墓地。大台基以夯土为芯,包砌石墙,在已揭露的一道石墙上发现有几十件精美的石雕,大台基顶部还坐落有多座大型建筑。墓地位于大台基西侧,与大台基之间以石墙相隔,石墙上留有连接的通道。在墓地内发现成排的高等级墓葬,墓葬内有壁龛与殉人,壁龛内随葬成组陶器,墓主人普遍随葬玉器,部分墓葬内还发现有殉狗。石峁遗址自发掘伊始,即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建筑复原等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吴小红教授做报告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吴小红教授报告的题目为《石峁遗址碳十四年代研究》。吴教授详细介绍了所采测年样本情况及考古学背景。在石峁遗址皇城台、外城东门址、内城后阳湾、呼家洼等地点采集的上百个测年样品包括白灰地面、炭化木材、炭化种子、人骨等,经过碳十四测年技术,取得了一系列测年数据,为石峁遗址的精准年代学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薛家旸博士做报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薛家旸博士生代表付巧妹研究员汇报了《古基因组对石峁人群来源和遗传结构的研究》。付巧妹研究员团队通过古DNA技术,对陕北及山西晋南地区的多个遗址所出土人骨材料进行基因测序,揭示出石峁人群主要来自陕北地区自仰韶晚期即生活于此的早期人群,同时指出石峁人群与陶寺人群具有遗传上的密切关系。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戴向明教授做报告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戴向明教授做了题为《石峁和她的时代:四千年前黄土高原的故事》的报告。戴向明教授梳理了黄土高原从仰韶文化时期至龙山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的演变,提出石峁文化是在本地文化的基础上,受到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并在自身演进的过程中又对周边的考古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石峁文化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风格,比如遗址选址于高台之上、以土、石结构构成建筑主体、独特的用玉传统等。
特邀与谈专家
与谈环节的受邀专家有北京大学赵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陈星灿研究员、日本九州大学宫本一夫教授、北京大学张弛教授、浙江大学刘斌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研究员。
与谈伊始,专家们依次对参会代表提出的石峁遗址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度解答。赵辉教授就石峁和良渚的发展程度进行了比较,大型工程、发达的手工业和远距离的贸易显示石峁已经进入了早期国家形态。陈星灿研究员认为石峁也许代表着一种北方模式,对于了解北方地区文明起源乃至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宫本一夫教授谈到了欧亚草原青铜器与石峁及陶寺的联系。刘斌教授从长江下游的良渚和陕北高原的石峁谈到了中华文明从多元到一体的过程。张弛教授认为龙山时代河套地区的发达是畜牧业出现引发的契机,出现了新型的窑洞式聚落形态。李新伟研究员对石峁遗址的兴盛年代和废弃年代进行了解读。最后徐明非副省长还就石峁遗址下一步考古工作重点、当地政府如何加强石峁遗址的保护利用等问题进行亲切交流。
本次论坛聚焦陕西石峁遗址最新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展示了我省近年来在大遗址考古方面取得的新成果。省市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参加;参会代表热情高涨,会场内座无虚席;主题报告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与谈专家学术视野开阔、素养深厚。本次论坛为大家呈现了一场学术盛宴,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