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记忆 创造历史——记上海博物馆东馆公共艺术全球征集大赛“卓越城市建设与公共艺术论坛”暨学术委员会会议

字号:T|T
2023-10-23 16:49 来源:中国美术报
图片
与会嘉宾合照
 
近年来,公共艺术作为与城市发展连接最为紧密的艺术形式,深入参与到我国城市景观建设与城市文化塑造的进程之中。10月14日,由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上海博物馆东馆公共艺术全球征集大赛‘卓越城市建设与公共艺术论坛’暨学术委员会会议”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举办。
本次论坛由“与博物馆对话:公共艺术的当代价值”与“作为城市地标的博物馆和公共艺术”两个主题组成。第一个主题主要围绕对公共艺术当代价值的思考与判断展开讨论,内容包括博物馆建设与公共艺术的发展、公共艺术的价值赋能、博物馆的公众参与度等问题。第二个主题,围绕公共艺术与博物馆关系展开讨论,内容包括公共艺术的价值理论体系如何运用到人文生态共生的城市建设、公共艺术如何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公共艺术如何连接城市各类艺术文化资源等问题。
 
图片
论坛现场
 
 
大赛承办方负责人、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金江波与大赛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内外专家,围绕上海博物馆东馆公共艺术全球征集大赛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他指出,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凝聚国内外艺术智慧,探索公共艺术项目创新机制,传播中国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文化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许江提道,评审工作应深度地把握建筑与艺术对城市精神的诠释及其相依相存的关系,遴选出能够让上海博物馆东馆生辉的、能够与传统经典比肩的最佳方案。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公共艺术协会主席路易斯·比格斯通过视频致辞表达了对本次征集的公共艺术作品的期待。
在论坛的第一个主题“与博物馆对话:公共艺术的当代价值”的讨论中,主持人、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副院长王受之首先谈道,近年来博物馆场馆建设观念发生转向,最显著的特征是回归建筑的展陈功能,设计出较冷静的展示空间。上海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代表了当代博物馆新的走向——“既保持博物馆的多元化,也能给展品足够的展示空间和注意力。”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设计史学者杭间在发言中强调,在当今艺术博物馆新的展览叙事背景下,本次征集活动应被视为系统化的行为,而不仅仅是作品的征集。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名誉教授保科丰巳在发言中分享了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公共艺术的三种不同形式。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提出了“自上而下”“由外而内”“自下而下”的“中国式”公共艺术三个界面,并认为“中国式”公共艺术是三种形态力量交织融合影响的结果。广西艺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罗薇丽的发言介绍了本校公共艺术教学实践,认为公共艺术的自我生长与蔓延是地方院校公共艺术的成长过程。国际公共艺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汪大伟在评议中表示,学术委员会要给上海博物馆东馆的不仅是公共艺术的具体方案,更重要的是提供一套社会公共美育体系。人们走进博物馆的目的不单是了解昨天的历史,也是为了开启对未来的憧憬和想象,希望公共艺术成为链接城市过去文脉与未来想象的纽带。
论坛的第二个主题讨论“作为城市地标的博物馆和公共艺术”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院长何小青主持,他认为创作者应注重公共艺术的参与性特征,思考如何让公共艺术更好介入生活。上海艺术摄影协会副会长徐明松在发言中提道,传统的博物馆“围墙”已然打破,新的公共空间(数字语境下混合空间)已然形塑。新的社群关系也成为当代公共艺术诉诸的对象。博物馆已成为新形态下的文化社区,在大博物馆文化背景下也是一种新颖的文化消费“场景”。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沈烈毅从自己的创作经验出发,强调艺术家应以一种“不在场”的姿态让艺术润物无声地融入公众生活。艺术家、独立策展人方振宁则从公共艺术创作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与看法。美籍哥伦比亚裔视觉艺术家、普渡大学计算机图形技术系教授埃斯特班·加西亚·布拉沃通过分享其近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公共艺术项目,展现了公共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强调公众参与和协同创新的重要性,阐释公共艺术与公众、环境之间的互动。德国明斯特艺术学院教授费尔南德·乌尔里希则通过案例介绍了公共艺术在德国工业城市转型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在由成都广汇美术馆艺术总监丁奋起主持的特邀嘉宾讨论中,桂林美术馆馆长助理黄啸伟、云南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主任张吉洪、中国网艺术中国主任刘鹏飞、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际创意设计学院副院长罗曼、上海大学图书馆文化主管吴明明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各地、各机构对公共艺术实践的实践和观点。
最后,许江在论坛总结中指出,公共艺术的核心是公共性和公共精神,艺术家的创作应符合共同体的利益,应重视观众的感受。公共艺术必须落脚在可感、可视、可转化、可记忆的具体艺术作品之上,以作品记录历史,并以大众开放的方式延续记忆,进而创造新的历史。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