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实录 |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10月19日)
字号:T|T
2023-10-22 08:49 来源:国家文物局
大家上午好。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致贺信两周年之际,我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介绍3项最新水下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首先,我代表国家文物局,热烈欢迎大家的到来!
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新时代十年,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强大实践引领下,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迅猛,《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修订实施,《水下考古工作规程(2023)》印发,241处水下文物点调查确认,北礁沉船遗址等5处水下文物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山东、福建等省划定水下文物保护区。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一期交付使用、二期筹备建设,南海基地落成揭牌,第一艘考古工作船“中国考古01”号投入使用,我国水下考古设施水平进入世界前列。一系列重要的水下考古项目亮点纷呈,“南海Ⅰ号”发掘提取各类遗物18万余件,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入坞。今年,国家文物局先后批复实施了11个水下考古项目,包括水下考古区域调查、沉船遗址重点调查和发掘等项目,今天,我们选取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威海甲午沉舰遗址3个项目介绍给大家。
首先,我介绍一下今天参加会议的专家和同志们。今天我们邀请到的专家有:山东大学姜波教授、故宫博物院王光尧研究馆员。
参会的还有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宋建忠研究馆员、周春水研究馆员,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陈浩副所长。考古发掘项目单位同志: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唐炜主任、孙键副主任,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辛礼学馆长,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王硕工程师,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高明奎主任。项目所在省文物部门同志:海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孙雪冬一级调研员、福建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肖玉琴处长、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考古处董毅副处长。项目所在地方人民政府同志:漳州市政府马涛涛副市长、三沙市旅游文化和交通运输局王少雄局长、威海市刘公岛管理委员会张军勇副主任。
以及国家文物局考古司闫亚林司长、辛泸江副司长、政策法规司罗娟副司长。
本次会议还邀请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朋友们。
5月21日,国家文物局、科学技术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了深海考古重大进展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的发现情况。发布会后,国家文物局先后在5-6月、9-10月,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了两个阶段的水下考古调查,下面请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宋建忠研究馆员向大家汇报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最新发现及研究进展。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位于海南省三亚市东南约150公里海域。根据国家文物局的统筹部署和工作安排,2023年5-6月、9-10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通过海洋物理探测和载人潜水器水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确认了两处沉船的分布范围和遗物分布情况,并对两处沉船进行了三维摄影拼接及激光扫描等资料记录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所处水深约1500米,沉船核心区为船体和大量陶器、瓷器、铁器等船载物品,长约37米、宽约11米,可见10个分舱,堆积高达3米,目前已提取出水陶器、青花、青釉、青白釉、白釉、红绿彩、珐华、单色釉、素三彩等器物540余件(套),沉船年代大致为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船货以景德镇窑瓷器为主,推测是从福建或广东出发,前往马六甲等贸易中转站的民间商船。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遗址所处水深约1500米,主要发现大量排列整齐、码放有序的原木堆积,南北长约21米,东西最宽约8米。目前已提取出水原木、瓷器、陶器、蝾螺壳、鹿角等遗物30余件,沉船年代大致为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推测是从马六甲等贸易中转站,运载乌木等货物,返航中国的民间商船。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年代比较明确,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还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这一重大发现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对中国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等都具有突破性的贡献。这一重大发现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跨界融合、相互促进的美好前景,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下面,请福建省考古院水下考古研究所陈浩副所长介绍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考古最新进展。
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古雷半岛东侧圣杯屿海域。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2—2023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和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水下考古发掘。
沉船遗址水深约30米,主体区域残存有木质船体和成摞摆放的船货堆积,范围约300平方米。考古发掘发现,沉船船体残长约16.95米,最宽处保存约4.5米,残存9道隔舱板和10个船舱,单层板结构,发现桅座、龙骨板、龙骨补强材以及舭龙骨等船体构件。发掘出水文物标本约1.72万件,主要为龙泉青瓷和陶罐、铅锤、印章等船上生活、航海相关文物。其中龙泉青瓷数量达到1.71万余件,器形包括碗、盘、碟、盏、洗、缽、香炉和高足杯等,年代为元代晚期,为典型的外销贸易瓷。结合温州朔门古港的考古发现,推测该沉船可能是从温州港出海前往东南亚的民间贸易商船。
漳州圣杯屿沉船遗址的考古发掘通过科技创新、设备改良实现了低能见度下水下考古精细化发掘,极大提升了我国水下考古发掘技术水平。沉船、船货以及船上生活、航海相关文物的发现,对深入研究元代航海史、造船史和船上生活等具有重要价值。圣杯屿沉船重现了元代晚期龙泉青瓷外销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是近几年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重要成果。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关强:
下面,请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周春水研究馆员汇报山东威海甲午沉舰水下考古的最新进展。
在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下,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山东、辽宁两省的文博单位,从2013年起持续开展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工作,在黄海北部甲午海战主战区确认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2017年以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在威海湾原北洋海军基地附近,通过水下考古调查结合造船档案和战争档案等研究,陆续发现定远、靖远、来远三舰,取得了重要收获。
威海湾内的甲午沉舰遗址水深6—10米,遗址分布面积850—2100平方米不等,埋于海泥下0.5—3米,均未发现完整舰体,仅存的遗物呈散落分布状态。发掘出水遗物包括船体构件、船员生活物品和武器弹药等,结合遗物种类能判断原舰体的艏、舯及艉部等位置。其中,定远舰于艏部主炮区发现并成功提取整块重达18.7吨的防护铁甲板;靖远舰于舯部发现2箱完好的37毫米哈乞开司炮弹、艏部发现1枚210毫米主炮开花弹;来远舰发现錾刻有“来远”银勺、2块写有“来远”水手姓名的身份木牌。
甲午沉舰系列考古工作探索总结了一套实践可行的近现代沉舰考古与保护工作方法,填补了中国海域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的空白。系列水下考古成果对于推进甲午战争研究、沉舰遗址原址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的实物教材。
甲午沉舰过去十年取得了非常多的工作进展,有没有关于甲午沉舰整体打捞包括后续的研究计划。
甲午沉舰的考古工作处于调查阶段,以摸清甲午沉舰水下遗址的情况为目标。甲午沉舰整体保存状况较差,不具备整体打捞条件,原址保护也是甲午海战的历史见证。我们一直在推进研究工作,包括甲午沉舰考古工作方法的总结,考古成果的出版以及出土文物的修复等。
圣杯屿沉船的出水瓷器,分层成堆地码放在船舱里,采用竹片等成摞包裹,这是典型的船舶商品包装方式;瓷器的装饰手法以印花为主,属于批量生产的龙泉窑产品。宋元时期是我国海外贸易的高峰期,圣杯屿沉船遗址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近两年发掘出水龙泉窑瓷器17000多件,是元代龙泉窑大量外销的典型代表,也证实了福建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段,对我们研究航海史、贸易史、陶瓷史有重要的意义。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不同工作阶段有什么特点?后续对沉船遗址的保护有怎样的考虑?
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了许多工作的探索,包括水下定位、水下摄影、三维扫描和文物提取等,在第一阶段工作基础上,第二阶段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作规则和规范、流程。后续还将进行新的物理探测工作。按照国家文物局的部署,我们将根据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成果,对两个遗址的保存状况和保护方式开展评估后,提出保护方案。
感谢各位专家、同志们和媒体朋友们。今天汇报的3个水下考古项目,在中国水下考古史和新百年考古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是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运用考古学理论、技术与方法,借助深潜技术与装备,对深海古代沉船开展系统、科学的考古工作,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跨界融合,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考古调查确认了沉船的分布范围、保存情况,明晰了沉船年代,考古发现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是我们打击盗捞后开展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实现了低能见度下水下考古精细化发掘,极大提升了我国水下考古发掘技术水平。沉船、船货以及船上生活、航海相关文物的发现,重现了元代龙泉青瓷外销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对深入研究元代航海史、造船史和船上生活等具有重要价值。
甲午沉舰考古是国家文物局主动规划的水下考古工作,2013年以来的系统考古工作,已先后调查发现了致远、经远等沉舰,探索总结了一套实践可行的近现代沉舰考古与保护工作方法,这次在威海湾陆续发现定远、靖远和来远三舰,对于推进甲午海战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的实物教材。这些重要发现,后续还有许多研究和保护工作要做。借此机会,我提几点要求。
一是深化考古研究。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每个遗址的研究,积极开展多学科、跨学科合作,最大限度获取沉船遗址承载的丰富历史信息。另一方面要坚持“大考古”工作思路,强化研究导向和课题意识,不仅要研究沉船、瓷器、海洋商贸等学术课题,更要关注在中国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进程中,先民们开发利用海洋、海洋与内陆的互动、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的碰撞、融合与交流互鉴,更好地梳理和探讨古代中国的核心特质与文明基因。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同各方合作伙伴一道,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共同为全球互联互通贡献力量。希望我们水下考古继续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交流,以合作水下考古、出水文物保护、学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带动双边、多边人文互动,积极参与国际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和海洋文化传播。
二是提升保护能力。要加强出水文物科技保护能力,聚焦海洋大型木质沉船和钢铁沉舰保护、有机质文物保护,以及脆弱文物加固提取等需求,集中力量攻关,力争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上取得突破。要落实好新修订的《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加强沉船遗址原址保护,核定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划定水下文物保护区,并将水下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健全涉水基建考古工作制度,水域开发建设前要开展考古工作。要加强与公安机关、海上执法机关等合作,建立定期监测、巡查和回访工作机制,严厉打击盗捞等违法犯罪活动。
三是加强成果阐释利用。要加快推进考古资料整理和报告出版,我国水下考古发展至今只有30多年历史,但新发现、重要发现不断,我们要让新发现、新资料尽快面世,让更多的研究者能看得到、用得上,让考古成果真正成为推动学术发展的新增长点。要积极服务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保护,深入挖掘水下文物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做好价值评估,推动重要文物纳入申遗潜力点名单,完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要素体系。要用好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白鹤梁题刻水下博物馆、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等水下文物专题馆,以及正在筹建的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等,依托水下考古新发现、研究新成果,打造精品展览,展现中国海洋文化魅力与水下考古风采,为国际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贡献中国案例。
希望各位同志、专家和媒体朋友们,一如既往支持关注我们的考古工作。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事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