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馆舍,赣地万年,赣江之滨的江西省博物馆如此深厚;然而它又如此青春,三年前新馆正式开启。沉浸“赣地宝盒”,回眸“它”的70年,三座馆舍,三段历程,每一步都与国家、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七秩悠悠,从肇建之初的风雨兼程,到新世纪的稳步发展,到如今“博物馆热”持续攀升。在这里,窥见璀璨的江西历史文化,感受江右之地的积淀与精粹。
七十载,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八一广场到滕王阁之畔到赣江之滨;它在新中国朝阳中荣耀诞生,在新世纪曙光里积蓄成长,在新时代征程上创新突破,实现质的飞跃!七十载,是砥砺奋进的70年,传承创新的70年,日新月异的70年!
逐梦七十载,揽风雨前行,几代江博人孜孜以求,永葆昂扬之姿;致敬七十载,乘时代新风,溯史集思,创新前行,续写华章!
在新中国朝阳中荣耀诞生
(1953年—1998年)
江西省博物馆在新中国的朝阳中荣耀诞生。第一座馆舍筹建于1953年,1959年国庆节落成,1961年正式开馆。在筹备阶段,着力培养人才、征集文物、举办展览,为博物馆发展打下根基;正式开馆后,策划有影响力原创展览并在全国巡展,筹备召开改革开放以来全国首个学术会议,对外展览交流不断涌现。它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风雨同舟、共历沧桑,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
全省第一座综合性博物馆落成开放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博物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也是江西省博物馆初步发展时期。1953年3月,江西省文化事业管理局下发《筹建江西省博物馆的通知》,提出在原省科学馆基础上组建江西省博物馆筹备处,下设保管组、历史组、社建组、自然组。1957年7月,陈列大楼在八一广场南端正式动工。
在筹备阶段,文物征集、考古调查发掘、人才培养、文物保护宣传等工作都在同步推进。筹备处接收省土地局展览会的一批文物,这是最早的文物基础,此后,政府调拨、爱国人士捐赠、考古发掘、社会征集等打下了藏品根基;这一时期,考古调查发掘、文物普查工作都陆续开展,本馆考古人员首次发掘先秦遗址、首次发现商代文化遗存、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负责完成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资料调查和征集工作。与此同时,走进县、区、乡党政宣传、文化、基建部门和各级学校,加大文物保护相关宣传。
1959年10月1日,江西省博物馆馆舍落成,有了专属建筑。馆舍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陈列面积1827平方米,主楼三层,顶部为民族风格的庑殿顶,两侧为两层的翼楼。这座苏式风格的馆舍成为解放初省城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1961年7月,江西省博物馆正式开馆,分自然与资源馆、江西地方史馆、江西革命史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馆四馆陈列,展览有“江西省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物展览”“江西地方史”“江西革命史”“江西自然资源”。展馆开放后,社会各界交流不断加强。1962年2月,沈从文先生在本馆作“古代金属加工问题”学术报告。1962年3月,朱德委员长到江西视察,参观展览并题词“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共产主义前进的”。
正当文博事业得到发展、渐入正轨时,“文革”开始,初步建立起来的博物馆事业遭受挫折,工作人员大部分下放农村。1971年8月,博物馆机构逐步得到恢复,下放的专业人员陆续调回,文物工作得到继续发展。1973年4月,江西省文教办公室展览组成立,下辖革命博物馆(省展览馆)、历史博物馆(省博物馆)。1973年8月,举办“江西出土文物展览”,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江西的考古成就。
1980年10月,根据江西省编委会通知,省革命博物馆与省历史博物馆合并,改为江西省博物馆,将省历史博物馆的考古队分出,另成立江西省文物工作队,仍由省博物馆管理,由馆长兼任队长,至此机构稳定运行。198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建设的4000平方米文物仓库落成,提升改善了藏品保存环境。
承担全省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批批大学历史、考古、文博、自然科学专业人才陆续充实进来,形成了人才梯队。从60年代到90年代,万年仙人洞、樟树吴城商代遗址、龙虎山战国崖墓、洪州窑、吉州窑、瑞昌商周铜矿、新干商代大墓等重要遗址遗迹层出不穷,出版了大批影响巨大的考古发掘报告和论述专著,发现发掘成果不断改写江西历史,揽获了众多国家级考古领域的奖项与荣誉,逐步构建起江西考古的历史图景,为探源赣鄱奠定了根基。
相关学术研究也在持续深入,承担了国家、省部级多项科研项目,出版专著,发表众多学术论文。值得一提的是,创办了在海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从20世纪50年代创办的第一份省级文博专刊《文物工作资料》到70年代创办《江西历史文物》、80年代创办《农业考古》、90年代创办《南方文物》。1989年《江西历史文物》向海内外公开发行,于1992年更名为《南方文物》,刊名由苏秉琦先生题写。《南方文物》至今刊行30年,成为业内有声誉及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入选了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筹备学界首次全国学术研讨会
这一时期,印纹陶存在于文化内涵各异的众多遗存中,分布地域广泛,引发了学术探索与思考。江西省博物馆组建“印纹陶问题研究小组”,就江西印纹陶的萌芽、产生、发现、兴盛和衰落过程做了专题研究,并遴选不同时期的印纹陶标本,配合会议举办专题展览。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首次举办的文物考古学术研讨会。夏鼐、苏秉琦、安志敏、石兴邦、邹衡和严文明等先生对会议的筹办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
江南地区印纹陶问题学术讨论会全体代表合影
1978年8月24日,“江南地区印纹陶问题学术讨论会”在庐山召开,前后整整11天。22个省市、55家单位、近百位学者共襄盛会。这次学术会议持续时间之久、与会学者之多、讨论议题之集中,直至今日在中国考古学界也属罕见。经由此次研讨会,排列出南方地区古代文化的发展系列,初步勾划出南方地区古代文化的面貌。苏秉琦仔细阅读会议论文后,特地著文《关于“几何印纹陶”——“江南地区印纹陶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学习笔记》,十年之后的1988年,苏秉琦先生依然盛赞“庐山会议”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之后,各类专题研讨会陆续在江西召开,带来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极大提升了江西在业内的影响力。1982年10月受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的委任,由江西省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在吉安召开建国以来我国古陶瓷和古外销瓷学术讨论会,总结了以吉州窑为代表的黑釉陶瓷系列的成就。1988年举办中国百越民族研究会第六届年会,1989年举办贵溪崖墓研讨会,同年举办中国青花瓷器研讨会。1990年4月,中国古陶瓷学会、江西省博物馆、高安县人民政府在江西高安县联合召开了中国首届元代青花瓷学术讨论会。1993年举办中国南方青铜器暨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通过各种研讨会,交流了学术研究成果,提高了学术水平。
不断增进文化交流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这一时期不断推出原创展览、持续引入国内外展览,展览交流频繁。1978年举办的原创展览“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成就展览”大获好评,荣获了江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之后在全国巡回展出,引起强烈反响,带动了业内对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也有力推动了《农业考古》期刊的创刊。此外,推出“罗马尼亚共产党建党60周年展览”“瑞士摄影展览”等外展;同时加强业内交流合作,1991年与上海博物馆签订友好馆协议。改革开放后,文物成为宣传江西的文化大使。1985年江西省博物馆首次单独组展文物出国展览,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展出了江西宋、元、明、清的精美瓷器。1988年“中国江西文物展”在日本岐阜县展出。1988年“景德镇出土古陶瓷展”赴日本展出。展览外展以及带动的学术交流,增进了国外观众对江西古代文明的了解,促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在新世纪曙光里积蓄成长
(1999年—2019年)
进入新世纪,为适应现代博物馆的功能需要,中共江西省委于1994年6月将新建江西省博物馆纳入“九五”期间省重点建设项目。江西省博物馆第二座馆舍于1995年12月奠基,1999年10月1日正式开馆。新馆建成开放后,紧随时代步伐,秉承“制度治馆、展览活馆、科研兴馆、人才强馆”的办馆思路,精品展览走出去、引进来,文物普查全面摸清家底,在免费开放基础上做好公众服务,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要。
独具江西特色的现代化场馆
历时四年建设,在国庆50周年之际,江西省博物馆新洲路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新馆主体建筑借鉴明代御窑乳白釉三管器造型,分设历史馆、革命馆、自然馆三馆,以圆弧与环廊巧妙结合,构成浑然一体的现代化建筑群,三馆馆名分别由启功、沈鹏、徐邦达题写。馆舍造型新颖、功能齐全,江西省博物馆立足更为广阔的空间,与时俱进,广开博物,传承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新洲路馆
江西省博物馆实施“展览活馆”战略,树立精品意识,制作精品展览,将展品的学术性以大众化、通俗化、普及化的方式展示,让公众看得懂、留得住。三馆共有基本陈列11个,依托馆藏优势和江西地方特色,重点展示远古先民、近现代革命志士、自然科普等主题。历史馆为基本陈列“灿烂的赣文化”,“江西古代青铜器”“江西古代陶瓷”“江西客家风情”三个专题陈列;革命馆为“江西人民革命斗争史”;自然馆为“赣域风貌”“生命起源”等六个专题陈列。在办好基本陈列的基础上,“走出去、引进来”,办好本馆临时展览的同时,让展览走出去,办好国内及出国(境)展览。
引进来,打造六大临时展览体系。为做到常展常新,在做好本馆基本陈列的前提下,积极引进各类临展,逐渐拓展展览主题,日益丰富展览内容,不断创新展示手段,逐步构建了“百越文化”“皇帝的宝物”“边疆文化”“红色文化”“艺术大师”“世界文明”六大临时展览体系,展览主题广泛多元,从历史文化到艺术品鉴,从区域文化到特色专题。新洲路馆20年来,共引进临时展览127个,让公众在家门口就可品鉴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精品文物、领略多元特色文化。
走出去,精品文物在国内外巡展。充分挖掘本馆特色文物资源,在研究的基础上及时转化,优化基本陈列或策划新展览,打造出“新干大洋洲青铜器”“景德镇瓷器文化”“江西明代王墓珍宝”“吉州瓷韵”等一系列江西文物精品展览品牌,赴国内50余个博物馆巡回展出。同时,全方位展示江西优秀的历史文化与当代文明成果,做好10余个出国(境)展览工作。如“江西元明青花瓷展”“白色的金子——中国瓷器文化展”等展览赴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美国、南非、突尼斯等,参与“中俄国家年”,中国与南非建交十周年等重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这些展览荟集精品,展现江西特色,极大提升了江西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免费开放服务社会
2008年,江西被列入全国免费开放七个试点省份。在此之前,江西省博物馆就率先实行了分人群分馆免费开放。对现役军人、70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免费开放后,从2004年到2007年,逐步实现对未成年人、在校大学生、农民免费开放。2008年3月30日开始,全面实施免费开放。江西省博物馆积极应对,提升各方面服务水平,将免费开放的挑战作为发展的新机遇。当年接待观众量达89.7万,是新洲路馆开馆近十年参观人数最高峰。
对外免费开放,开启了博物馆公共服务的时代。江西省博物馆充分利用好独特的文物资源,提高讲解员队伍素质,改善服务质量和水平,开展了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同时,积极推进“博物馆文化三进”活动,进院校、进军营、进社区,江博论坛讲座等公益性文化活动持续推进,这里成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地”,省内外100多所大、中、小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
此后,通过文物普查,江西省博物馆全面摸清了全馆可移动文物遗产家底。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统计,江西省博物馆登录文物58916件(套),共计88955件。其中珍贵文物10653件(套),占比18.08%;一般文物46213件(套);未定级2050件(套)。普查后,全面掌握了全馆馆藏文物的保护状况,提升了藏品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以文物普查为基础,实施了馆藏文物调查及数据库建设项目,建成馆藏文物数据库和文物保护数据库,为博物馆藏品管理利用奠定了基础。
聚焦热点打造名片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是近年来全国瞩目的热点文化事件,受到社会公众广泛深度关注和媒体追踪报道,被誉为“公众考古的一个范例”。为了满足公众热切的文化诉求,江西省博物馆适时策划,两度推出海昏侯临时专题展览,此后又于2016年10月11日推出“惊世大发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本馆集中长期展出,全面系统展示考古成果,在全社会掀起新一轮海昏侯热潮,收获了良好口碑。
“海昏侯”引发公众观展热潮
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做好展览深度宣传,配套做好展览的常规服务、特色服务、衍生服务,满足公众多元需求。展览共接待观众346万余人次,是有史以来单个展览接待量最多的一次,也是江西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展览,成为一张宣传展示地方历史文化的亮丽名片。
海昏侯展是博物馆人面对公众日益蓬勃的文化热情和文化需求所作的思考和努力,以创新的展览策划、丰富的展示内容、多元的服务与推广探索公众考古新模式。展览荣获2017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
龙头带动融合发展
作为省馆,江西省博物馆以江西省博物馆学会、江西省博物馆联盟为依托,推动全省博物馆融合发展。1986年到1987年间,江西省成立江西省考古学会与江西省博物馆学会。2001年11月学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2020年底,召开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机构和理事会成员。2021年底,江西省博物馆学会革命纪念馆专业委员会成立。作为历次学会理事长单位和秘书长单位,江西省博物馆在促进馆际交流、学术研究、人才培训等方面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引领全省文博事业融合发展。
江西省博物馆学会第四届理事会成立大会
2019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江西省博物馆牵头全省58家博物馆成立江西省博物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整体提升,努力打造全省博物馆合作共赢新局面。联盟成立后,广泛开展博物馆专项培训;与地市县各馆协同合作,以良好的协作机制和工作合力整合全省文物资源,唱响“百县百物说江西”品牌,扩大江西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此外,从2014年起,江西省博物馆成立专项小组,启动实施了近十年文化人才支持工作,以赣州、九江地区为重点,赴南康、上犹、于都、寻乌、石城、修水等近20多个受援县的基层博物馆就博物馆展览、文物修复、社会教育等方面开展帮扶工作。
在新时代征程上双向奔赴
(2020年至今)
迈入新时代,随着新技术赋能,公众对博物馆功能等有更新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助推博物馆新一轮改扩建和新建浪潮。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江西省委、省政府将“江西省文化中心”建设列入江西省“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工程。在赣江西岸生态轴线上,江西省博物馆、江西省图书馆、江西省科技馆三馆新馆从北到南依次布局。这一大型文化建筑群有效集聚文化资源,旨在打造城市会客厅、全省历史文化新地标。江西省博物馆新馆于2016年8月奠基建设,以方盒为建筑原型,被誉为“赣地宝盒”,藏江西历史文化瑰宝之意,2020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新馆为契机,活力焕发,展时代新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影响力持续上升,开启新时代新征程的全面创新突破。
2020年9月27日,新馆正式开馆,第一批公众兴奋等候入馆
多维度打造智慧化场馆
创新办馆理念,新馆以“藏物致知 展教育人”为办馆理念,以“赣地宝盒、江西文脉”为主体内容,以“用物讲好江西故事、用心做好专业服务”为服务宗旨,是丰富全省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阵地和文化地标。
为建设多元融合的现代化新馆,在新馆筹建伊始,确立了“集众智、聚合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建馆技术路线。江西省博物馆积极探索全社会共同参与办展的策展模式,开展“携手共绘新赣博”系列活动,倡导社会征集,招募筹展志愿者,共建“我们的博物馆”,共绘新蓝图。
新馆率先启动了全面的“智慧博物馆”建设,综合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数字信息技术,通过理念、模式、功能的创新,实现了江西省博物馆文物保护、运营管理、公众服务等业务的全面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建构了新时代江西省博物馆的智慧科技能力体系。这座全新智慧化场馆,面向不同类型观众,提供覆盖参观前、参观中、参观后的线上和线下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基于用户画像,提供展览及活动信息推介、全媒体多渠道的便捷预约服务、无感入馆、智慧导览、智能问答、个性化服务等,构建了江西省博物馆智慧图景。
历时多年倾心打造,宝盒于2020年9月在赣江之滨全新开启。一座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陈展面积2.8万平方米,中部地区体量最大的新型博物馆在赣江之畔建成开放。新馆兼备智能票务、智慧导览、智慧监测等公共信息化服务系统以及学术报告厅、儿童教育厅、文创产品展示区等公共服务功能区,极大提升了展示陈列、藏品管理、数字建设、文物保护、宣传推广、文创开发等综合实力。
全新展陈阐释“何以江西”
新馆建构全新的“8+3”展陈体系,由8个常设展览和3个临时展厅构成,全图景展现江西文化面貌,高质量满足新时代公众多元需求,阐释何以江西,讲好江西故事。常设展览立足江西,运用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以物证史,组合叙事,彰显江西文化的地域性和独特性,注重品牌打造的时代性和系统性,研究、教育、宣传等工作同步整体推进,还原一个真实立体完整的江西。临时展览立足时代,结合特色馆藏与学术热点,品牌化打造系列原创展览。展览主题融古汇今,横贯中西;内容建设突出学术研究导向,凸显人文情怀。
基本陈列“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江西古代历史文化展”带公众穿越万年江西,“红色摇篮——江西革命史陈列”讲述红土地恢弘的革命史诗;“万年窑火 千年瓷都——江西古代陶瓷文化展”展现中国陶瓷最辉煌篇章,“虎踞江南——新干大墓与青铜王国”映照三千年前的璀璨,“盛世瓷韵——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名家捐赠作品展”“物华新诗——赣鄱非遗展”“湖泊·生命·呼唤——贝林捐赠动物标本暨鄱阳湖自然生态展”等专题陈列展现江西地域特色文化,彰显时代精神。
公众参观
三年来,陆续推出“千载一瞬——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特展”“初心耀征程——百件珍贵革命文物档案说江西”“西江流韵——江西明清以来书画特展”“瓷·婳——女性主题艺术展”“寻·虎——小鸟虎儿童主题展”“釉见敦煌——瓷画艺术展”等展览,逐步形成名人展、儿童展、艺术展、女性展等多个陈展系列。如服务国家“双减”政策,致力于展教育人,精心推出“江小博童萌汇——儿童博物馆计划”,推出专属IP形象,营造交互式展陈空间,定制童趣展教项目,趣味解读文物故事,打造“展览+研究+教育+宣传”四位一体的博物馆儿童教育产品体系,呈现全维度立体化展览新模式。此外,云微展等特色展览创新观展体验。
全力建设“三大中心”
现代化典藏中心。新馆依托智慧博物馆建设,充分利用好文物普查大数据,建立智慧化的藏品管理系统,在藏品入藏、藏品登录、出入库管理等方面极大提升了管理利用水平。同时创新典藏路径,丰富特色展品,珍藏地方集体记忆。如在新馆筹建时期,倡导当代景德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70余位艺术名家捐赠近500件陶瓷精品,构建新馆“当代陶瓷艺术名家作品展”;在全国率先发起抗疫见证物征集,举办抗疫主题特展。
文化研究中心。着力在汉代文化、陶瓷文化、红色文化等领域深入研究,立项诸多省部级课题、编撰出版各类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021年8月,江西省博物馆汉代文化研究基地揭牌,挖掘、阐释、弘扬好江西汉代文化,有力提升汉代文化研究、展览、宣传等系列工作,打造展示江西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以汉文化研究基地建设为抓手,探索出新时代文物研究的新路径。
现代化文保中心。新馆建立了全馆预防性保护平台,对展厅及库房文物保存环境实施实时监测调控;打造了立足本馆、辐射全省的现代化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融文物修复、文物展示、参观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文保中心实验室。同时通过项目不断培养新时代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才队伍。
多元服务塑造特色品牌
特色活动满足多层次需求。定时讲解、智慧导览等多种导览模式让观展更为便捷贴心。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在专题活动、展教一体活动、馆校合作等方面打造品牌,塑造专属IP,拓展“博物馆+”链接公众,呈现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江博奇妙夜”点亮赣地宝盒,“三点半博物馆”点对点精准对接,“暑期夏令营”带领孩子们度过充实快乐假期,“江右君说江西”馆校合作持续拓展深入,“最In的文创battle”跨界合作,让文创“潮”起来。
“江博奇妙夜”活动
文创点亮美好生活。文心创意,围绕馆藏特色、延伸文物价值,集“文创研发+实体商店+线上平台”于一体,创建线上线下“天工坊”,推出“赣博吉金”“锦上添花”“一鹿有你”等40余个系列千余款文创产品,涵盖博物奇趣、文房用品、精致饰品、创意生活、服饰雅配等类别,其中文创雪糕、考古探秘盲盒等新潮单品成为出圈爆款。
全媒体讲好江西故事。做好新时代博物馆多元传播,以优质新媒体内容释放独特的文化魅力。微信、微博、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八大自媒体平台融合传播,高频次发布高质量内容,推出主题性文化产品,做“365天在线的江小博”。“何以江西”“江博云微展”等特色栏目,“1分钟趣读文物”等系列视频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江西故事。同时跨界合作,推出多元联动,增进公众互动,全力提升传播力、互动力、认同度。
志愿团队提供专属服务。江西省博物馆共有三支各具特色的志愿者团队。新馆建设时期招募了参与新馆筹展工作的“筹展志愿者”——“江右君”;“杜鹃红”成人志愿者开展多主题多层次多元化志愿服务,讲好江西故事;“小赣将”小小志愿者用童声传递江西历史文化的魅力。他们创新志愿服务,不断深入和拓展志愿服务内容,持续推出特色化、个性化服务。
硕果累累创佳绩
全面突破开新局。新馆建成后,以策划有思想有创意有看点的展览、提供有温度有品质有特色的服务、推出个性化多样化年轻化的宣传为重点,多领域全面发力持续发力,荣膺“2020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由点到面突破开新局,从展览到社教,从宣传到文创,从智慧博物馆到志愿者工作等方方面面,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揽获业内30余项国家级荣誉、40余项省级殊荣。新馆基本陈列荣获“第十八届(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百件革命文物说江西”荣获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数智江博”入选文旅部数字化创新实践十佳案例,开放教育部荣获“第21届全国青年文明号”集体,“1分钟趣读文物”入选中宣部2021年优秀外宣品,@江西省博物馆荣获十大创新力官微、十大影响力官微。
文化中心闪耀地标。新馆开放三年,共推出临时原创展览36个,各类活动近500场,接待观众近400万,2023年度仅半年多的时间,观众参观量就突破百万。公众与博物馆线上线下持续双向奔赴,江西省博物馆热度持续攀升,点亮城市文化生活。赣地宝盒日益成为独具江西特色,备受公众喜爱的博物馆,成为满足新时代公众高质量需求,涵养深厚文化情怀、增进文化自信的闪耀地标。
最美江博人
栉风沐雨七十载,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频,焕发全新的生机与活力。薪火相传七十载,虽几易变迁迭代,不变的是文化传承的初心。感怀前贤之功,筚路蓝缕开基业,后辈定当砥砺前行!70年,是一个坐标,更是一个新起点。江西省博物馆将切实推动高质量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成为“省内顶级、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博物馆,为推动赣鄱文化繁荣发展、文化强省贡献博物馆之力。70年正青春,风华再起续篇章!致敬70年,共期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