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对话”伟大中华文明

字号:T|T
2023-10-10 16:07 来源:国家文物局

作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展览,由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10月8日在成都博物馆落幕。此展自6月10日开幕以来,共计超过140万观众观展。

 

见字如面 “相认”千年

 

“稼轩先生,见字如面。”辛弃疾唯一传世真迹《去国帖》从故宫博物院来到成都,观众争相观看。

 

这是成都前所未有的一场文化盛宴。比甲骨文更早的贾湖刻符龟甲、镌刻历史“骨相”的殷商卜骨,以及辛弃疾、赵孟頫、祝允明真迹……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这一展览,集合了全国20个省、直辖市,40个文博机构的220件珍品文物,其中一级文物70件,珍贵文物占比达90%。

 

成都博物馆交流宣传部主任王立介绍,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每天约有1.7万人观展,近6成是省外观众,80%以上为年轻观众。

 

记者看到,有的观众一边观看一边记录,有的在认真临摹;有的带着自己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前来,和文物拍照打卡,与古人“对话”。观众还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分享排队攻略、观展攻略,并上传自己的观展照片及笔记、书画等。

 

“说见字如面,大抵要两个条件,认得其字,懂得其意。藉由汉字,我们得以相认。”一位观众留言说。

 

生生不息 激励今人

 

龟甲、陶器、青铜器、竹简、砖石、绢纸,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不断发展变迁的汉字载体、书写方式,承载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序厅的第一件文物是贾湖刻符龟甲,刻符形似一只眼睛,暗喻中华文明在混沌中睁开双眼。

 

来自甘肃省镇原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秦二十六年铜诏版,阴刻着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字迹清晰,弥足珍贵,是秦统一文字、变大篆为小篆的历史见证。从此,统一的文字成为中华民族四海一心的文化标识。

 

隋唐以后,书法名家辈出。辛弃疾用方正挺拔的笔力书写中国文人修身致知、心怀天下的精神世界,祝允明用草书挥就的千古名句……字字句句,隔柜相望;精神气韵,激励今人。

 

“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汉字是重要的纽带和例证。我们策划这个展览,为的是让观众跟随汉字发生发展的历程,看到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成都博物馆副馆长、总策展人黄晓枫说。

 

赓续文明 厚植自信

 

据了解,为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汉字蕴含的文化内涵,成都博物馆先后邀请国内专家,从考古发掘、历史研究、书法艺术等角度开展系列讲座,推出系列社教活动、研学课程等。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士澍说:“希望在数字化、科技化的时代,多举办这样的展览,把中华文化基因保存好。”

 

成都博物馆馆长任舸认为,展览的火爆,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国人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

 

“正是基于对这一趋势的认识,我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用文物阐释历史故事、文化内涵、精神气质,以赓续中华文明,厚植文化自信。”任舸说。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