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中国北方耀眼的明珠,历史悠久、美丽富饶,自古以来,鄂尔多斯草原就被黄河“几”字湾紧紧怀抱,夏商之际,欧亚草原的金属之路先于丝绸之路凿空东西,秦汉以降,绵绵长城又横亘其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和胡焕庸线从这里穿过,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在这里交错,中原农耕经济背景下的中原王朝与游牧经济背景下的北方部族在这里碰撞、交融,黄河文化、草原文化、长城文化在这里交汇,多个时代的草原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历代各民族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因此,鄂尔多斯高原成为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长城文化、丝路文化等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代表性地区,成为历代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地区。
日前,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的部署与支持下,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大胆创新,坚持学术引领、技术支撑、艺术呈现,在国庆七十四周年之际,奏响时代凯歌,唱响中国旋律,推出“黄河从草原上流过——鄂尔多斯历史文化陈列”。陈列力求通过有限的展陈空间,依托展品,借助丰富的展陈手段,穿越古今,向观众展示一幅时空立体画卷,普及鄂尔多斯的历史文化,弘扬前沿先进的科学理念,传播丰富理性的精神思想。
学术引领 普及历史文化
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2022年8月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最新公布的博物馆定义,再次强调研究基础上的阐释和展示工作。因此,“黄河从草原上流过——鄂尔多斯历史文化陈列”高度重视展品等基础材料的研究,多次组织专家召开不同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充分挖掘展品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
金冠饰
河套人头盖骨
上郡守寿戈
无论是“河套人头盖骨”“朱开沟中华第一铜剑”“鄂尔多斯青铜器”“鹰形王冠”“西沟畔金凤冠”等社会各界耳熟能详的精品文物,还是“阳湾遗址”“寨子圪旦石城址”“牡丹纹黑釉剔花瓷瓶”等近来逐渐引起学术界关注的遗存,都成为学术研讨的焦点。研究表明,距今10~5万年前,鄂尔多斯地区最早的古人类——河套人就生活在萨拉乌苏河畔;距今6.5~5万年前康巴什区的乌兰木伦遗址,以大量的石器制品以及古生物化石,揭示了鄂尔多斯地区史前时期的环境与文化。大致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阶段的阳湾遗址,以其聚落布局体现的社会结构以及遗物特征体现的多元文化,都显示其已经处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发展阶段,是文明社会的前夜;而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阶段,黄河两岸出现了包括准格尔旗寨子圪旦遗址、神木石峁遗址、清水河后成咀遗址、兴县碧村遗址等大量石城址,这些城址规模宏大、结构完备、功能齐全、遗物丰富,体现了这些遗址处在以地域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国家形成的前奏。而相对稍晚一个阶段的朱开沟文化,则向我们展示了农牧兼营的经济形态以及早期冶金技术的发展水平,为后来鄂尔多斯青铜器的兴盛以及欧亚草原金属之路的交流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完善的技术储备。鄂尔多斯青铜器虽是欧亚草原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以黄河为代表的大河文明影响,东周以来与中原地区交往也更加密切,所以鄂尔多斯地区很快成为秦汉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墓壁画中也反映了当时宜耕宜牧的经济形态以及多元融合的文化景观。正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农牧交融的历史背景,鄂尔多斯地区成为中原王朝与北方部族的交流舞台,一直到隋唐-宋元时期,这里都是各民族交往、多文化融合的前沿阵地,而明清时期的走西口,更加深了与秦晋地区的贸易往来与人员流动,并积极执行会盟制度,各盟旗紧密团结,一起抵御分裂,捍卫了国家的统一。
鹰顶王冠
铃首短剑
鄂尔多斯的历史连绵不断,鄂尔多斯的文化深厚不绝。将这些学术研究成果,及时通过展品陈列及辅助展陈手段,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给观众。让观众从黄河、草原这些自然地理信息出发,了解鄂尔多斯地区文化形成、文明起源以及国家出现的历史过程,了解鄂尔多斯地区在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华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深刻影响,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动员和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西夏 莲花口褐釉瓷瓶
鄂尔多斯妇女头戴
学术引领基础上的历史文化知识普及,注重多样性、层次性与可及性,让不同地区民族、年龄层次、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在观展过程中有效接收到展览释放的信息,展览力求在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让不同知识与文化背景的观众在博物馆获得体验感与满足感。
秦汉-隋唐时期序厅
鉴于展品在展陈中的重要作用,“黄河从草原上流过——鄂尔多斯历史文化陈列”在向观众普及历史文化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展品蕴含历史文化信息的释放。出土于伊金霍洛旗红庆河的“上郡守寿”铜戈,内部刻有铭文,根据铭文信息可以了解到这件铜戈铸造于相当于秦惠文王至秦昭襄王时期的战国中晚期,在秦上郡由名为“寿”的监制官监制下完成的,这位监制官很有可能就是秦国大将向寿。这样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就是展陈中向观众普及的重点,并由此引导观众判断,秦统一进程中鄂尔多斯地区的历史文化面貌与社会性质,完成学术研究成果的社会普及。
技术支撑 弘扬科学理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的背景下,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服务及科学普及机构,以“智慧博物馆”建设为抓手,更加重视各项业务工作的技术支撑。鄂尔多斯市博物院率先在内蒙古地区开展文物数字化工作,经过多年的建设与迭代更新,基本可以满足现代化展陈的需要。
汉代壁画、画像石及多媒体互动展区
在文物数字化工作基础上,“黄河从草原上流过——鄂尔多斯历史文化陈列”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在展览陈列、宣教服务等业务方面,联合技术团队,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目标,加大技术投入,组织技术攻关,不断提升展陈水平与服务质量。半地穴房屋是新石器时代常见的住居形态,尽管相关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但普通观众还是很难理解残存遗迹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距,很多博物馆也为此进行过各种尝试,效果良莠不齐。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在这类遗存展示过程中,除了常规的图片展示、复原展示之外,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依据遗存实际情况,对房址进行了数字复原与展示,观众可以通过小视频,清楚观察到新石器时代先民从房屋选址到废弃的整个过程,对照其他相关陈列信息,完整了解史前居民生活的生动画面。而对于秦直道这样重要却单调的历史文化遗迹,展览中除了地图展示、保存现状图片展示之外,还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坐在模拟的马背上,真实体验2000多年前的高速公路,在尘土飞扬与马蹄列列中感受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伟大与自豪。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博物馆重要的展示对象,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单纯地采用陈列的方式进行展示。对于明清时期蒙汉杂居、农牧兼营背景下出现的蒙古族短调民歌与汉族晋陕民歌混搭而成的“漫瀚调”,本次陈列除了常规的乐器介绍、乐谱陈列等手段展示外,还采用视听展示手段,观众可以通过电子触摸屏,直接选取自己喜欢的曲目视听,而这种科技展陈手段,则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知途径,让观众了解了这种单调枯燥但意义重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欧亚草原青铜文化展区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观展的升温,博物馆的讲解服务显得捉襟见肘,遇上黄金周、暑期、春节等节假日,讲解工作者们超负荷工作都很难满足观众的观展需求。针对这种现实问题,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联合多家科研单位,在普通平移机器人的基础上,通过科技研发,将其量身打造为能够满足博物馆讲解工作的宣教“同事”。在预设的讲解路径中,通过节点控制、方向控制等手段,将机器赋予“人”的品质,可以很好地引导观众观展。更为人性化的亮点,是研发人员预先录制讲解员、专家、儿童等的声音,建立声波模型库,将浩瀚的讲解内容储存到机器人中,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风格的讲解员,通过拟合声音的效果为自己讲解。而机器人导览员还具备不知疲倦、口误为零,情绪稳定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讲解工作的紧张与压力。
科技没有国界,更没有学科的界限。“黄河从草原上流过——鄂尔多斯历史文化陈列”紧紧围绕博物馆业务的需求,积极了解最新的科技进展,加大博物馆业务工作的科技含量,支撑博物馆工作的开展与发展。
艺术呈现 传播精神思想
科学没有国界,艺术也没有国界,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会用不同的思维去欣赏不同的美。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将蕴含历史、文化、科技、艺术信息的展品,通过学术研究进行知识普及,而这个普及的过程,除了必要的技术支撑,还需要多样的艺术呈现,以满足不同观众的观展体验。
黄河从草原上流过展厅
“黄河从草原上流过——鄂尔多斯历史文化陈列”的艺术设计之美体现在方方面面。作为展览主题元素的黄河和草原,无论是在旧石器时代萨拉乌苏古动物群的复原展示还是体现明蒙朝贡贸易的马市,都是一望无际、蓝天白云的风格,在这样宏大场景的设计背景下,历史的涓涓细流显得娓娓道来。
当然,展览元素的设计还体现在更多细节方面。仅仅是作为辅助讲解的导览机器人,工作人员还给她添加了“花边小裙子”,这个花边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在主色调的选择上,采用了契合主题的绿色,既是草原的本色,也是驰骋欧亚草原的鄂尔多斯青铜器的基本色调。而形态设计则将传统的柿蒂纹和蝙蝠纹巧妙地结合起来,寓意“事(柿)事如意、福(蝠)运连连”。机器人导览员还佩戴着和讲解员一样的工牌,连续的编号,这些细微的设计,使机器更像人,更具有亲和力。
六胡州贸易复原场景
除了平面设计和空间设计之外,交互设计也是整个展览的亮点。为了增进观众对文化遗产的了解,激发观众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很多展区都设置了交互体验展台。旧石器时代展区内有“石器辨认”“功能分析”“相关物品”等测试性互动体验,新石器时代展区内有石城址三维展示,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触摸屏了解不同石城址的规模、结构、布局等。文姬归汉是当时汉匈交往的重要印证,蔡文姬嫁给南匈奴左贤王十二年,曹魏政权建立后,将其赎回中原,而她创作的《胡笳十八拍》,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名篇,展览中设计了独立的空间,用音频、视频的方式,再现文姬归汉的佳话,观众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听《胡笳十八拍》片段。
整个展览用统一的顶层逻辑设计,不断向观众传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传统精神。同时,也多层次地再现了不同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的居民在鄂尔多斯地区开放自由、多元包容、融合共生的生活场景,向观众传播一种积极的思想和理念。
除了展示环节,艺术呈现还贯穿于整个展览的阐释环节。鄂尔多斯青铜器的特征是大量写实的动物纹题材,同时另一个特征是整体器型相对小型化。在展示这些通长五厘米左右的青铜鸟形饰时,特意从动物写实的阐释角度出发,将大约三十多只同类展品,整体摆出一个飞鸟的造型,既是一种展示手段,更是一种特殊的阐释途径。类似的展陈、阐释手段还用在了同样体型较小的青铜镞、青铜带扣等展品上,展示的同时,着重对展品的功能用途进行展示。而在沙日塔拉遗址出土玉琮的展示过程中,将其周围环绕小型玉片,通过艺术呈现的方式阐释玉琮这种沟通天地的重要礼器的功能与价值。
三面黄河一面墙地图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精心打造的“黄河从草原上流过——鄂尔多斯历史文化陈列”紧紧围绕黄河、草原、历史、文化这些核心主题,共用4000多件(套)文物,其中珍贵文物727件,辅之文字、图版、场景、多媒体、互动体验设施等多种展陈方式,通过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以及生态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以数字技术为底层基础,结合影像复原、虚拟现实、声音拟合、深度学习等科学技术,在阐释和展示两个环节充分利用多种艺术呈现手段,集中展示鄂尔多斯悠久而灿烂的古代历史文化。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结合实际情况,以通史陈列展陈提升改造为契机,牢牢铭记党和人民的嘱托,紧紧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在新征程取得新胜利,在新时代高奏新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