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考古工作者在殷墟遗址的东北方向发现了时代早于殷墟的中商时期都城——洹北商城,填补了以郑州二里冈为代表的早商文化和以殷墟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间的考古学文化缺环,改变了传统“殷墟”的概念,完善了商代考古学编年框架,是商代考古、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
展览大厅
进入展厅,展览的第一部分“城现——洹北商城和她的时代”便映入眼帘,洹北商城每一年的区域航拍图和历年来考古发掘范围图将近几年的发掘遗迹清晰可见地展示出来。洹北商城城址总面积约470万平方米,由外城和宫城构成,西南部与殷墟相交。在洹北商城时期即商代中期,洹北商城是商王朝的都城,而传统意义上以小屯为中心的殷墟在这一时期尚属于一处都城外围的居民点。位于西北冈的王陵区此时可能已经启用,1978年发掘的78AHBM1经过考古工作者多年的研究,认为可能是第一座埋入王陵区的王室墓葬。本次展览展出的石琮、石兽、白陶残片、骨镞、骨笄、青铜器残片、象牙器残片是这里出土文物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由田野考古、科技考古、动物考古等多学科联合参与,以城址布局、功能分区和手工业格局为重点,洹北商城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新进展,系统揭示了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生产方式和“居葬合一”的族邑布局模式。2014年,考古工作者在洹北商城发掘了手工业作坊遗址,并确认了铸铜、制骨、制陶作坊区,明晰了洹北商城的城市布局与功能分区,了解了手工业生产区与城址、宫城的相对位置关系,填补了商代中期铸铜、制骨、制陶手工业空白。展览展出的熔炉残块、范、模、芯、铜刀、铜铲、铜钺、铜戈、骨刻刀、骨匕、磨石等,都是洹北商城手工业园区发掘遗物的代表。
2021年4月,位于殷墟宫殿区以北约7.2公里、洹北商城以北约4公里处的商代中期环壕聚落陶家营遗址被发现,发掘了陶器生产区、居址区和墓葬区, 出土了丰富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是一处商代中期大型环壕聚落遗址,是洹北商城时期北部重要的卫城。此展览选取了M12的青铜器组合和M9的陶器组合,这些青铜斝、壶、鼎、爵、钺、戈以及陶鬲等文物都是第一次向公众展示。
殷墟是一座“历久弥新”的遗址。近年来,考古新发现不断涌现。殷墟遗址核心区大型池苑、路网水网、王陵区隍壕、祭祀坑等新发现让殷墟的城市规划布局更加清晰。殷墟外围聚落考古也惊喜不断,辛店铸铜遗址、邵家棚遗址、老六庄遗址等一系列重要考古新发现,印证甲骨文中记载的“大邑商”格局。展览的第二部分“天邑——繁盛的晚商帝都”将晚商时期殷墟作为都城遗址的近年来考古新成果、研究新认识进行了集中展示。
路网水网新发现。道路是将城市各部分连接起来的“筋骨”。自2009年,考古工作者以《殷墟布局研究》重大课题研究为基础,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使殷墟内重要的大型人工工程——“树枝状”水网和“两纵三横”的路网得以呈现出来,将王陵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及殷墟范围内密集的普通居民点等有机地连接起来,解决了殷墟布局的“骨架”问题。从宫殿区沿着什么样的路,才能抵达洹河对岸直线2.5公里之外的王陵区?近期,殷墟内部道路又有新发现,一条东西向80米,宽度最宽14米,用鹅卵石、陶片、骨骼铺路,路面之上有非常清晰的车辙碾压痕迹的道路清晰地展现出来,猜测路与路之间或许存在着“街区”,对于探讨研究殷墟族邑分布及社会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族邑聚落新发现。安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袁小屯、小屯村西南部的老六庄、安阳县高庄镇桑园村东的桑园、柏庄镇集南部的辛店、铁西路与新安街交叉口西南的邵家棚等聚落遗址的不断发现,丰富了殷墟时期族邑聚落的内容。在老六庄遗址和邵家棚遗址均发现了“多进式”院落,辛店遗址发掘了商代晚期最大的青铜器铸造基地,出土的青铜器上所铭族徽为“戈”,邵家棚遗址出土的“册”铭青铜器,充分证明了其为族邑聚集地。在遗址内还发现了多处墓葬,进一步证实了“居、葬、生产合一”的邑族聚居模式,为殷墟遗址范围、布局和文化内涵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展柜中辛店遗址出土的铜戈、铜圆鼎、铜方鼎、铜斝、铜盉等,邵家棚遗址出土的铜爵、铜觚,刘家庄北地出土的铅锭等都是最好的体现。
袁小屯遗址、老六庄遗址、桑园遗址出土文物展示
辛店遗址出土文物展示
王陵区新发现。2021年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通过钻探,发现两个方形围沟,分别包围王陵区的东、西二区,均为帝王陵园的隍壕,并在东区东侧新发现460座祭祀坑,将隍壕规制推到了商晚期,推动了商陵墓的研究,“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宫殿区新发现。近年在小屯宫殿宗庙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钻探,一处人造水域面积多达6万平方米池苑遗址初现。该遗址位于小屯宫殿宗庙区西侧,北部则通过水道连通穿城而过的洹河,带来满池活水。另外,在池苑中央还发现一处“核心岛”。宫殿西侧有池苑,池苑水上有小岛,对宫殿宗庙区整体格局有了新的认知。
宽阔的道路、复杂的车辙、不同的族邑部落、复杂的路网水系、成熟的手工业作坊等遗迹,将殷墟遗址这座商代晚期繁盛的王都呈现得淋漓尽致,见证了辉煌灿烂的商代文明。
展览的第三部分“文字——维系中华民族的基因”,通过对已发掘的无字卜骨、铜刻刀、玉刻刀、磨石、甲骨卜辞等的集中展示,讲述甲骨文及汉字演变的故事。
无字卜骨
祭祀是商代重要活动之一,《左转》中记载“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甲骨文是记录商人祭祀活动的重要载体。甲骨占卜的主要材料是龟腹甲和牛肩胛骨,用前都要经过整治工序。龟甲要刮磨平整,牛肩胛骨要切去臼角、削去骨脊,整治后的甲骨背面要先钻,然后在钻痕旁边凿,钻、凿排列整齐,占卜时用烧红的木条烧灼甲骨版上的钻、凿处,甲骨正面出现的“卜”字形裂纹为“兆枝”,占卜者根据“兆枝”判断吉凶,殷墟出土的大量的无字卜骨和少量无字卜甲对占卜功能做了证实。最后把占卜内容和结果用文字契刻或书写在甲骨上,即为“甲骨文”。
展柜中展示的2009年殷墟王裕口村南贞人墓发掘文物,揭开了甲骨文契刻的真相。有刻刀、磨石、四色石子等契刻甲骨的工具。贞人即卜官,是商代掌用龟占卜的官员,负责在占卜活动中向鬼神贞问需要决疑的事项,占卜的结果由贞人契刻在甲骨上,契刻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发现于安阳小屯南地屯南2172甲骨,其上刻有93个单字,文字清晰,品相优美,成了甲骨靓丽的名片。“大龟四版”的发掘,确认了“贞人”,使甲骨学进入新的阶段,确立了“因贞人以定时代”的甲骨分期断代标准。2005年发掘于安钢基建范围内一座殷墟晚期“中”字型大墓M11中的嵌绿松石甲骨,十分罕见。祭祀狩猎涂朱牛、宰丰骨匕刻辞、明有蚀卜骨刻辞、“土方入侵”涂朱卜骨刻辞的发现为了解商代社会生活、天气和军事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
注重展览数字化建设,增强辐射范围。利用360°全景展示技术对展览进行全方位展示,使观众可以直接通过安阳博物馆网站、微信公众号身临其境在线观展。同时,设置热点,对重点器物配有高清图片和文字介绍,提高了虚拟展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提升公众服务水平,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围绕此展览,安阳博物馆研发开展了多项社会教育活动。“我心中的大邑商”系列主题活动,邀请来自全市多所学校的学生及市民参加,实地参观新时代殷墟考古新发现,让大家直观感受大邑商的面貌。在动手环节,观众亲手印制青铜纹饰和甲骨文丝网书签,增强了观众对殷墟文化及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感受丝网印刷的文化魅力,体验古人的文明智慧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图说甲骨文”主题活动,讲述了甲骨文的起源与发现、文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对文字的渊源有了深入地认知,不仅感受到文字的博大精深,也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我心中的大邑商”主题社教活动
甲骨文丝网书签
举办学术讲座,共享知识盛宴。自展览开展以来,安阳博物馆邀请来自国内外的多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商文明的物质实践》《陵区现隍壕,祭祀繁有序,尽显王朝气象——2021-2022殷墟洹河北岸地区考古新发现》《文字中的武备》《子夜读殷墟》《考古发掘与史料解读——如何讲好殷墟故事》《中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历程和前景》等学术讲座,深入解读殷墟考古历程、研究成果和现实意义。
5月18日,由国家文物局联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央网信办开展的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征集推介活动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福州公布了推介结果,“从殷墟到大邑商——新时代殷墟考古新发现成果展”成功入围推介项目。
近年来,安阳博物馆始终以全面提升博物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为目标,立足馆藏资源,强化基础、增量提质。举办“安阳好——安阳历史文物展”“从殷墟到大邑商——新时代殷墟考古新发现展”等具有安阳文化特色的陈列展览,并获得国家、省级殊荣。打造“安博学堂”主题品牌,以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结合传统节日、科普体验、绘画手工等内容,持续开展“我心中的大邑商”“谈装说裱”等社会教育活动,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以馆藏文物为基础开发设计紫砂觥形壶、商罍杯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创产品。推进智慧化博物馆建设,建立藏品管理和数字资产管理系统,推出360°全景漫游展示体验,完成馆藏部分文物的三维数据采集。接下来,安阳博物馆将致力于打造以公共博物馆为主体,集安阳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安阳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体验基地为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式的文化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