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皇陵遗址考古发掘座谈会在浙江绍兴召开

字号:T|T
2023-09-25 15:26 来源:文博中国

      9月9日至10日,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绍兴市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保护中心协办的“绍兴南宋皇陵遗址考古发掘座谈会”在绍兴越城区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汪勃研究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原院长焦南峰教授,北京大学教授,云冈研究院杭侃院长,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院长霍巍教授,郑州大学副书记韩国河教授,郑州大学朱津副教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解峰副研究员出席此次会议。

宋六陵二号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六陵保护区划全图

二号陵园出土龙原窑鬲式炉

  绍兴南宋皇陵(宋六陵),为南宋皇家陵寝所在,其中包含了北宋徽宗、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七座帝陵,并有七位皇后先后安葬其中。自元初遭盗掘后,墓室及陵园建筑均遭严重破坏,诸陵寝位次、规制混乱不明。至本世纪初,遗址范围内仅存茶园和若干老松,地面遗迹消失殆尽。自2012年起,在浙江省文物局支持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陵园遗址范围内组织开展了长期的调查、勘探工作。2018年以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又连续六年组织发掘了四组陵园遗址。通过多年的考古工作,初步明确了四座陵墓及其相关的陵园建筑群,在厘清南宋皇陵的建设理念、布局结构和建筑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9月9日下午,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副所长郑嘉励、李晖,副书记罗汝鹏和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龙彬等陪同下,与会专家赴绍兴越城区富盛镇宋六陵考古发掘工地参观并指导工作。

专家参观石构遗址

专家参观全景复原沙盘

专家听取历年发掘介绍

  专家们认真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的汇报,仔细观察了现场保存的遗迹遗物,就发掘方法和质量、遗迹现象的相互关系、陵园建筑的改扩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考古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同时,专家们还参观了考古工作站的文物周转库房和标本陈列室,仔细检查了工地发掘记录、遗迹图纸、器物图纸等,对现场工作质量予以充分的肯定。

会议现场

  9月10日上午,专家座谈会在绍兴市召开。

  方向明主持会议并做开场发言。方向明指出,宋六陵考古自启动以来,至今已持续十一年,本次会议旨在对既有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共同谋划未来工作如何开展,以助力南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文物局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南宋皇陵的考古工作,考古司领导两度专程赴现场调研,对相关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本次会议目的性和专业性明确,事先征求了国家文物局考古司的意见并得到了大力支持。与会专家是业内重要的知名学者,大家将认真学习和总结专家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并于会后向国家文物局汇报。

  紧接着,项目负责人李晖达做专题汇报。汇报首先简单回顾了南宋皇陵的发展脉络,指出开展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接着介绍了多年来调查、勘探和发掘的相关成果。南宋皇陵考古工作始于2012年,至2018年共开展了为期六年的考古调查与勘探。2018年至今,在国家文物局主动发掘项目的支持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先后组织发掘了四座陵园遗址。其中,一、三、四号陵园格局相似,规模略有差异,其中均包含大型石藏墓穴,故判断为三座帝(后)陵上宫。二号陵园规模更大,已发现大殿、廊庑、配殿等遗迹以及灶、水池等生活设施,初步判断为某帝陵下宫。自2019年以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建筑考古团队开展合作,包括全面、精确的数字化测绘、记录和科学的建筑复原研究等。接下来,考古团队将继续扎实做好田野考古工作,不断提升田野发掘、记录的质量,深化建筑考古研究,并扩大研究视角,兼顾以皇陵兴废为主线而关联的城镇聚落、内河运输、商品生产、建筑行为、人口结构等历史文化、社会生活问题,从大遗址的时空框架体系深化南宋皇陵的考古学研究,最终推动南宋皇陵考古工作纳入“考古中国”的研究体系。

  汇报结束后,进入专家座谈环节。朱津交流了北宋皇陵考古工作的最新情况。郑州大学参与了河南巩义北宋永安陵、永昌陵上宫的勘探和发掘资料整理工作。此前北宋皇陵上宫献殿问题一直存疑。2019年在永厚陵的勘探工作中发现了26处大型柱础。此次在永安陵上宫勘探过程中,也发现了大型的献殿遗迹,但年代尚难确定。结合南宋皇陵的考古成果及相关文献,可知南宋皇陵明显进一步加强了献殿的功能,虽受到不同的历史背景以及自然环境的限制,南宋皇陵规制与北宋差异较大,但重视献殿的思想应当与北宋中后期形成的陵园规划一脉相承。而献殿作为承担国家大礼的重要建筑,其影响延续至明清。

  解峰结合自身的发掘经历,谈了三点体会。首先南宋皇陵根据五音姓利等风水理论开展陵位布局研究,为边疆地区如渤海国陵墓研究提供了优秀范例,揭示了中国古代高等级墓葬在宏观选址理念上的一致性。边疆地区陵墓研究虽缺乏文献支撑,但未来仍然可以参考中原王朝的选址理念等进行探索。另外,在建筑层面,考虑到南宋皇陵在明清时期仍有一定的沿用、改建活动,因此建议未来的考古报告中对不同时期遗存做更为详细的分期介绍。关于遗物方面,边疆地区在接受中原文化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出土遗物的年代问题始终存在研究难度,建议南宋皇陵未来的考古工作对南宋前、后的遗迹、遗物予以更多关注和发表,如此可为边疆地区的考古工作提供较大的帮助。

  汪勃指出,中国古代的都城和陵寝、城池和墓葬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生与死的和谐共存,陵寝蕴含着丰富且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展现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宋皇陵是传承、展现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节点,也是转折时期多种重要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绍兴南宋皇陵多年来的考古发掘,在厘清陵园布局结构、了解相关建筑技术方法等方面,都已取得了重要成果,未来工作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树立历史人文观念,用历史的眼光来理解、分析、研究古代遗存。谨慎合理地使用现代技术理念,避免先入为主。注重个案研究的同时,把握、运用中国古代都城、陵寝之间的共性规律。进而应拓宽思想维度,从更大的空间区域中去深入研究思考,并开展体系化研究。例如考察自然环境,需包含更大区域的相关资料,并与北宋东京城和北宋皇陵开展比较。再者,科学、准确的考古发掘是深入研究、建立测量体系的基础。建议第一步的重点仍是找到七陵,明确主陵、祔葬的位置关系。然后从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维度,来研判始建、修缮情况。必须建立统一的考古发掘坐标系,避免RTK、磁针同时使用导致混淆。方位角的实测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各种基础数据应及时汇总。最后,须更加关注陵园立向、度量衡、建筑朝向等问题,未来可以开展皇陵大、小区域内关于纳甲、压白的分析、研究,并与北宋皇陵进行必要的比较研究。

  韩国河首先肯定了南宋皇陵考古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考古学强调科学性,但其历史性仍然突出,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南宋皇陵考古,对于补充南宋史,尤其是国家礼制的变革有着重要作用,相对于文献记载,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据,还原历史真实。宋代帝陵制度在两宋之际发生较大变化,并对此后明清帝陵的修建产生深刻影响,同时还辐射至辽、金、西夏等周边政权。中国古代帝陵建设自始至终强调政治性、血缘性的两大国家意志,对今日社会仍有影响。目前的工作,明确了南宋皇陵诸要素,明确了大兆域内存在南北两个分区,提出了各陵之间的早晚关系,揭示了上下宫的基本面貌等,为接下来的发掘与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他也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建议。首先,在考古发掘中应统一用词及相关概念。把握历史文献用词与现在的考古用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使用标准。其次,建立大兆域考古观念,考察与中国历代都城、陵寝间的关系。由此出发,可以对南宋皇陵总神道、陵区入口等要素,由里向外开展针对性工作。第三,应加强顶层设计,对接大的考古项目与规划。第四,应注重阶段性的材料保存与整理,并扩展资料搜集范围,除了南宋时期的基本情况,还可以搜集元代破坏的相关情况,后代保护,以及茶厂的历史等等,形成动态视角。第五,为推动对陵墓主人问题的解决,应尽快开展北区的考古工作。第六,未来期望各单位协力合作,边发掘、边整理、边保护。加大对考古发掘的支持力度、资金投入,开展多学科交叉。

  杭侃充分肯定了南宋皇陵考古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也对考古工作提出了重要的建议。从考古教学的角度看待南宋皇陵考古,陵园位次、石藏形制始终是教学工作中最为关心的两个问题,考虑到短时间内尚无法从田野发掘上予以解决,未来的发掘工作可以考虑调整思路,把遗址形成过程作为关注点。建筑复原可以不局限于单体建筑,未来尝试制作不同时期的景观复原图。包括系统调查各类建筑材料的来源与使用的早晚问题,进而建立浙江全省建材谱系,从而复原遗址形成、堆积的过程。同时,认识、研究南宋皇陵需要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除了关注选址、位次、营建等问题,还需要关注陵园建设,以及陵区转移等重大事件背后的南宋政治问题。例如宋高宗时期是否回归北方的政论,孝宗、光宗朝时期的礼制、国本之争等等。最后,展示利用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如制作更为精确的三维模型;以龟头屋为线索,综合建筑实例、宋画、文献等相关素材,展示南宋建筑文化;以瓷器为线索,展示南宋礼制文化;吸引多学科力量参与南宋皇陵的学术、展示工作。

  霍巍也充分肯定了南宋皇陵考古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考古现场的工作水平。他认为南宋皇陵考古经过十多年的积累,所获资料已经取得飞跃性发展,可以视为中国百年帝陵考古上的重大突破,比肩曹操陵、霸陵考古。关于未来工作,建议首先仍应坚持田野考古工作为本位,考古的问题做清楚,才有利于科学的讨论其内涵、功能,及更大的历史问题。未来仍需要围绕陵园布局、配置、陵与殿的关系、陪葬陵等继续开展工作。至今尚未进行发掘的北陵区,需要尤为重视。从中国古代陵墓发展史的角度来说,晚唐以来,高屋大冢式陵墓的弊端已经引起了时人的关注,两宋时期开始系统反思,代表人物包括二程、朱熹等,从而形成了主张深埋、坚固的丧葬观点。南宋皇陵考古与宋代文化转型问题深度相关,接下来可以作为重要研究框架。南宋建立的历史背景导致皇权与南北方知识阶层之间产生了激烈博弈,各方力量最终如何在南宋皇陵的营建问题上达成共识,是未来考古工作,以及研究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最后,焦南峰对南宋皇陵的考古工作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和建议。焦南峰肯定了南宋皇陵考古工作的思路十分正确,符合、贯彻了国家文物局大遗址考古工作的要求。始终把南宋六陵作为完整的、发展变化的聚落来开展工作,坚持从已知到未知,从中心到外围,从核心到附属的科学的工作顺序。并能做到及时发布资料,资料整理、研究水平较高。同时,南宋皇陵学术价值突出,是中国帝陵制度发展序列中的重要节点,反映了中国古代帝陵制度从竖穴土坑墓、高屋大冢,到明清帝陵的发展演变序列的关键环节。代表了中国古代独立陵园的第二个发展阶段——集约化,葬祭合一。南宋六陵等级制明显弱化。显示出因地制宜、减省的设计思路,是为其自身特点。

  关于下一步工作,他建议,一来应补全要素,明确功德坟寺、都监廨舍等相关遗迹,明确陵区划分情况。同时将明清遗迹进行剥离,形成单纯的南宋陵园遗迹总图。发掘过程中,应注重墙体、道路的相关工作。在记录和定名上,应进行统一化、标准化。

  专家发言结束后,绍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潘永松代表绍兴市文物主管部门表态发言。潘永松对到会专家以及浙江省考古所领导的到场和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明确表态,未来绍兴市文物部门和相关单位,将继续全力协助做好宋六陵的考古发掘。同时,一定高规格、高质量推动考古公园建设,深入系统地助推南宋皇陵的研究、阐释和活化利用工作。

  最后,郑嘉励代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作表态发言。他明确提出,南宋皇陵下一步的考古工作,将明确把握二号陵园的东西边界,完整发掘三号陵园的整体格局,继续开展四号陵园以南区域的勘探和发掘。同时,加快推进北陵区的考古发掘,补齐皇陵元素,从聚落考古的角度统筹规划未来的考古工作。

  郑嘉励还对南宋皇陵考古的现实意义做重点阐述。他指出,杭州、绍兴同为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作为六大古都,得益于南宋在此建都,但相对于其他古都,杭州的历史感明显较弱。在相当长时间内,杭州及周边地区缺乏可供研究、参观的重要的南宋遗存。近年来,南宋皇陵取得的一系列优秀考古成果,说明南宋皇陵、皇城实际的遗迹保存情况仍然十分可观。未来南宋皇陵的考古工作必将持续推进,并做好遗址公园的建设工作。采用多种展示方式,全面提升杭州、绍兴共同构建的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风貌,将南宋皇陵与杭州南宋皇城打造成浙江宋韵文化工程的标杆品牌。关于南宋皇陵的学术意义,其营建活动涉及两宋之变、南北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具有突出学术价值,未来既要将南宋皇陵放在帝陵发展脉络中看,也要放在唐宋变革、宋元明转型的框架中予以考察。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