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6年,相关部门就已经开始进行省博物馆新馆的选址工作,最终将新馆址确定为哈尔滨市太阳岛月亮湾(省科技馆北侧)地区警备路与哈黑公路交汇处西北向。项目规划行政许可下发,项目正式项目的拟用地面积22679.4㎡。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官网截图
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基建办工作人员介绍,省博物馆新馆计划2020年10月份开工建设,计划2023年竣工。
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方案
根据黑龙江省发改委批复,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新建工程总面积4.9996万平方米,总用地面积约12.4519万平方米。此后根据实际需求,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决定,将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用地面积初步调整为约10.5499万平方米。
新馆建设地点位于松北区月亮湾省科技馆北侧、哈黑公路与太阳岛警备路交汇处,南临天鹰街,北临银河街,东临天鸽街。
该馆为大型省级综合型博物馆,以贯穿南北的“自然轴线”与指向东北的“功能轴线” 相对应,呈“丁”字形,将基地划分为主题建筑区、前广场区和可持续发展区三个区域。
其中观众主出入口位于建筑东侧,面向太阳岛风景区;藏品库区及内部使用等各功能出入口位于建筑西侧,并直接连通场地主要道路。场地机动车出入口设置两处,分别位于东侧天鸽路和西侧天马路,停车场位于场地东侧主要出入口北侧。
新馆工程主体建筑地上二至三层(地下局部一层),其中一层5.1米,二层8.6米,三层5至8.6米,入口大厅层高13.5至15.6米,自然展区各层层高7.5米。
新馆主建筑区由综合历史区、自然展区和相关技术辅助房组成,其中一层功能布局为使用房间,由藏品库区、行政办公区、技术修复区、考古研究区、安防安控区及设备机电房区组成;二、三层西段布置八个展厅及珍品库房,二层中部设置礼仪大厅,大厅南侧设置报告厅,大厅西侧设置多功能影院;观众公共服务活动区位于建筑东段;自然展区位于三层碗形状建筑区域。
省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基建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馆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新馆建筑形象以“黑土黑水,坚实(石)包容”为母题,构思新颖,粗犷朴实。新馆外观参观流线清晰明确,以现代博物馆设计理念来合理组织各功能分区,满足功能使用要求,内部采取大跨无柱展陈空间,最大限度满足陈列布展需要,结构造型先进合理。
方案设计
早在2014年,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梅洪元领衔设计的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扩建工程方案,就在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全国9家知名设计机构的激烈竞争中,凭借“浓郁的龙江地域文化特色”脱颖而出。
新馆建筑设计以“水土并秀,日月同辉”为主题,凸显黑龙江省地域文化特色,功能性、艺术性与现代性完美结合。扩建工程增加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北大荒展厅、石油展厅、林业展厅及贝林展厅,全方位地展示黑龙江省作为位居全国之首的大粮仓、大森林(大生态)、大油田的巨大资源优势、突出黑龙江省对全国建设的重要贡献和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的人文精神。
△博物馆建成效果图
寓意无形:自然而为的文脉表达
方案设计以弘扬黑土文化为切入点,以凝练龙江地域文明的“三江聚宝、沃野明珠”为主题,以“激发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文明的崇敬与情感的共鸣”为宗旨,通过总体布局、功能组织、建筑形象的整合设计,实现原馆与新建展厅的有机融合。抛开狭义的文脉层面,从广阔的地域要素中汲取设计灵感,寓“有形”的文脉于“无形”的自然之中:“自然而为”的建筑形态即是对龙江文脉最贴切的表达。
△总平面图
契合环境:自然勃发的形体塑造
太阳岛风景名胜区是全国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以江漫滩湿地草原地貌为主,具有粗狂、质朴、天然无饰的原野风光特色。设计中以“契合自然环境、顺应自然肌理”为原则,塑造一个生长于自然中蓬勃的生命体,展现龙江“白山黑水、水土并秀”之神韵,进而发挥博物馆的城市触媒功能。
方案一 以阳刚、坚韧的岩石为母题,展现粗狂、豁达的龙江民族性格与博大、厚重的龙江历史文脉,通过跌宕起伏、辗转交错的形体组织化解建筑体量,与质朴天然的太阳岛原野风光融为一体。
△方案一 东向效果图
方案二 以冰雪文化为表现主题,择其神、取其意,将冰晶雪洁的自然意境赋予建筑之上。主体建筑形体舒缓、大气磅礴,顶部轮廓遒劲有力,通过形体的对比,互补以及强烈的透视感满足建筑在自然环境中的适应性。
关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黑龙江省博物馆,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军街50号,是哈尔滨市的一座地标式建筑。它是一所省级综合性的博物馆,始建于1923年,至今已走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在国内同类博物馆中它也是建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
仿佛哈尔滨的大部分历史,都与中东铁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黑龙江省博物馆主建筑建于1906年,初为莫斯科商场。流线型墙墩、窗洞和隆起的方扁型穹顶,米黄色墙面,暗红色穹窿顶为典型的欧洲巴洛克建筑风格。
这座经过一个多世纪风雨沧桑的欧式建筑在近代哈尔滨建筑史上已是寥寥无几。现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黑龙江省博物馆
1923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一些俄国知识分子进入中国东北地区,他们“为俄国在东亚的国家利益服务”,1908年在哈尔滨成立了 “ 俄国皇家东方学会哈尔滨分会”,1909年又成立了“俄国东方学家协会”。
其中有少部分人从事北满地区历史学,民族学和考古学方面的研究,这是近代黑龙江地区在历史和考古学方面有组织地开展研究活动的开端。
1923年依附于原苏联中东铁路局的一些俄国学者,倡议在哈尔滨建立博物馆,经中国地方当局批准,首先成立了以中国地方官员为主的满洲文化研究会,将原莫斯科商场(现黑龙江省博物馆主楼)作为研究会陈列所,会长为东省铁路督办,博士王景春。1923年5月21日,又改称为东省文物研究会。
1929年,东省特别区当局收回由苏方控制的东省文物研究会,成立了东省特别区文物研究会,同时东省文物研究会陈列所改称为东省特别区文物研究会博物馆。
1931年,东省特别区研究会博物馆又改为东省特别区文物研究所。成立了综合科学考察团,赴黑龙江东部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在牡丹江北岸发现“东边墙”和 9处古城遗址、8处史前遗址及镜泊湖北湖头、南湖头、牛场遗址等,同时在宁安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一批丰富的石器时代古人类的打制石器、骨器以及第四纪古动物群化石。
东北沦陷后,日本占领期间这座博物馆两度更名——
1932 年,东省特别区文物研究所改称伪北满特别区文物研究所;
1936年伪北满特别区文物研究所改称为滨江省立文物研究所。
1935年,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该学院接管滨江省立文物研究所,成立大陆科学院哈尔滨分院博物馆。
东北沦陷后黑龙江地区几次较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都是在日本人的控制和主持下进行的,他们将搜掠和发掘的文物大部分运回了日本,馆藏文物明显下降。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博物馆也开始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1945 年,伪大陆科学院哈尔滨分院博物馆更名为哈尔滨地志博物馆。
1946年4月2日,中长铁路管理局接管了哈尔滨地志博物馆,并将其改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常设运输经济陈列馆,成为工业大学一个教学机构。
1950年,中国政府接管中长铁路及所属哈尔滨工业大学,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常设运输陈列馆改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研究所;195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研究所改称松江省科学博物馆。
1954年4月,新中国建设成就陈列对外展出。8月1日,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博物馆筹备处与松江省博物馆合并,正式定名为黑龙江省博物馆,薛绶辰任馆长,定编49人,并出版编印馆办简讯《黑博通讯》与全国各博物馆进行交流。当年接待观众260000人次,藏品总数68939件。
1962年,中国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本馆书写“黑龙江省博物馆”馆名,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进入到黑龙江省博物馆时期后,省博物馆进入到迅速发展的一段时期,无论是馆藏、展览,还是考古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1956年8月,副馆长B.H.热尔纳科夫率领业务人员在黑龙江省富拉尔基发掘了一具完整的披毛犀化石骨架。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的披毛犀骨架化石,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一具,真骨含量达100% 。
△披毛犀骨架化石
1973年3月在肇源县三站公司发掘了一具较完整的松花江猛犸象化石,中科院考古研究所为其做了碳测定,这具猛犸象生活在距今21000±600年。根据其牙齿和骨骼特征,也为纪念它的出土地——古松花江畔,专家们将其定名为“松花江猛犸象”。
这是当时国内发现的第一具完整的猛犸象化石,身高3.33 米、体长5.45 米、门齿长2.05米,它对于研究黑龙江省第四纪以来气候、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研究古哺乳动物的分类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价值。
△猛犸象化石
1974年,铜坐龙的发现更是金源文化重要文化遗产。
1965年,农民裴山在阿城金上京会宁府遗址附近,在缝隙之中他发现了一块长达20厘米左右的黑色金属龙形器物,也许是看着稀奇又是金属做的,就拿回家收了起来。1974年,裴山将铜座龙上交金上京博物馆。
至今为止出土的铜座龙有且仅有两个,一个就是黑龙江省博物馆的铜座龙,还有一个便是1990年在北京金中都遗址出土的,然而在器物造型上黑龙江省博物馆的铜座龙明显更胜一筹,可以说铜坐龙是当之无愧的黑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黑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铜坐龙
1978年~1980年自然部业务人员与黑龙江省地质局、嘉荫县文化局联合组成恐龙发掘队,对嘉荫县龙骨山进行了恐龙发掘,共出土白垩纪晚期,距今6500万年前的恐龙化石标本1432件,其中较完整化石标本108件。
经过多年不间断的积累,黑龙江省博物馆已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馆藏优势。
尤其是自然藏品方面,如古生物化石、矿物、土壤、植物、动物(昆虫、鱼类、两栖、爬行、鸟类、哺乳类)等已形成系列标本。
△白腰杓鹬
目前馆内已藏有黑龙江平头鸭嘴龙化石骨架2具、猛犸象化石骨架3具,披毛犀化石骨架4具以及第四纪古动物化石骨架如东北野牛、原始牛、王氏水牛、普氏野马等;还有昆虫标本4万余件,植物标本2万多件,鸟类标本1800多件等。
黑龙江省博物馆是国内综合性博物馆馆藏自然标本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其中一些模式动植物标本以及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标本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丰富的馆藏,也为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不光是自然标本,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其他馆藏也很丰富。
一座城市,一个博物馆
时间和空间,在这里凝固
神思和情思,从这里腾涌
黑龙江省博物馆矗立在这座城市之中近百年,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中,一直以旁观者的视角站在那里,记录着这个城市的发展,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城市因为博物馆的存在而深沉、厚重。
我们盼望着,它用它全新的模样,去记录下一个百年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