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慨叹雕梁画栋、辉煌瑰丽的中国古建筑时,有时候往往忽略了离我们那么近,甚至常常身处其中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20世纪,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式各样的建筑涌现在祖国大江南北,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美感、视觉冲击,并不逊色于精美的中国古建。正如专家所说,不能由于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离我们太近,就“厚古薄今”,不能让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消失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因此,让人们认识、了解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价值,让它们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近日召开的“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暨现当代建筑遗产与城市更新研讨会”上,在全国建筑、文博专家的共同见证下,共推介了101个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自2016年至今,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共计向业界与社会推介了八批798个项目。活动上,专家代表分享了在20世纪建筑遗产传承发展中的启示及感受。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为何重要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是20世纪历史的重要见证物,具有独特价值。正如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所说:“20世纪在中国发生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加速进程,速度快,规模大。20世纪慷慨地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建筑遗产,给予今天人们许多生活和文化景观,这些建筑遗产的传承关乎后人怎么看待这个时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会长马国馨也提到:“建筑遗产是不可移动遗产的重要部分,而20世纪遗产是近现代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的见证物,20世纪以后的遗产和古代遗产有很多不同。中国20世纪遗产包含了当前近现代中国大变局中各种事件,政治事件、经济事件、社会事件,见证了众多变化,内涵丰富,是一种非常多元、综合的遗产。”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毅认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是中国社会剧变的实物见证和重要载体,是百年中国建筑的智慧结晶与文化写照,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如四川大学早期建筑群、大邑刘氏庄园、三星堆博物馆、中国营造学社旧址等建筑遗产,都具有突出的价值。”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凝练着中华民族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精神。单霁翔认为:“建筑的功能丰富多彩,随着人们生活生产的日益变化,功能也越来越多。功能建筑还有精神的意义,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练,自古传承下来。历史的链条是不能断裂的,当代的中国建筑史也要由中国建筑师来写,写在中华大地和生活中,而不是书本上。所以我们要尊重20世纪中国建筑师的创造,这是一种志气。不仅是保存物质的建筑,还要保存其中的精神。”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路红提到:“20世纪有对中华文明有深刻影响的一些建筑,记载了我们的时代,这些建筑代表的当时的精神,今后我们要传承下去。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有中国的传统,这个传统应该有20世纪建筑遗产的基因。”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为现代城市更新和建筑发展提供了典范。四川大学副校长侯太平提到:“建筑遗产是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发展的链条,其保护和利用不仅关乎我们的文化传承,也关乎城市进步和社会发展。”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工程师熊风认为:“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已经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更好统筹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品质空间载体。”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的意义
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关注20世纪建筑遗产价值,也为中国建筑师树碑立传。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提到:“推介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举办现当代建筑遗产学术活动,不仅能推动建筑和文博行业进一步认知、研究与传播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还从另一个侧面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中国建筑文化自强自信的感受,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新的文化使命。更多建筑遗产成为20世纪建筑遗产,不仅有利于增强这些建筑遗产项目的保护力度,更给从事现当代建筑创作的建筑师以新的启示,怎样在传承基础上实现创新。”中建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赵元超说:“一些优秀建筑没有好的地位,容易被轻视。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首先要把有价值的建筑找出来,相关领域的专家更能看到建筑遗产的价值。”“推动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非常重要的想法,就是给中国建筑师树碑立传。近些年中国建筑师作品成熟了,丝毫不亚于国外的设计师,咱们实践多,作品也更丰富,应该珍惜中国建筑师百年来的建筑设计成果,使它们能够更好地保留下来、传承下来。梁思成设计的鉴真纪念堂,吴良镛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中国建筑。”单霁翔说道。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推动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研究,探索出遗产活化利用的策略与案例,服务于文博界和建筑界。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金磊提到:“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也应该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学术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孟建民认为:“持续地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研究与推介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文博界,也服务于建筑界,旨在与世界遗产名录接轨,用国际建筑界的视野全面审视建筑业,其主要目的是总结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的风格特点、地域分布、类型与创作的时间规律,分析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特有的事件特征,归纳与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相关的有贡献的建筑师、工程师的设计理念与事迹,比较中外同时期同类设计大师的创作水平与理论方法,建言梁思成、杨廷宝等第一代中国20世纪建筑巨匠进入国家申遗名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研讨国家城市建筑遗产保护法的实施路径。在国际视野下探索遗产活化利用的城市策略和应用案例。”
如何更好地保护利用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许多建筑被翻新、被改造,甚至被拆除,20世纪建筑在现代社会更容易消亡,所以20世纪建筑遗产需要更好地保护和利用。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要保护,更要活化利用。单霁翔认为:“20世纪建筑遗产是新型遗产,它具有历史、科学、艺术、文化的价值。无论古代还是当代的建筑遗产,首先要‘保起来’,没有保护就没有活化利用;还应该‘美起来’,一个美好的建筑,它是非常有尊严的东西,人们才能喜爱它、呵护它,建筑才能成为城市发展的积极力量;再进一步就是‘活起来’,要应用于今天的现实生活,不用反而腐朽得更严重,人们把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建筑才能惠及人们现实生活,形成良性循环。比如首钢的工业遗产,它的适应度、承受能力较强,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把它活化利用,它才更健康,才能更走向未来。”赵元超说道:“建筑遗产应该保护,更重在利用。应该让建筑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让它进一步发挥作用。建筑物都有背后的故事,城市里的故事越多,这个城市就更有魅力、更有文化、更有沧桑感。”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利用需要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王毅说道:“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一批重要建筑遗产被核定公布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批重要建筑遗产维修保护,展示利用项目相继实施,全省20世纪建筑遗产价值研究、传播阐释取得明显进展,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三苏祠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之下,在灾后重建文化遗产保护近亿资金的投入,让它的遗产得以保护,文化得以显现。”熊风提到:“四川省住建领域,在实施城市更新的行动中,兼顾建筑遗产的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第一,注重保护,开展城乡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评估、申报和认定,基本构建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各项组成的多层次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第二,注重延续,在城市体检中,发现城市本身的不足,补短板、强弱项,设立起历史文化保护的专章,严格控制大规模的拆除、搬迁,注重保护、利用既有建筑,保护老城的格局尺度,延续城市的特色风貌。第三,注重利用,坚持以用促保,在城市更新中积极探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相关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保护利用也不能政府包办,每个人、每个机构都应有这些历史建筑保护的知情权、建设权,应让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利用建筑遗产。”单霁翔说道。
要讲好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故事。修龙认为,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和活化不仅仅是建筑学界的事,更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而全社会的关注需要共同的普惠与认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住建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委会委员张松说道,“建筑遗产,除了它的功能以外,建筑是再创造文化。我们传媒的宣传,应该有更正确的导向和推广、传承文化。”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作为中国20世纪文化的一种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特色。相信未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会受到更多关注和认可,会有更多相关保护利用的法律法规和支持政策,会得到更好的活化利用,成为城市中亮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