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中心”的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实践

字号:T|T
2023-09-18 08:18 来源:国家文物局

景迈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遗产区面积7167.89公顷,缓冲区11927.85公顷,遗产要素包括5片古茶林、3片分隔防护林和9个古村寨。2012年,“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同年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景迈古茶园”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翁基寨、糯岗寨、芒景村列入古村寨保护名单,2017年景迈山古茶林列入云南澜沧国家森林公园。一系列的保护身份说明了景迈山古茶林兼具文化、生态、农业、林业、经济等多维度的价值。2021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由中国国务院向世界遗产中心推荐为2022年中国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日前经2023年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景迈山成为全球第一处茶文化景观遗产,向世界宣告中国作为世界茶树起源地、全球茶文化发源地的历史贡献和文化主权。
 

景迈山作为第一处申遗的茶文化景观,国内外都没有先例可做借鉴。它的遗产要素茶林、森林并不是习见的文物类型,国内古村寨保护利用的问题往往在空心化和景区商业化两方面;与此同时,普洱茶销售价格的推高带动了村民投入茶厂扩建和扩大改善居住条件,进一步加剧了人地矛盾,导致景迈山文化景观格局和特征被破坏,这是团队在景迈山开始遗产保护工作时所面对的困境。世界遗产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保护体系和评估标准,景迈山申遗技术工作是要将世界遗产保护体系在景迈山落地生根,将世界遗产保护理念、标准和要求与景迈山实际相结合,根据其遗产类型,以问题为导向,以符合世界遗产申报要求为目标,进行景迈山保护理念、策略、方法、技术工具和保护机制等全面的探索和尝试。经过持续10年的在地保护工作,与文物主管部门、地方政府、遗产管理机构、遗产地社区共同努力,景迈山2022年9月顺利通过世界遗产专家现场考察评估,并获得世界文化遗产评估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无保留予以列入”的结论。

遗产研究推动保护实践

回顾景迈山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从专业技术角度来看,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应当以遗产研究推动保护实践,研究内容包括了遗产价值认知、遗产保护理论思辨、保护方法的探索、技术工具的创新和适应性完善等;通过遗产实践结果和成效再反思其思考和认识,让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形成良性循环,方能更为深入、系统地形成一套适应某遗产地或某遗产类型的保护方法论。景迈山遗产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基础是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推动,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协会参与的《亚洲茶文化景观主题研究》。这一主题研究为茶文化景观提供了遗产研究框架,并且多国案例为景迈山比较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专业的视野。2019年在景迈山召开的茶文化景观保护研究国际研讨会,通过专业领域的对话和交流,景迈山突出普遍价值论证和遗产保护管理状况被国际国内同行了解认同,极大地促进景迈山申遗工作。

保护理念和工作方法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作为有机演进文化景观遗产类型,具有活态遗产特点,作为遗产要素的古茶林、森林和古村寨等物质文化遗产,和与茶文化有关的民间传说、茶歌谣、宗教信仰、礼仪节庆、茶风俗和传统种茶制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处于“有机延续、持续生长”的过程中。不仅景迈山“人与自然”“人与遗产”的互动关系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中,而且景迈山是世居民族的家园,5个民族、16个村寨、6000余人的生存发展是地方政府和遗产地社区最为关切的事,不可能采取静态的博物馆式的保护方法,而是运用动态、整合的思维,综合考虑古茶林的生产需求、森林的生态法则和古村寨发展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影响因素。

 

糯岗 2022年 罗鑫/摄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罗鑫/摄

 

因此,景迈山采取了“以人为中心”的保护理念,以人为核心制定遗产保护策略和措施,通过社区参与和协调相关利益者的遗产保护机制,协调遗产地社会经济发展与遗产价值保护的关系。为将“人”这一因素有效地引入遗产保护机制,乡规民约、民间信仰和传统社会治理制度,通过规划、管理流程、决策机制等多种方式纳入遗产管理体系和村寨管理制度。这既是将传统知识和智慧引入当代遗产管理,也是对原住民作为遗产创造者、管理者、传承者身份的尊重,强化原住民与遗产的价值认同、情感连接。通过社区营造的工作方法,通过公众宣传、遗产教育、专题培训等方式,团队长期持续地对遗产管理机构和社区进行能力建设,使其掌握世界遗产保护基本知识,逐步具备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能力。团队在参与遗产保护工作中有意识地建立各方协商决策机制,例如传统民居建筑修缮工作,将户主放到民居保护工程决策、实施过程的重要节点。这种操作方式,帮助户主更有效地参与文物修缮工程,并使村民的合理需求因文物保护设计师的采纳而得以实现。

活态遗产的保护工作方法,需要遗产保护者与地方、社区和其他领域专业人士合作,回应遗产保护管理的现实需要,主动拓展保护工作的外延,思考遗产地可持续发展所依托的文化观念、经济制度等背景因素,掌握更多的理论工具、探索可实施的工作方法,下沉到遗产地协助社区和管理机构进行遗产管理。相应的角色定位也由权威“专家”转变为帮助者,帮助社区真正成为遗产保护管理的主体,除了提供技术方案和咨询意见,还应有意识协调各方利益、平衡各方诉求,推动遗产保护管理的决策过程向更为公平、合理、科学、有效的方向发展。最终目的是各相关利益者达成遗产保护共识,建立共同决策机制,遗产地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实现可持续的遗产保护。

遗产保护工作框架

景迈山遗产区和缓冲区共约191平方公里,遗产要素及价值载体类型丰富、分布广泛,因此结合不同空间尺度建立了各层级相衔接的遗产保护工作框架,针对不同的遗产要素制定相应的技术路线。宏观层面的《景迈古茶园文物保护规划》《普洱景迈山古茶林遗产保护管理规划》最早开始编制,并已公布实施。考虑到茶作为经济作物和风靡世界的饮品,它兼有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因此制定了“保护茶文化,发展茶经济”的遗产保护策略,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民生发展协调统一。即保护延续景迈山原住民以种茶制茶为主,兼顾农业耕作的生产生活方式,让人与茶之间的生产、生存关系延续下去,以保障遗产价值延续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

中观层面则落实古村寨保护整治、古茶林生态系统保育、世居民族文化梳理展示等专项的系统工作。其中古村寨是景迈山保护工作的重点,也是承受建设发展压力最大的遗产要素。古村寨保护修复工作从关怀遗产地社区居民的立场出发,编制村庄规划、古村寨保护整治规划等技术方案。所有的保护管理要求和措施都进行公示、讲解、宣讲,让村民知情并获得他们的支持和认可,使遗产保护效果得以持续,达到修复景迈山由茶与民族、地域所共同构建的文化景观特色的目标。通过分类归纳的研究方法,梳理出古村寨的遗产价值载体,包括了佛寺、神树、寨心、寨门、水塘、水源林、竜林等村落格局要素,数量众多的传统民居建筑,以及反映了民族迁徙、交流融合、宗教传播、对外贸易等信息的重要历史遗迹等。按照遗产价值载体的不同分类,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例如保护承载民族信仰和文化传统的重要公共空间如佛寺、寨心等,应保持它们在村落格局中的统领地位;明确不得进行开发建设的区域,如历史遗存、神树、溪流、水塘、水源林、街巷、广场等;对认定为文物建筑的传统民居建筑依据保存状况予以对应的修缮和改造更新工程;限制村落内新建、改扩建建筑的规模,在村落重要文化空间和传统民居建筑集中的重点片区,引导并恢复本地民族建筑风格及样式等。

古村寨属于乡村景观遗产类型,保护修复应对景观要素的建筑、场地、绿化及生态环境等多个层面综合考虑,设计时各分项工作应统筹协调、有机融合。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修复村落内遗产价值载体周边的原生自然环境,尤其是围绕村落边界的神树、古茶林、森林、水源林、竜林、田地等。对于村落内的建成环境应尊重并延续古村寨景观风貌,采用“最小干预”措施提升村落景观环境。绿化完全采用本地植物,尤其是村民喜爱的食用、药用、观赏类植物,不仅可以降低景观工程成本,运输费用少、植株成活率高、维护成本低,还延续了景迈山古村寨的乡土气息,强化了本土景观风貌特征。针对不同适用对象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结合现场施工实时调整,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古村寨景观整治效果。

 

芒埂寨茶厂建筑改造设计 黄小殊/制图 孙俊/摄

 

微观层面则针对具体的遗产价值载体,如古茶树和古树名木的保养维护、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传统民居修缮改造、茶厂建筑改造等工程技术工作,以支撑上位规划提出的目标和设想。例如,景迈山保存的600多座传统干栏式建筑,根据其保存的真实性、完整性,分别列入国保、县保文物清单,并实施挂牌保护,落实保护责任人。对民居建筑形态演变进行研究,为在保护修缮过程中更好地保护与展示不同时期建筑的特征与差异,通过提取传统建筑价值特征载体并予以保留的方式,达到使用功能与遗产价值保护的平衡。修缮工程实施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尽可能减少工程干预对遗产价值的影响,修缮工程实施也特别注意尊重当地风俗,如布朗族、傣族盖房一定要更换神柱,对这类特殊要求工程都尽可能满足。通过样板房改造以解决传统民居建筑容纳现代生活方式和设施的需求,良好的改造成效得到村民认同才将数百栋民居完整保存了下来。

 

传统民居室内改造前 张一成/摄
 

 

传统民居室内改造后 张鑫/摄

 

对于古村寨中涉及建筑风貌改造的茶厂茶棚和居住建筑,通过了解村民合理的生产生活需求,形成一户一策的整治方案。使用建筑类型学方法,归纳本土传统建筑母题,从宏观的建筑区位到中观建筑体量、高度、外观形式、功能,再到微观的建筑构造、材料、装饰等进行不同尺度、维度的解析,采用了降层、分段、增加灰空间、改变屋顶形式、增加民族图腾符号、运用本地材料和通用构造等多种手段形成最终的设计方案。并配合施工指导与现场回访,调整并最终形成干预适度的建筑风貌改造方案。工程实施后不仅改善了景迈山古村寨风貌质量,也为村民提供了新建房屋保持民族建筑特色的示例样板。

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景迈山作为文化景观遗产,它的保护工作不能孤立或者局部地看待各遗产要素,而是在“整体”文化遗产地背景下去理解它的遗产价值。需认识景迈山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生物多样性、乡土聚落和农林复合生产方式,需要理解森林、茶林、竜林、风水林、聚落、耕地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在茶山空间分布的自然、生态、文化逻辑,方可能制定合理的保护发展措施。还需要系统理解景迈山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茶文化系统,景迈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族迁徙的口述历史、与采茶祭茶有关的民间音乐、节庆活动和祭祀仪式,往往都与遗产要素所在的场所密切相关,如茶魂台、茶魂树、茶神树、寨心、佛寺佛塔等。只有将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效地保护起来,才称得上茶文化景观的整体保护。

其中茶产业作为景迈山遗产价值传承延续的内生动力,基于景迈山文化景观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林、茶、人三者不可分割,生态、生产、生活用地应合理统筹。需对茶产业进行产业规划及空间布局,从资源合理利用这一源头规划调控才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上位规划《景迈古茶园文物保护规划》《普洱景迈山古茶林遗产保护管理规划》和《景迈、芒景村庄规划》中都明确划定禁止建设的区域,包括了古茶林、森林、水源林、生态茶园、农田、林地等。2020年始,通过现状调查对遗产区、缓冲区范围内侵占古茶林、水源林、农田、林地等的100多栋建构筑物实施拆除或搬迁安置,从而实现景迈山景观格局和土地利用方式的真实、完整保护。

为了应对景迈山日常管理需求,编制并颁布实施《景迈山建设活动导则》,通过制定明晰的建设活动审批管理流程和技术规范,使得村民合理的建设发展需求得到满足,既符合活态遗产有机演进的客观规律,也促进了遗产地社区对遗产保护的理解和认同。该导则是运用景迈山古村寨自身的文化基因去修复现状问题,让遗产地内修缮维护、更新改造和新建设都能够按照遗产保护管理的要求进行,达到有序规范建设行为,保护遗产要素和遗产环境的目的。在2020至2022年3年中,团队作为申遗咨询机构共回复787份建设申请,说明导则有效指导、规范了建设活动,杜绝了村民私搭乱建的行为,促进了遗产地和谐发展。

茶文化阐释展示

景迈山多维度的遗产价值,其认识、解读需要具有茶学、历史、考古、遗产、文化、建筑、林业、生物、生态、环境、农业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背景,而茶林景观又缺乏第一眼的视觉冲击,使得长期以来景迈山的突出普遍价值并不被世人所知,许多第一次到访景迈山的人甚至不认识茶树。根据景迈山遗产价值多元和遗产价值载体类型多样、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建立“遗产地级、行政村级、自然村级”多层次、全覆盖的遗产阐释展示体系。既满足宏观层面对遗产的整体概述,完整有效地解读遗产信息,阐明遗产价值,又能深入到不同类型的遗产构成要素进行微观阐释。未来根据遗产研究、阐释展示工作的发展,系统的内容和方式都可以不断更新完善。

 

与村里长者讨论保护方案 万家沐/摄

 

 

世界遗产评估专家与布朗族老人交流 卢磊/摄

 

景迈山遗产价值的核心是茶文化,文化需要延续传承,最能够打动人的文化讲述是要见人、见物、见精神。因此,景迈山遗产阐释展示系统是将社区作为主要目标,同时辐射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社区村民、遗产管理者、茶人茶商等,再由他们将遗产价值和教育内容传播给来访者及社会公众,让遗产地社区成为遗产保护和价值传播的主体。在建立景迈山遗产阐释展示系统的过程中,社区参与遗产阐释展示内容的决策和修订,村民提供、捐赠、制作展品,培训村民近百人成为景迈山遗产的义务解说员、宣传员,最终让社区成为遗产讲述者、遗产教育者。

通过有效的阐释展示工作,景迈山遗产价值被社会公众逐渐了解和认同,景迈山成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的“2022年世界最佳旅游胜地”,也是中国唯一上榜项目。景迈山茶叶价格逐年持续上涨,1千克茶叶从过去的五六百元到一千多元,增幅达到50%。景迈山社区获得更多、更稳定的经济收益,更进一步促进社区主动保护管理遗产,实现了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未来

景迈山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是一个生命体共同体,茶林、森林、飞鸟、走兽、村落、原住民,都是有生命的,而且彼此依存、相互仰赖,它是万物共生的人间天堂。申遗成功之后,面对纷至沓来的游客,面对资本的觊觎,这个经历了千年时光而幸存于世的古茶林景观,是否能够继续保存并延续其突出普遍价值,这是所有关心她的人们内心的担忧。世界遗产国际专家现场考察时也问过这个问题,当时接待他的苏国文老师掷地有声地回答他:我相信我们的后代子孙有智慧、有能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的,相信未来!

作为曾参与景迈山遗产保护工作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对于景迈山的未来,有一些还不成熟的思考和认识。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景迈山未来发展的空间和容量是有天花板的,不论是茶产量,还是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而且上浮空间很小,切勿涸泽而渔,避免过度开发利用导致遗产价值损害。在遗产活化利用时可以考虑通过发挥世界遗产品牌价值,带动澜沧县、普洱市乃至滇西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云茶”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可做的文章不要局限于景迈山191平方公里。

而就景迈山遗产地范围而言,环境容量、开发强度要有更为科学、精准的测算,结合动态的日常管理和遗产监测系统技术保障,在遗产及环境得到真实、完整保护的前提下,通过文化挖掘和遗产阐释展示,为来访者提供更好的茶文化体验,使得景迈山能够作为中国茶文化景观遗产的优秀代表成为全球茶文化圣地。坚持“以人为中心”的保护理念,通过对遗产地社区能力建设和遗产教育,遗产地原住民作为景迈山遗产保护的主体真正履行遗产保护的责任义务。在社区主导、政府引导、专业指导的多方协作机制保障下,继续探索遗产保护与茶产业、文旅产业协调发展。期待未来,景迈山可以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典范,为世界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