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有机演进的文化景观 人茶山林共生的活态样本 ——从“三个有利于”看全球首个茶文化世界遗产

字号:T|T
2023-09-18 22:11 来源:国家文物局

千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

公元10世纪,云南普洱景迈山世居民族先民迁徙至此,定居山林,人茶共生。

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瞬间定格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作为我国第57个世界遗产,全球首个茶文化世界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注定史册长存。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世界遗产申报中,要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的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一个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这“三个有利于”的要求,国家文物局全面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五个突出特性”的生动缩影 彰显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

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

南方有嘉木,景迈出好茶。“茶”,字面便可见“人在草木间”,体现了天、地、人在和谐共生中的良性互动。5片古茶林、9个古村寨、3片分隔防护林,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共同构成千年有机演进的文化景观,人茶山林共生的活态样本。

身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天地空濛,满目苍翠,茶香氤氲,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蕴蓄其中。

它文脉千年,延续至今,世代传承而依然生机勃勃,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它师法自然并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方式、不断改进的种茶技艺,具有突出的创新性;点缀在古茶林中的芒洪八角塔等景观,兼容中原与西南建筑风格,展现了中华文化对西南边疆的辐射和影响,具有突出的统一性;景迈山上及周边地区布朗、傣、哈尼、拉祜、佤、汉等民族友好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突出的包容性;生长于此的茶叶经由茶马古道走出国门,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合作共赢,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

从千年之前迁徙途经景迈山发现野生茶树,到定居山野、培植茶林、生作在兹,中华民族“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精神追求,积蕴于景迈山世居民族与天地万物的互动之中。

以人为本、自强不息,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景迈山世居民族在创辟荒途、参悟天地、顺应自然的过程中,发挥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将对自然的观察、对族群的体认,化作一套充满智慧的传统知识体系;在漫长的劳作生活中、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山林中,与茶相伴,以茶为生,遵循朴素的生态伦理,强化自觉的茶林保护,创造出丰富深厚的种茶、制茶、食茶、饮茶、民俗、民居、艺术、宗教等文化;在以“和”为核心的茶文化浸染下,在茶祖信仰、南传佛教等宗教文化的熏陶下,塑造平和友善的民族性格,缔结世代恪守的村规民约,使得在有限的自然资源条件下各民族之间和合偕习,共同创造并传承“林茶共生、人地和谐”“山水为体、人文为魂”的人文景观。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之道,利而不害”“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已成”。

景迈山世居民族感恩大山的滋养,珍惜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河。在森林间有限度地片状开发古茶林、在古茶林外和茶林之间保留森林防护带、构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层的立体群落结构、以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以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护古茶林生态平衡、采摘茶叶只在春秋两季……景迈山古茶林的“林间开垦,林下种植”技术,是当地世居民族在逐渐摸索茶树生长习性的基础上对森林系统的模拟和利用,在当今世界规模化台地茶种植园主导的背景下十分独特,显示出对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伦理和智慧。

世居民族运用因地制宜的土地平面、垂直利用技术和村寨选址、建设技术等传统知识体系,通过以古茶林为核心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的合理分配和可持续利用,创造了“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耕地和其他生产活动在茶林外”的智慧的山地人居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山地森林农业文化景观的杰出典范。

 

 

活态样本、有机演进 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旭日东升,磅礴云海让山峦隐去面庞,却为一轮红日披上金色的外衣,折射出万丈光芒。

云雾散去,极目远眺,你会发现延绵千年的文化积淀依然在你眼前,鲜活、生动、浓厚、热烈,不禁感叹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在这里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农耕文明历史底蕴传承至今并得以发展。

古茶树让景迈山人有了根。今天看到的莽莽茶林,就在它当初形成时所在的位置,触摸到的古老茶树,与千百年前的品种别无二致;老人传授讲习千年传统文化,年轻人学成返乡、以茶创业,与你“围着火塘,共品烤茶”“把酒言欢,共叙桑麻”的村民,世世代代生于兹长于兹;山康茶祖节到了,布朗族人将一年中最好的春茶献给茶祖,傣历新年到了,傣族人将新制的春茶献给缅寺,把黄米饭、蜂蜡献给茶神树;村寨建在茶林中、茶林隐在森林中,森林-古茶林-村寨的空间关系、由独特茶文化维系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历历在目。

人地和谐的生态伦理以及行之有效的宗教-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保证了整个景迈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种茶方式的延续性、林下经济的高效性、生活环境的宜居性、茶文化的独特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和谐性,景迈山古茶林因而得以延续千年并依然充满活力。

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中激扬时代价值。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人类在了解自然、尊重自然基础上,可持续利用自然的典范。“就给你们留下茶树吧,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们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茶树……”进入新时代,景迈山人依然谨遵茶祖古训,并在生产生活中践行着“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

2010年6月,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启动。2019年6月,国家文物局召开2021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专家评审会,建议景迈山古茶林作为2021年中国申报世界遗产推荐项目。202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中国2022年世界遗产正式申报项目,国家文物局、省委省政府全力以赴支持申遗工作。

回顾13年申遗历程,建立遗产管理体系、法律保护体系、遗产监测体系、遗产阐释体系,保护管理水平得到新提升;以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引领带动一产提质、以遗产地可持续发展需求带动二产建设、以遗产申报品牌效应带动三产增效,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以品牌效应、产业带动、文物保护促增收,持续推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促民增收取得新进展;村庄规划更科学、整体风貌更协调、基础设施更完善、环境卫生更宜居,村庄建设取得新突破;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深入挖掘世居民族形成并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故事,有形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政府、村民和专业机构等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的保护管理体系,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结合”的联动共治机制、“政府、社区、老人、宗教”的协同共管机制、“政府讲管理、专家讲价值、群众讲传承”的合力阐释机制,结合传统的政府-村民-当地传统和宗教信仰三位一体的治理方式,为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提供有效的机制保障。

在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和风貌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适应性改造和性能提升,有效保护古村寨的空间肌理和整体风貌,以及有机演进的进程。向公众和社区阐释展示景迈山的突出普遍价值,增强保护古茶林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主动参与到遗产保护中来。组建166个“同心互助组”,开展“火塘夜校”“社房”等活动,树立古村寨文化自信,激发村民内生发展动力。在传统茶业发展的基础上,当地以茶为主线、以文化为内涵、以生态为基础,逐步形成从“一片叶”到“一条链”的全过程生产体系,并将产业链延伸到旅游、食品、医药、保健等领域,增加附加值,助力乡村振兴。

一幅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的边疆振兴新画卷徐徐展开。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属于全世界和全人类,将其保护好、传承好是中国普洱与世界的盟约,也是人类对历史、对自然的庄严承诺。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