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河北怀来盆地旧石器考古调查新收获

字号:T|T
2023-09-12 16:16 来源:文博中国

一、区域概况与工作缘起‍

 
图片
 
 

 

 

泥河湾盆地地处黄土高原东北部边缘,是汾渭裂谷东北端的一个晚新生代断陷盆地[1]。丰富的第四纪古人类活动遗存使得泥河湾盆地成为我国北方乃至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存分布最为密集、文化序列最为完整的地区,更是探索东亚地区人类起源和演化的经典区域[2]。就地理范围而言,泥河湾盆地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范围仅指阳原盆地,广义上则包括了大同、阳原、蔚县、涿鹿和怀来等一系列由桑干河及其支流串联起来的盆地[3]。怀来盆地地处广义泥河湾盆地的东部,是冀北中山内部北东向断裂控制下的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内平原海拔480~600米,南北两侧群山起伏,山地海拔超过1000米,从盆地中心向两侧山地,河流阶地、洪积扇或洪积台地、坡积裾等地貌有规律的依次排列[4]。盆地内的主要河流桑干河与洋河在该区交汇后称永定河,官厅水库呈东北-西南向展布(图1)。

图片

图1 怀来盆地地貌及新发现地点分布示意图

 

与阳原泥河湾盆地相比,怀来盆地的旧石器考古工作起步较晚且基础薄弱,20世纪后期组织的一些调查工作规模小且缺乏详细记录,发现的很多地点受后期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已所剩无几。鉴于上述情况,从2014年起,在河北省文物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现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与怀来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于怀来盆地内进行了连续性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收获了一批可供研究的考古遗存[5, 6]。2017年之后,依托于先后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怀来盆地的旧石器考古工作全面进入室内整理和研究阶段,产出了一些研究成果,为追溯怀来盆地的古人类活动历史、探究古人类的石器技术特征和生存行为适应等科学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7, 8, 9,10]。然而,以往的田野考古和室内研究工作也揭示出一些问题,如更早古人类活动遗存的发现、盆地内遗址编年序列的构建以及遗址发现的分布不均等等。鉴于此,我们于2023年春季再次启动了新一轮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工作,新发现6处旧石器和动物化石地点。本文即是对此次调查工作的简要记述。

 

 

二、考古调查工作收获

 
图片
 

 

参考以往考古调查工作的发现区域(集中于官厅水库西南岸),为进一步扩大古人类活动遗存的发现范围,本年度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工作选取怀来盆地北部区域系统展开,工作时间从5月下旬持续到6月中旬,历时约20天,先后发现并确认6处更新世旧石器和动物化石地点,于剖面及地表采集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共计14件。各地点的具体分布及相关信息见图1和表1,调查场景见图2。

 表1  2023年度调查新发现旧石器及化石地点信息一览表

 

图片
图2 考古调查工作场景

 

就上述新发现地点的分布情况来看,本次调查发现的旧石器和动物化石地点集中分布于怀来县域北部的土木镇和存瑞镇辖区。从地貌类型来说,河流阶地和山前洪积台地为此次调查地点埋藏的主要地貌部位,其中同为旧石器地点的甘汲梁地点(GJL)和草庙子地点(CMZ)均埋藏于洪积台地上部的马兰期黄土状堆积中,而其余四个地点则均埋藏于永定河支流左岸的二级阶地内,堆积主要为黄色黏土质粉砂或粉砂。此次调查并未进行具体的年代测定工作,因此对所发现旧石器及动物化石地点年代的判定主要依据区域地貌和地层对比资料。根据野外地貌调查资料,永定河两岸至少发育三级阶地。

 

第一、二级阶地均为堆积阶地,一级阶地目前已被官厅水库所淹没,二级阶地二元结构清晰可见,顶部多为村庄和农田;第三级阶地为基座阶地,基座多为中更新世河湖相堆积。根据相关的地层对比研究资料[4,11],一级阶地的年代应为全新世,二级阶地形成年代应为晚更新世,而三级阶地的形成年代大致为中更新世。根据上文中六个地点埋藏的地貌部位以及堆积特征,初步推测其年代均为晚更新世。

 

本次调查工作收获的遗物包括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两大类,多为地层剖面内采集,少量为地表采集(甘汲梁地点的3件石制品)。三处旧石器地点采集的石制品共计9件,动物化石1件。石制品原料以火山岩类为主,如粗面岩、安山岩、响岩等,此外还有硅质白云岩和燧石等原料;石制品类型主要包括石核(3件)和石片(6件)(图3);石核和石片的打击特征显示剥片方法为硬锤锤击法;石核台面或剥片面的组织方式以及完整石片类型和背面片疤特征均显示出古人类在剥片过程中通过石核转向以更大程度开发原料的行为。总体来说,上述石制品的相关特征均显示出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体系的工业面貌。三处动物化石地点采集的化石共计4件,包括肢骨化石(3件)和角化石(1件)两类,其中肢骨化石因较破碎而暂无法鉴定其种属,角化石初步鉴定为羚羊类(图3-6)。

 

图片
图3 考古调查采集遗物(白色箭头指示剥片方向)

石核:1(GJL-01)、4(NSB1-01)、5(CMZ-01);

石片:2(GJL-02)、3(GJL-03);羚羊角:6(NSB2-01)

 

 

三、工作意义

 
图片
 

 

总体来说,本年度开启的新一轮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工作进一步扩展了怀来盆地内古人类活动遗存的发现范围,即从官厅水库西南岸的集中分布区扩展到盆地北部的山麓地带。新发现的地点出露遗物大都较少,但甘汲梁地点相对集中的遗物发现显示出进一步工作的较大潜力。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一方面将集中于更大范围的系统考古调查工作,另一方面则是选择合适的遗址开展系统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从而不断完善和丰富该区域的考古编年序列和文化内涵。

 

作为广义泥河湾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怀来盆地是更新世期间古人类迁徙扩散和文化发展传播的重要地区和通道。近年来,河北师范大学考古学系立足怀来盆地开展的系列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是旧石器考古走出阳原泥河湾进而拓展到永定河流域的重要尝试,也是由“小泥河湾”到“大泥河湾”考古的具体实践,更能为研究和探讨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更新世期间古人类生存行为、人群迁徙扩散和文化交流等科学问题提供新的材料和视角。

 

附:本次调查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20YFC1521500)。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

执笔:周士航  韩昕宸  刘尔凡  牛东伟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