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江苏盐城于彭村遗址春秋时期遗存发掘收获

字号:T|T
2023-08-29 09:48 来源:文博中国
 

 

 

 

 

 

 

 

 

 

图片

图一 于彭村遗址位置图

 

盐都区于彭村遗址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大纵湖镇政府南1公里处,遗址西抵中兴南路、北达二支河、东至鹏程路,其南界大致在义丰路以南约200处。遗址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图一)。

 

图片

图二 于彭村遗址探方位置图

 

因盐城市盐都区大纵湖镇工业项目用地涉及该遗址,2021年5月至10月,盐城市博物馆联合镇江博物馆对地块涉及的遗址部分(义丰路以北地块)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为3700平方米(图二),出土了一批唐宋、春秋时期遗存。现将此次考古发掘的春秋时期遗存简报如下。

 

一、地层堆积

图片

图三 T1605北壁剖面图
 

该遗址地层堆积较简单,各探方地层堆积基本一致。以T1605北壁为例进行介绍(图三)。

 

第①层:现代地层,该地层距地表深约0.1~0.2米,厚约为0.10~0.2米。土质疏松,色呈深灰褐色,本层堆积呈水平分布,除被表层现代坑打破外缺失外遍及整个探方,包含有大量植物根须、少量塑料制品及陶瓷片等。

 

第②层:扰土层,该地层距地表深约0.3~0.35米,厚约为0.11~0.2米。土质较软,土色呈黄褐色。包含有少量现代物品,部分红烧土颗粒及少量的陶瓷片等,出土瓷片有青花瓷、青瓷等。该层为20世纪六十年代农业耕作深翻而形成。H10开口于此层下。

 

第②层以下为生土。

 

二、遗迹

图片

图四 于彭村春秋时期遗迹平面图
 

共发现春秋时期灰坑37座,灰沟3条(图四),皆开口于第②层下。绝大多数单位出土遗物为印纹硬陶片、泥质陶片、草木灰等,只有G3、H2、H12出土可修复之陶瓷器,现将这三个单位情况进行介绍。

 

图片

图五 H2平剖面图

 

H2  位于T1705南部,灰坑有一部分伸入T1704北隔梁之中。发掘部分平面呈半圆形,壁斜收,口大底小,底部近平,壁面较粗糙,无加工痕迹。口部南北宽0.85、东西长1.7、深0.75米。H2内填黑褐色黏土,土质较软,结构较疏松,未分层;包含有陶瓷器、少量草木灰等(图五)。

图片

图六 H12平剖面图

 

H12  位于T1505南部,平面呈椭圆形,口大底小,壁斜内收,底部呈圜状,壁面较粗糙,无加工痕迹。口部长径4.8、短径2.4,深0.7米。H12内填深黑色黏土,土质较软,结构较疏松,未分层;包含草木灰、碳粒、兽骨、石块、磨石1件、陶豆1件、陶钵1件等遗物,出土陶片为泥质灰陶及红褐陶,素面为主,纹饰有方格纹、席纹、弦纹等(图六)。

 

图片

图七 G3平剖面图

 

G3  横跨T1303、T1403、T1503三个探方,平面呈不规则形,东西向,带状分布,口大底小,壁斜内收,底坑洼不平,壁面较粗糙,无加工痕迹。口部东西长18.75、南北最宽处4.5、深0.75米。G3内填深黑色於土,土质较软,结构较疏松,未分层;包含有草木灰、石块、兽骨、陶片和原始瓷片等遗物,陶片多红褐陶,其次为泥质灰褐陶,也有少量的夹蚌灰陶。素面为主,纹饰有绳纹、弦纹、几何形纹等(图七)。

 

三、遗物

图片

图八  于彭村遗址春秋陶片拓片

1.方格纹(G3:3) 2.水波纹(G3:4) 3、6.菱形填线纹(G3:5、G3:8) 4.米字纹(G3:6) 5、8、11、12.米筛纹(G3:7、G3:10、H12:11、H12:13) 7.折线纹+席纹(G3:9) 9.间断绳纹(H12:8) 10.方格填线纹(H12:10)

 

出土遗物以陶瓷器为主,还见极少量兽骨,兽骨保存情况较差,不能鉴定种属。在所有陶瓷器中,印纹硬陶占有大半,印纹种类主要有方格纹、菱形填线纹、米筛纹等(图八)。还有部分陶器及原始瓷,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还发现有少量泥质灰陶;原始瓷颜色偏黄,数量较少。

图片

图九 于彭村遗址陶瓷器

1、2.钵(G3:1、H12:3) 3.豆(H12:2) 4.盅式碗(H12:4) 5-7.陶罐(H2:5、H12:6、H12:7) 8、9.印纹硬陶罐(G3:2、H12:9)

 

  2件。G3:1,泥质灰陶,直口、折腹、平底。口径13.9、底径5.5、高6厘米(图九,1)。H12:3,泥质灰陶,口部残、弧腹、平底。口径10.1、残高6.3厘米(图九,2)。

 

  1件。H12:2,泥质红陶,敞口、弧腹、高柄、喇叭口形豆座。口径15.4、残高15厘米(图九,3)。

 

盅式碗  1件。H12:4,青绿釉,釉色偏黄,除外底外内外满釉。子母口,但子母口已经退化;深直腹微敞,近底处折收成平底。内壁、内底均有细密的轮旋纹。口径11.4、底径6.6、高8.4厘米(图九,4)。

 

  5件。泥质红陶,3件。H2:5,卷沿、鼓腹,口径24、残高27厘米。腹上部施席纹、腹下部拍印菱形填线纹(图九,5)。H12:6,侈口、束颈、鼓腹,残高15.6厘米。饰有间断绳纹(图九,6)。H12:7,卷沿、束颈,残高6.8厘米。饰有间断绳纹(图九,7)。印纹硬陶,2件。G3:2,卷沿、弧肩,残高10.6厘米。颈部饰有若干道弦纹,器身上拍印席纹(图九,8)。H12:9,卷沿、束颈,残高9.1厘米。颈部饰有若干道弦纹,器身上拍印席纹(图九,9)。

 

四、结语

 

从出土器物看,尤其是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与宁镇地区、浙江地区出土的春秋时期遗物完全一致。换言之,皆为吴越文化的典型遗物。

 

图片

H12:3

 

图片

H12:4

 

有学者指出,浙江地区春秋晚期后段,盅式碗子母口虽还在,但已经弱化并趋向消失,往往不置盖,腹壁几呈陡直;春秋末战国初,同类器的子母口则完全消失演变为直腹状碗或者杯。从H12:4形制看,符合上述春秋晚期晚段盅式碗之形制特征,H12的年代应为春秋时期晚期晚段。吴文化分布区域内已经十分罕见该时期的遗存了,仅有许家沟土墩墓等见有少量该阶段遗存;而越文化则存在大量春秋时期晚期晚段遗存。春秋晚期晚段,应是勾践灭亡吴国的时期,罕见该阶段吴文化遗存也在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H12:4为越文化遗物的可能性更大。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勾践已平吴······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在盐城于彭村遗址发现的春秋晚期晚段遗存,应是“越兵横行于江、淮东”在遗存方面的反映。

 

图片

G3:1

 

G3:1钵不是典型器,不能作为判断相对年代的标尺;H2:5陶罐残,亦不是吴越文化的典型器,无法判断两个单位的相对年代。不过H12:11、G3:10米筛纹,G3:8菱形填线纹皆是春秋时期吴越文化的典型纹饰,我们至少可以判定H12与G3皆是春秋时期吴越文化遗存。

 

在于彭村遗址南部,也就是义丰路以南地块,经过考古调查与勘探,发现该区域地表吴越文化遗物比较丰富,而且存在春秋时期地层,该区域应该是该遗址的中心区域。是否存在早于春秋晚期晚段的遗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工作。

 

此次发掘的春秋时期遗物不多,但发掘意义重大,应是首见于报道的,在江淮地区发现的具有完整单位的吴越文化遗存,这为我们研究春秋时期吴越文化的北进年代、路线、与中原春秋各诸侯国的互动态势;研究江淮东部地区春秋时期遗存的内涵、面貌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