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至7月25日,南京博物院的标志性建筑“老大殿”进行了全面修缮。本次修缮工程通过局部揭顶、重点修复,解决了“老大殿”存在的琉璃瓦损坏、油饰剥落、门窗变形等劣化问题。工程内容主要包括:屋面修复工程,屋脊拆除重砌、屋面局部揭顶以及全面排查整修;柱、墙、彩绘、门窗修复;局部漏水修缮、损坏混凝土保护层修复。
1952年琉璃瓦工程完工
“老大殿”建筑概况及历史沿革
南京博物院“老大殿”,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原国立中央博物院旧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主体为九开间庑殿顶仿辽宋风格大殿,两侧有东西厢房(盝顶)通过中部月台相连成一个整体,钢混结构。
1933年在蔡元培的倡议下,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成立。博物院馆舍建筑的兴建事务由筹备处建筑委员会负责。梁思成任专门委员,徐敬直、李惠伯设计,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馆。1934年国立中央博物院建筑委员会成立,1935年建筑委员会通过征选建筑图案章程,邀请13位中国建筑师竞选设计方案,最终兴业建筑师事务所徐敬直和李惠伯的方案中标。由于中标方案未能完全满足筹备委员会的期盼,后由梁思成担任顾问,对中标方案进行修改,将原方案11开间仿清式庑殿顶大殿修改为了如今9开间的“辽宋风格”。1936年6月,一期前部行政大殿(即“老大殿”)和人文馆始建,因历史原因至1948年才大体完工。
新中国成立后,经文化部批准,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更名“国立南京博物院”,后又更名“南京博物院”沿用至今。1952年,华东文教委员会聘杨廷宝、刘敦桢、童寯等教授为南京博物院建筑委员会委员,同年3月大殿屋顶琉璃瓦工程正式开工,7 月完工,第一期工程就此完工。1953年,大殿内外装修,殿前月台设计施工。至此,“老大殿”建筑整体正式完成。
南京博物院“老大殿”全景
历年修缮状况
“老大殿”建筑建成之后,陆续进行着一系列的岁修保养和修补工作,但未进行专项维修工程。1971年,维修大殿平台、踏步、柱子,粉刷墙面。1996年,“老大殿”实施维护修整,主要内容包括琉璃瓦修复、月台维修、门窗墙壁粉刷、配电设备维修、厕所改造、下水道改造。2011年,值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之机,对“老大殿”进行全面修缮,包括对结构体系中混凝土加固、钢筋除锈;对维护体系中缺损构件进行清理、修补;对装饰体系中损坏构件进行维修等,并重新设计屋面排水系统。2013年后,在日常保养维护工作中,不断对“老大殿”进行智能化监测、日常巡视、排水设施定期疏通、防雷装备定期检测等。
柱头斗栱
“老大殿”文物价值
历史价值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南博“老大殿”也不例外。原国立中央博物院自1933年筹备处设立到1950年代更名南京博物院,近20年的艰难筹建与砥砺前行,最终人文馆得以建成。这是“老大殿”自身的一部辛酸历史,也是自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华民族历尽磨难却永不言弃最终实现民族解放的历史缩影。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博物院又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一路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工作迈上新征程,也为“老大殿”的保护、发展和有效利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老大殿”记录了南京博物院九十载的风雨历程,也见证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与文物事业稳步推进的伟大历史征程。
科学价值 在建筑设计方面,“老大殿”功能分区与流线设计合理,建筑构造设计也具有前瞻性、探索性与科学性。如原设计大殿屋面排水系统,通过在坡屋面上设置截水沟组织排水集中至檐柱内预设排水管,巧妙融和了“中国固有之形式”与现代建筑结构;又如大殿串枋上皮预留泛光灯槽,设计理念具有时代先锋性。
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从筹备到设计再到营造的整个过程都科学合理、有条不紊。从国立中央博物院建筑筹备委员会成立,保管建筑基金、选择建筑地址、审订建筑计划、监察建筑工作等有序进行。
在建筑材料与结构方面,“老大殿”外观形式虽为中国传统形式,但整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框架结构。且建设周期因时代原因长达十余年,在建筑材料与结构的发展上都可当之为近代中国建筑材料与结构技术发展的研究标本。竹节钢、水磨石、铁艺玻璃窗等材料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建筑史学方面,从以梁思成为专门委员的筹委会拟订了《国立中央博物院建筑委员会征选建筑图案章程》并发出征选邀请,到建筑师徐敬直的方案脱颖而出,再到由梁思成指导修改把原中标方案的11开间仿明清宫殿式建筑改为现在的9开间“辽宋风格”,整个过程体现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对中国建筑“民族性”与“现代化”的探索。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中标方案修改的过程与思路前辈们并没有详细记录,之于“老大殿”如今之形式如何而诞生,也为当代建筑史学家留下了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
艺术价值 “老大殿”主体外观为“辽宋风格”的9开间庑殿顶大殿,两侧带厢房。建筑依托现代结构,却也淋漓展现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同时还富有民国特色。
建筑造型比例匀称、雄浑刚劲,两侧低矮的盝顶厢房形似两翼,衬托出主体大殿的宏伟气势。大殿仿古构造细节精巧,梭柱与生起的运用展现了建筑整体的协调与动势,檐下阑额与带琴面普拍枋的组合,苍劲的斗栱偷心与计心结合层层出挑,柱脚覆盆柱础圆润饱满。室内柱网减柱造既显辽风又使得大殿明亮开敞,楼梯水磨石单勾阑与室外月台遥相呼应。屋面琉璃瓦赭瓦为主,黄瓦剪边宏伟而不奢华,鸱吻有力、脊兽灵动,处处展现传统建筑的美感。红砖墙体、水磨石地面和墙裙、铁艺玻璃窗等构造,既显精美又充满着浓郁的民国气息。
柱网减柱造
“老大殿”的辽宋风格和设计原型
“老大殿”的辽宋风格具体体现在:梁思成将原设计方案11开间改作9开间,因9开间的建筑规格是《营造法式》中所记载殿阁建筑的最高等级。建筑立面生起明显,符合《营造法式》之规定,也广泛见于辽宋时期古建筑。根据“老大殿”施工设计图显示,屋面运用了庑殿顶的推山做法。大殿减柱造,是梁思成认为辽宋时期古建筑的重要风格之一。大殿斗栱,借鉴辽代建筑天津独乐寺山门。构件特征方面,运用了梭柱与T型阑额、普拍枋的组合。
有关“老大殿”设计的参考原型,赖德霖曾做过详尽的考证与研究,此处引用其研究成果,“老大殿”仿古的细部设计思路大致可归纳出九点:总体造型为辽和宋初建筑特点;大殿9×5的开间比例,参照了金代初期的大同上华严寺大雄宝殿,但平面尺寸和廊柱高度仅为其83%;运用了辽代建筑特征之一的减柱造;栏杆造型参照五代时期栖霞寺舍利塔的勾片斗子蜀柱栏杆和八角形望柱;阑额断面1/2的比例与宝坻广济寺三大士殿和大同下华严寺海会殿相同,并与蓟县独乐寺山门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相近;斗栱用材与善化寺大雄宝殿、三圣殿和独乐寺山门相近,介于《营造法式》规定二、三等材之间;外檐柱头铺作参照独乐寺山门,转角铺作参照山门但省略45度斜栱,补间铺作参照下华严寺海会殿;室内斗栱采用广济寺三大士殿斗栱形式,天花藻井参照独乐寺观音阁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屋顶举高比例同广济寺三大士殿,但举折较大,屋面更加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