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8.19-8.25)

字号:T|T
2023-08-27 16:39 来源:国家文物局

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大足举办

8月19日,“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重庆大足开幕。论坛由国家文物局、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承办。与会专家聚焦“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石窟寺保护”主题,围绕气候变化下石窟寺保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石窟寺科技保护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进展、石窟寺考古与多重价值挖掘、石窟寺监测与风险管理等方面展开广泛讨论和深入交流,共同分享经典案例,整合框架思路,探讨技术策略,展望未来方向。论坛发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石窟寺保护大足宣言》。

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水平的指导意见

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水平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各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统筹指导所在地区博物馆结合实际情况,适度增加固定时段免费人工讲解频次,定期组织博物馆馆长、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科研人员或策展团队开展公益讲解活动,不断增加优质讲解服务供给。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博物馆应探索申请备案、培训考核、持证上岗等机制,将信用良好的社会讲解个人或团体列入“白名单”统一管理;应重点加强社会讲解内容审核把关,及时发现并纠正歪曲史实、戏说历史、扰乱秩序等行为,纳入“黑名单”重点监测和管理。

第十二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扬州举办

8月22日,以“水下考古:探索与实践”为主题的第十二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江苏扬州开幕。本届论坛由中华文物交流协会、社团法人中华翰维文化推广协会(台湾)主办,扬州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翰雅文化顾问有限公司(台湾)承办。来自国家文物局考古司、交流合作司的中华文物交流协会理事,大陆考古文博机构、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台北艺术大学等院校的文化资产专家,围绕水下考古发现、水下考古技术、出水文物保护、水下考古博物馆建设及水下考古专业人才培养等议题开展交流研讨。

来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启动

8月25日,来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启动仪式在山东威海举行。此次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将历时60天,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和威海市博物馆,并调集来自山东、广东的水下考古队员,以及广州打捞局人员联合组队。2023年度调查工作将在2022年物探工作基础上,对旅游码头南部海域的来远舰遗址进行抽沙揭露。本项目通过抽沙发掘,将初步明确该舰保存状况和分布情况等信息,为甲午海战史和世界海军舰艇史的研究提供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

“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在故宫举办交流活动

8月22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在故宫博物院举办交流活动。16位参加计划的京港两地大学生相聚北京,就两地推动中华文化传承、文化产业的未来、科技与创新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活动中,举办“敦煌与故宫——不同文化交融互鉴的结晶”主题演讲,讲述莫高窟和故宫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设和保护历程。16位大学生参观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观看VR影片,并参观院内的文物展馆。

天津

天津发现元代漕仓遗迹

近日,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透露,由该中心负责的十四仓遗址前期调查与综合研究项目通过天津市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评估验收。本次考古在该遗址发现保存较为完整的元代漕仓遗迹一组,由闭合的围墙和多座大型房址构成。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考古发现实证元代河西务十四仓遗址是以大运河为依托,由北运河、引河、人工水体(湖泊)、道路、漕仓、沉船等各类相互关联遗迹构成的大型国家漕运仓储系统,具有重要考古研究价值。

河北

河北成为国家中小博物馆提升试点省份

8月22日,河北省文物局公布,为贯彻落实国家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文物局决定在全国推进中小博物馆提升试点工作,正式批准河北成为国家中小博物馆提升试点省份。河北试点工作为期一年(2023年8月至2024年7月),主要包括八部分内容:培育河北省“十佳博物馆”;将博物馆发展纳入考核;拓展中小博物馆免费开放奖补资金渠道;深化京津冀中小博物馆协同发展;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提升非国有博物馆品质;健全与教育系统合作机制;强化科技创新能力。

内蒙古

彩陶坡遗址出土红山文化早期龙形蚌饰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透露,松山区彩陶坡遗址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一件龙形蚌饰,长约20厘米,由头部、身部和尾部等几部分组成,雕刻手法细腻写实,头部特征明显,口部张开,朝向彩陶坡坡顶的方向,尾部用刻划的菱格纹来表现鳞片,还压有一块蚌饰残片,可见简单刻划的边框和内部的圈点纹。专家初步分析认为,此件龙形蚌饰应属于红山文化早期,年代上早于此前出土的玉龙,填补红山文化早期龙形象的空白,扩展学术界对红山文化龙的认知,是洞察红山文化普通聚落人群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线索。

江苏

兴化发现距今约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8月22日,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透露,江苏新发现的草堰港遗址距今约7000年,是江淮东部地区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总面积逾8万平方米,出土大量陶器、骨器和木器。其中,骨器类造型多样,有靴形器、骨镞、骨镖、骨匕、骨板、骨簪、骨针、骨哨等,大多制作精美,通体打磨。木器包括纺轮、浮漂等。距今约7000年的钻木取火器和六孔骨笛引人关注。钻木取火器上能看到钻孔,以及被火灼烧的痕迹。六孔骨笛则是半成品。专家表示,这些出土遗存不仅展现先民们的生活方式,也展现其审美情趣。

浙江

绍兴启动创建“博物馆之城”

近日,浙江绍兴“博物馆之城”创建暨“博物馆奇妙夜”活动启动仪式在绍兴博物馆举行。仪式现场发布文物专题片《时间印记》《绍兴文物会说话》馆藏精品文物数字化成果、第一批“博物馆之城”形象基地名单、“博物馆之城”十大研学线路和五大文物游径手绘地图;表彰8家绍兴市示范博物馆、名人故居激活十佳示范案例;举行区、县(市)文物保护志愿队授旗仪式。“博物馆奇妙夜”系列活动持续两天,由逛“潮”集、游“潮”园、说“潮”话三个子活动构成,为夜游博物馆的观众带来与历史古人“对话”的穿越式体验。

江西

江西瑞金:红色资源溢出金色效益

近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瑞金市累计接待游客981.9万人次,同比增长12.2%;实现旅游收入60.4亿元,同比增长19.1%。近年来,瑞金研学旅游和红色培训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各培训点日均接待千人红色研学游客已成为常态,客源市场已从省内拓展到西北地区,乃至遍布全国。瑞金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做好“旅游+”文章,将旅游与研学、康养、特产等高度融合,赋予红色旅游新的时代内涵,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走出一条具有红都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山东

第五届中华传统晒书大会举行

8月22日,孔子博物馆举办第五届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围绕新时代古籍的保护和利用举办系列学术活动。文博专家聚首孔子故里,共探古籍保护研究成果转化利用的新方法、新路径。当天,《孔子圣迹图汇编》新书发布,《孔府档案》(第一批)本体保护修复项目启动。与会专家评价称,该项目将让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珍贵物质载体得以延续,为儒家文化的研究注入新活力。大会期间,孔子博物馆策划“六礼锦书——孔府旧藏婚书喜启展”等多个展览,举办“穿针乞巧”、线装书体验等社教活动,让民众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河南

新郑莲鹤方壶青铜器出土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举办

8月25日至26日,新郑莲鹤方壶青铜器出土一百周年纪念大会暨两周考古专业委员会年会在新郑市举行。活动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郑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文物局主办,旨在进一步推动两周考古学术研究,加强多学科合作,深入开展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与解读工作,以加深对两周时期社会制度、礼制文化、阶层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生活的认识。期间,举办“李家楼郑公大墓青铜文物出土一百周年”揭碑仪式,标志着李家楼遗址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召开中期推进工作会

近日,“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召开中期推进工作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项目参与单位就项目开展情况及工作计划进行汇报。会议要求,各单位要紧紧围绕《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工作计划(2020-2024)》所确定的研究目标和预期成果来谋划项目、设计课题,要注意将工作重点限定在已批复项目计划规定的时空范围内,相关研究成果要服务项目中心目标的解决,要加强考古成果转化。

西藏

阿里博物馆正式开馆

8月23日,阿里博物馆正式开馆,填补了西藏阿里地区没有综合性博物馆的空白。阿里博物馆馆内总面积5956.34平方米,展出文物2100余件,设有远古文明、早期金属时代、古格王朝历史与文化、民俗文化与非遗保护等七个常设展览,展现阿里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风貌,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阿里高原地质勘察和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揭示阿里地区的文化源流植根于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土壤,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陕西

宝鸡举行炎帝陵祭祀典礼

8月22日,癸卯年两岸同胞共祭始祖炎帝典礼在宝鸡市炎帝陵举行,陕台两地3000余名各界民众代表参加此次典礼,共同拜谒华夏人文始祖炎帝。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炎黄子孙同本共源,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宝鸡市是炎帝神农故里,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此举办炎帝陵祭祀典礼,旨在助推两岸民心相通、情感相融,加深台湾同胞对中华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了解,促进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

甘肃

《馆藏器物类文物三维数据采集技术规范》地方标准获批实施

8月25日,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由甘肃省文物局组织编写、申报的地方标准《馆藏器物类文物三维数据采集技术规范》(DB62/T 4726-2023)获批实施。《规范》对馆藏器物类文物数据采集参数及操作全过程进行规范,为后续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利用等工作确立适用于文物保护领域的相关基本要求,为甘肃建立健全全省文物数字档案、数字化展陈、文物虚拟修复、考古遗址虚拟漫游、文物高精度复制,以及数据库建设、文物有效活化利用等提供统一标准和规范体系,也为推动馆藏文物“活”起来奠定基础。

青海

2023年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馆长研讨会召开

8月24日,2023年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馆长研讨会在青海玉树召开。研讨会为期四天,由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玉树州人民政府、青海省文物局主办,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青海博物馆联盟、青海省博物馆等单位承办。五十余家联盟成员单位的93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共建黄河文化共同体高质量发展”主题,通过开展学术论坛、座谈交流、展览展示及实地考察等系列活动,建言献策、分享经验,为进一步充分发挥联盟平台作用提供更多新的思路和方案。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