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士大夫的理想人格展在河北博物院展出

字号:T|T
2023-08-18 09:19 来源:博物馆中国

中国传统士大夫在古代社会占有重要地位,“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统称,既包括指代读书人的“士”,也包括泛指官员的“大夫”,他们凭借自身的学识和能力成为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国家政治活动的参与者,以及经济、军事等领域的佼佼者。自孔子提出“士志于道”的思想内核后,这一价值观念作为士大夫群体的理想追求恒久未变,其独特的内涵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月15日,河北博物院推出年度院藏文物特展“士志于道——明清士大夫的理想人格”,精选院藏明清文物236件(套),包括日常器用、雅玩之物和名人书画等品类,珍贵文物占比达95%,其中孙承宗画像卷、张之洞电稿等文物为建院以来首次展出。展览通过“俗世雅趣”“兼济天下”两个篇章,阐述了明清士大夫道不离器的美学追求、正己修身的文化理想和兼济天下的经世情怀,重点呈现了明清畿辅地区士大夫群体清刚峻直的士气风貌。

俗世雅趣

第一部分“俗世雅趣”分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两个单元,从饮馔之器、佩戴之饰、家居陈设等生活日用,以及琴棋书画、诗酒香花,乃至修庭造园的雅致情趣,展现明清两代士大夫阶层文化追求的共同兴味与不同特质。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多项传统技艺都达到历史的巅峰,宫廷艺术、文人艺术与民间艺术互相影响交融,遗存下来的各类文物珍品集富丽、清雅、活泼于一体,形成独特的风格和时代特色,传承着士大夫的生活哲学与美学追求。古代陶瓷艺术于明清发展至鼎盛,尤其是彩瓷的烧制获得巨大发展,在宋元制瓷工艺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烧造出青花、斗彩、五彩、粉彩等色彩斑斓的瓷艺珍品,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图片

清斗彩莲池鸳鸯纹碗

清斗彩莲池鸳鸯纹碗,主题纹饰为荷花芦苇与戏水鸳鸯。至迟在南宋时期,莲池鸳鸯图就有了“满池娇”的名称,以莲池鸳鸯或莲池水禽为主体,配以芦苇、慈姑、浮萍等水生植物,描绘生意盎然的池塘小景。

图片

明青花云龙纹鼓钉绣墩

明清家居陈设中也不乏瓷器的身影,明青花云龙纹鼓钉绣墩(图2)外壁饰二周鼓钉纹,顶面绘狮子滚绣球图案,腹部为云龙纹,整体纹饰布局饱满,寓意吉祥。绣墩是古代的一种坐具,因人们喜在上面盖一层织绣坐垫而名“绣墩”,造型似鼓,又名“鼓墩”。绣墩作为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的家居艺术品在明清大受欢迎,成为士大夫家中常设之物,《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薛蘅芜讽和螃蟹咏”、第八十五回“贾存周报升郎中任”的情节中就有关于绣墩的描写。

图片

明代透雕花形青玉佩 

图片

透雕松鹿纹青玉佩  

明清时期,历代玉雕技术被充分吸收并进一步发展,琢玉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所用质料有白玉、碧玉、玛瑙、水晶等,所见器物小到各类饰件,大到雕像与实用器,不一而足。展览展出的明代透雕花形青玉佩、透雕松鹿纹青玉佩(图4),一件中部镂雕七瓣花,花蕊上饰网格纹,向外饰十六连珠纹,最外缘为八朵如意形云朵;一件镂雕十朵灵芝状云为边,中部透雕古松、鹿、桃实主题纹饰。两件玉佩技艺精湛,华美富丽。

图片

清人物亭台青玉山子

陈设玩赏类玉器的制作工艺在明清达到极致,集阳线、阴线、镂空、俏色等传统技法创造出绚丽多姿、新颖别致的各类形象。清人物亭台青玉山子雕琢浮云环绕的古木苍松、亭台楼阁、小桥人物等景色,呈现高低错落、深浅对比的特殊效果,是陈设玉器中的精品。

图片

清镂雕花卉纹玉熏炉

 士大夫阶层一方面和市井大众同样经营着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讲求物质生活的世俗化享受;另一方面在精神上有着超越寻常百姓的艺术化追求,营造了文人士大夫独有的精神世界。观花、赏石、焚香、挂画,搜罗金石古物,寄情园林山水,是古代文人士大夫重要的休闲活动,在明清成为一时风气。用于焚香的清镂雕花卉纹玉熏炉,由炉盖、炉身、炉座三部分组成,盖壁、器身镂雕繁复的花卉纹,并镂雕有兽衔环耳,器座为鼓形,浅浮雕兽面纹,整体造型华丽非常。 

图片

米汉雯《浮丘山房图卷》

清初名臣成克巩,直隶大名人(今邯郸大名县),官至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秘书院大学士等,致仕后于河南浚县营建浮丘山房为别墅。成克巩多次主持乡试、会试,杰出门生众多,这幅《浮丘山房图卷》即是其门生米汉雯所作。米汉雯为宛平人,晚明四大家之一“石痴”米万钟之孙。图中山峦起伏,延绵不断,滩路溪桥环于山下,树木房屋隐于山间,马世俊小楷引首《浮丘山房记》,拖尾胡世安、李霨、王崇简、梁清标、魏裔介等跋,集一时名家,粲然可观。

兼济天下

第二部分“兼济天下”分为“五百名中第一先”“仕路谁堪语肺肝”“不朽名垂天地间”三个单元,讲述明清士人读书科举,宦海浮沉的人生旅程,展现明清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尤其是畿辅士大夫群体经世致用、胸怀天下的理想抱负。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认为,士大夫的人生境界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学而优则仕,既是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是士人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而将个人理想与天下国家紧密相连,胸怀天下,明道济世,正是士大夫追求的道义所在。 

图片

梁清标登瀛洲图轴

登瀛,在清代是指进士及第的授官仪式。这幅《梁清标登瀛洲图轴》中,主人公梁清标气宇轩昂,身着红袍,头戴乌纱,身后侍从手执羽扇,前方白马待行,描绘了一幅新官受命、走马上任的画面。梁清标是河北正定县人,字玉立,号苍岩、蕉林等,官至兵部、礼部、刑部、户部四部尚书,诗词修养甚高,精鉴藏,被后世誉为收藏家中的“收藏家”。

图片

狮钮金印

这方出土于河北大城县刘汉儒墓的狮钮金印,不仅体现了士大夫阶层雄厚的经济实力,其铭文“一品百龄”也反映了士大夫希图官居一品、寿享百龄的祈愿。明清士大夫群体或身处治平之世,或历经王朝鼎革,跻身时代的洪流中,在面对忠孝节义的两难抉择时,消极者“逃禅”避世,而更加注重实学力行、经世致用的畿辅士大夫往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担当。 

图片

朱耷《芦雁图》
 

朱耷的《芦雁图》以写意手法描绘两只芦雁,并饰以浅绛,一动一静,俯仰呼应,画中部怪石兀立,以芦草为点缀,气韵生动,构图巧妙。朱耷为明王室后裔,明亡后一度为僧,又当道士,擅水墨花卉鱼鸟,笔墨简括凝练,极富个性,署款“八大山人”,连缀似“哭之”或“笑之”,寄寓亡国之痛。 

图片

孙奇逢《苏门记事卷》

孙奇逢,河北容城县,明末清初理学大家,与黄宗羲、李颙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明清两朝征聘11次而不就,人称“孙征君”。清初南迁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的夏峰村,讲学20余年,世称“夏峰先生”,有“北方孔子”的美誉。孙奇逢《苏门记事卷》展示了孙奇逢晚年论治学、交友等杂记。

图片

张之洞电稿 

张之洞,河北南皮县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洋务派代表人物。此次展出的张之洞电稿,绝大部分日期在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8月至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之间,正是张之洞湖广总督任内,办洋务最活跃的时期。电文涉及内容较广,包括对外交涉、督办铁路,以及办报、办厂、办书院、开矿、修驿路、修电报线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他务实兴业的诸多事迹。 

本次展览结合河北博物院馆藏优势,通过大量珍贵文物,回溯明清士大夫群体的品格追求与价值理念,探求其中蕴含的道义精神,让广大观众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在新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