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丰富深厚的祭祖传统,孝老爱亲、慎终追远、敬宗睦族,是自古传承的家族美德。近日,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出的“祭如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清祖容像展”,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共同承办。展览是在对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230 余件明清祖容像作品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的基础上策划而生成的,绝大多数藏品为首次展示,包含了明清时期不同种类的祖容像作品,截至7月23日,观展人数达475053人次。目前,展览已为观众延期5个月。祖容像作为家庭文化、宗法制度与宗族文化的象征物,是维系家族情感的物质载体,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为深入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的这批祖容像文物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与之相关的祖先崇拜、家族传承、祭祀仪式等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和美术研究所分别于7月26日和27日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行两场“祭如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清祖容像展”学术研讨会,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开展交流和讨论。
26日,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展览并从不同的角度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讲师韩达从图像在祭祀中的作用、中古时期祭祀类图像的类型与功能等方面,探讨了明清祖容像与中古文绘传统的关系,对祖容像研究范式的革新提出建设性意见;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朱中原以卫氏、崔氏、卢氏为例,重点分析了魏晋南北朝碑刻书法所蕴藏的家族、世系信息,讲述了风格背后的文化生态及其流衍;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章名未借由传世和新出土墓志资料,考索北魏孝文帝四子元怿家族的基本构成,讨论了北魏后期宗室政治的思想观念与文化立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彭志以“悬挂祖容像习尚与逼真传神技法”“哀祭文辨体趋向与勉力形塑楷范”“图文视域下想象先灵的初步思考”三个部分,从图文关系的角度深化了祖容像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杜望借助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两所机构收藏的刘志友家族历代祖容像,讲述刘氏家族与清王朝命运的紧密联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先福通过细读院藏全套多罗顺承郡王家族祖容像,分析其各代郡王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末代郡王文葵的袭爵经过及其王府的祭祖仪式;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研究与交流部副研究馆员王文欣围绕“本土肖像图式的延续”“新肖像图式的形成”“肖像图式的华化与西化”等议题,探析了南洋华人群体祖容像的形式、风格、内涵及其传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祝鹏程借助“女性解放”视角,辨析了20世纪中叶中国基层家庭与社会关系,并就明清以来祖容像中女性形象塑造与建构方式发表看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明清祖容像藏品,数量可观、具有完整性与稀缺性。此次展出的藏品既有典型的波臣派肖像画,也有文人参与摹绘的非典型性祖容像;有穿着朴素大方的民人,有身着官服的士人,也有受到旌表的女性;既有身着传统汉人服饰的明人画像,也有凸显满洲民族特色的八旗武官和旗装女性形象。画像之间并非全无关联,既有夫妇,也有母子,秩序井然,令人肃然起敬。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较为完整的“多罗顺承郡王家族祖容像”,自第七世多罗顺承忠郡王诺罗布至十二世多罗顺承简郡王伦柱共六代郡王、五代王妃,共计11幅作品。不仅帮助我们了解清代王府祭祖规制,通过作品的不同绘制风格也了解了清代北方祖容像绘制技法和样式的演变。
在27日的研讨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杭春晓希冀通过展览和研究进一步引发学界的关注,将相关研究向纵深推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醉,北京大学教授李凇,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执行主编陈池瑜、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社长张鹏、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绘画研究所所长朱万章、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彦、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陈明等专家学者的主题发言涉及祖容像的多个方面,体现了其研究的多重视角。
对祖容像名称、边界、范围和样式的界定,中国艺术研究院藏祖容像作品的来源和收藏经过,祖容像产生的背景及其与祖先崇拜的关系,祖容像表现技法的演变及地域特色,对海内外祖容像资源的统计及对相关明清考古资料、地方志资料和家谱资料进行整合的重要性,祖容像陈设场所、组合空间对其制作和艺术表达的影响,祖容像藏品对检讨传统明清人物画衰败说的启发,西法东渐影响下祖容像所体现的西洋因素及其在大陆与台湾地区的不同表达,齐白石早年所绘祖容像情况及对其艺术的影响,以及祖容像对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启示等方方面面,大家畅所欲言,现场学术气氛热烈。
祖容像是中国民间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文人画审美系统之下,长期为艺术史研究所普遍忽视。此次会议对形制多样、分布广泛、数量庞大的祖容像的研究讨论,有助于校准既往美术史研究的某些偏差,对重新审视美术史分类、厘定民间美术的外延、消除民间画与文人画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匡正“人物画衰败”的论调,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公众得以借展览重新审视家族祭祀文化,真切观照传统基因、民族精神、家族血脉,并将之永铭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