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13省(市)跨界联动接力绘就 “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时代画卷(下)

字号:T|T
2023-08-03 17:07 来源:国家文物局

泱泱中华,万古山河。探古追昔,何以中国?7月9日,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陕西省委网信委联合指导的“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在陕西西安启动。寻访历史源头,回望文明之根。

连日来,按照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北京、山西、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网信办与文物部门跨界合作,推出线上线下联动的接力传播活动。以文物、文化、文明为魂,用技术、平台、应用赋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上海

 7月19日,由上海市委网信办、上海市文旅局、上海市文物局联合主办的“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上海主题日活动启动。

在上海,可以寻踪6000多年前的崧泽文化,探访1000多年前的青龙古镇,解密150多年前的长江口二号古船。以物论史,以史增信,读懂“何以中国”,体验“何谓海派”。

看看新闻推出“走进六千年上海”直播,分别带观众走进上海博物馆“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和上海历史博物馆“江海撷珍——长江口二号科学考古进行时”展览,共同探寻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领略史前文化艺术魅力,探秘长江口二号古船,感受科技赋能考古的硬实力。

上观新闻推出“文化传承发展在上海”系列报道,通过不同领域的实践样本,展现上海文化工作者在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收获的思考与启示。《古代就有包邮区?鉴往知来让考古成果实证“何以中国”》,不仅是“何以中国”系列大展,从青铜器、陶瓷、书画等常设展到“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这样小而美、专而精的主题展,吸引了上海公众特别是年轻人鉴往知来的热情,到博物馆追寻历史脚步,在上海正成为生活潮流和文化现象。《传承传播并举,让古籍走出“深闺”,成为文化自信的源头》,传承、传播,这两个“传”,是古籍修复保护的两条“腿”,古籍修复师的工作不再只是埋头修书,让书写在故纸堆里的文字“活”起来,让中华优秀古籍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载体和文化自信的源头,“汲古慧今”的探索正在进行。《2000年前中国人就爱吃烧烤?“百物看中国”出境大展让老外看懂古代中国》,作为上海博物馆首个文化“走出去”品牌,“百物看中国”系列文物艺术出境大展向海外观众展示了中国汉代的历史画卷和生活场景,通俗易懂地向海外观众讲述着2000多年前中国人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澎湃新闻推出《考古学者谈上博“实证中国”里的良渚新发现》,以考古学者视角解读“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二展“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

看看新闻推出“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第二季”系列融媒体产品,以短视频、动画、图文形式生动解读福泉山玉琮、甲骨文、父乙觥、彩色釉陶托鹦鹉女俑、龙泉窑青釉鬲式炉、黄花梨圆后背交椅、《苦笋帖》、景德镇窑蓝釉描金银桃果纹瓶等文物,让器物之道、城市精神与文化价值融汇共通,突破次元壁,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影响力,凸显中华文化的旺盛生命力,为人们的美好生活奉上视听飧宴。

 

 

江苏

7月20日,由江苏省委网信办、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江苏主题日活动启动。

荔枝网推出主宣传片《这里是江苏,水韵流光》,千年不息的水韵,诉说着光阴的故事。8000余年前,这里的先民便沿江河湖海逐水而居。后世文化更迭并秀,似流水起于涓微,广纳百川。349家博物馆,蕴藏着“何以江苏”的答案,数字的脉搏,为古老的文物赋予时代的心跳。

荔枝网联动全省13设区市主流新媒体,带领网友探访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馆、无锡博物院、徐州博物馆、常州秋白书苑、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南通博物苑、连云港民主路老街、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镇江西津渡、泰州望海楼景区、宿迁项王故里等标志性文博地标,通过“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13城@你,打卡‘宝藏江苏’”直播活动,展示文物资源、地方特色、非遗体验、文化魅力,回答“何以江苏”。

中国江苏网、苏州新闻网、南报网、扬州网、南通网等媒体分别推出评论文章:《【地评线】听·见︱“何以中国”,看更多青春的表达》《看江苏在文脉赓续中续写崭新篇章》《书写“何以中国”的南京答案》《担当文化使命,“苏”写“何以中国”时代华章》《何以中国?苏韵嘹亮》《邂逅“水韵江苏”,听闻“何以中国”时代表达》《以文为脉,书写“何以中国”的苏韵篇章》。

江苏,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悠悠水韵滋养着这片土地的文脉赓续。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走向深入,溯江河而上追寻求索“何以江苏”。在这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创新实践正在不断书写。

 

 

河南

7月21日为河南主题宣传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直播活动“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探寻河南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解读最早中国”,带领网友寻找夏王朝的“背影”和“片段”。

河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遗存禀赋突出。在这里,你既可以穿越到十三朝古都洛阳,站在定鼎门前感受神都的风采,在龙门石窟前感叹古代时刻艺术的伟大,也可以在少林寺解读博大精深的禅宗文化,在大运河畔感受流动着千年的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东方起点上聆听驼铃悠扬。

最早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河南作为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起源地,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大河网开设融媒专栏“‘源’来如此”,沉浸式解读中华文明的起源:图解《从河南出发一图看懂中华文明的根与魂》,一个个考古发现,一件件历史文物,河南有力证实了中华文明在本土起源。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一脉相承,河南见证了中华文明不间断发展。《6000年前的大河村人是狂热“追星族”》,探索星空,古已有之。早在6000多年前,生活在大河村的先民就已经开始“追星”。日月星辰在他们手中幻化为太阳纹、月亮纹、彗星纹等星象图案,出现在一件件绚丽的彩陶上。

新华社推出短视频《千年文物活起来丨穿越数千年 数字技术让华夏古乐器重现其声》,河南,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从此地出土的华夏古乐器不仅见证了文明的印记,更是让今天的我们得以穿越数千年,通过数字技术还原其器物,重造其音乐,在时空穿越中聆听先祖之声。大象新闻推出《给你一支舞的时间!90秒5000年……》,当文化遗产与舞蹈相遇,当90秒的穿越与5000年的文明相逢,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开封网设置话题#在盛夏游汴梁#来开封逛大集#文化自信看开封#。作为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开封”正在对其城市名字做出新的诠释,“开”就是开放、创新,“封”就是传承、坚守。通过创新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提高文化自信。

大河网推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推介片》等系列短视频,《“字”从“豫”见你 横竖撇捺书传奇》,一横一竖皆智慧,一撇一捺皆传奇,记者通过探访贾湖遗址、殷墟博物馆、许慎文化园等地,与网友一起在河南多所博物馆里探寻与汉字有关的“秘密”;《写意中国·说文解“字”丨用大数据破译汉字密码 让“冷门绝学”热起来》,做好传承,把“殷契文渊”建设好,使安阳真正成为世界甲骨文数据中心;大胆创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破译甲骨文,揭开其背后的“文明密码”,将甲骨学研究带入新的智能化时代。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中原大地灿烂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印记。河南正在用文物的力量,为文化传承发展注入勃勃生机。

 

 

四川

7月22日为四川主题日,川观新闻推出宣传片《何以中国,这里是四川》和“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丨三苏祠《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直播活动,设置话题#书写何以中国的四川答案##我和四川撞色了# 。

在中华文明的浩瀚星空之中,有一颗明星,那就是——四川。北据剑阁之险要,南守金沙之天堑,西望贡嘎横断,东有长江浩浩汤汤向海奔流,孕育了底蕴深厚、绚丽多彩的巴蜀文化。各族携手,广袤的巴蜀大地上,盛开着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东西汇通,在交流互鉴中,兼收并蓄的中华文明,焕发出磅礴的生命力。中华文明的包容和创新,于四川生动呈现。

川观新闻推出“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系列稿件:《锦绣四川,再谱华章——文化传承发展的四川例证》,近年来,四川不断通过考古发掘、历史研究和古籍的收藏与整理,助力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和巴蜀文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了巴蜀学界的智慧和力量;《巴蜀文化:中华文化“五性”的完美呈现》,巴蜀大地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从多个方面丰富了祖国文化宝库,对中华文化的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创新性及和平性的形成,做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贡献;《古蜀文明第一缕曙光为何照亮5000年前的营盘山》,古蜀先民一部分来自5000多年前的古西北马家窑文化人群,一部分来自川西高原的原住民,他们在一次次迁徙和一次次融合中,在营盘山和桂圆桥遗址留下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也为我们解密古蜀之源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印记;《让古蜀文明焕发“新活力”,三星堆玩转“科技与狠活”》,近年来,三星堆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展开广泛合作,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传播和服务游客能力,创造出大量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创新性成果;《500余件文物重现巴国文明!走进全国首个巴文化专题博物馆》,大巴山下,有一处尘封了3000多年的巴国文明遗址——罗家坝遗址,这是我国目前已知的巴文化中心遗址之一,也是探索巴文化起源的重要地点;《让四川石窟穿越千年!打造“数字石窟”,四川这样做》,“数字石窟”将遵循文物保护理念,综合运用各种数字技术对石窟及其文化景观要素进行数字化表达,整合文献资料等信息建设形成数字资源库,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或多媒体展示平台,实现石窟寺基础信息、日常养护、专项检测评估、文保项目管理、监测预警、数字展示等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动态管理,助力四川石窟永葆青春;《耗时13年,四川迄今为止最大文献集成〈巴蜀全书〉有何重要成果?》,从2010年项目启动至今,20余位学者摸清了巴蜀文献的家底,对巴蜀文献中的精品珍品进行了系统精选,更把巴蜀文献作为整体进行了空前的汇集,一部大型地方文献集成——“川版《四库全书》”呼之欲出。

四川日报联动北京日报、山西日报等12家媒体,推出“我和四川撞色了”全国文博大省大联动,透过文物,窥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系列短视频生动解读四川文物故事:《你知道四川有哪几件永久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四川这5处世界遗产,你打卡过几个?》《为什么川渝石窟被称为中国石窟艺术的下半阕?》《石刻上的宋代文明 沙画带你走进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跳完毽子操,花花带您一起翻阅珍贵古籍〈本草纲目〉》。

拂去历史的尘埃,看见古蜀的来龙去脉,也得以窥见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今日之四川,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正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书写“何以中国”的四川答案。

 

 

山东

7月23日,由山东省委网信办、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齐鲁网·闪电新闻承办的“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山东主题日启动。

山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革命文化波澜壮阔,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彩纷呈,齐鲁文脉的赓续与中华文脉的形成发展始终紧密相连、同向前行。

齐鲁网·闪电新闻发挥山东广播电视台资源优势,通过图文、直播、短视频、海报、H5等全媒体形式,多角度展现山东牢记嘱托,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加强顶层设计,深耕人文沃土,守正创新做好“探源”“活化”“立德”“传播”文章,奋力建设文化强省,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1场融媒直播+N条创意短视频和新媒体产品,带领网友足不出户感受海岱日新。

闪电新闻客户端联合曲阜融媒、青州融媒、临淄融媒等发起“何以山东”特别直播,走进山东省博物馆、孔子博物馆、青州博物馆、齐文化博物馆等,带网友沉浸式领略闪耀中华的齐鲁瑰宝。广大网友还可以参与#何以山东#新浪微博话题互动,分享文化“两创”故事和感悟。

《“何以山东”创意海报|文化绵延 斯文在兹》,打开创意H5、浏览“斯文在兹”主题海报,滑动指尖,赴一场传统与时尚贯通的穿越之旅。齐鲁大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你知道多少?《彰显千年中华文明!探秘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跟随二次元虚拟主播小妮看“国宝大Battle”。《微视频丨斯文在兹 文化泰山》、图解《政能量丨扛牢文化大省担当 看山东如何焕发文化“两创”新活力》《“中国式浪漫”无处不在,这样的文化山东你爱了吗?》,古今以智相积,文化代代传承。五个维度,带领网友在山东追寻“中国式浪漫”新传承。

闪电新闻客户端策划推出“闪电宝盒”系列创意短视频,分别以“何”“河”“和”等关键字为切入点,展现山东在文化“两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探索和成就。盛世中华,何以中国。闪电宝盒第一期聚焦“何”。已发现的“中国”一词最早文字记录在何处?山东,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各地博物馆有哪些“宝贝”?用清新奇妙的方式打开“闪电宝盒”,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

放眼今日齐鲁大地,底蕴厚重、动能澎湃,这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望前路,乘时代之风云,汲取千年底蕴唱响文化繁荣“新曲”,山东步履不停,一路向前。

 

 

福建

7月24日,由福建省委网信办、福建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福建主题日活动启动。

自然环境、资源禀赋造就的“海洋个性”,是福建文明的最大特色之一。文物见证,千万年间,沧海桑田,闽人紧随大海的脚步,搏击风浪,览尽甘苦与沉浮。下南洋、闯世界,爱拼会赢的个性也成为刻在闽人基因里的古老记忆。

福建日报推出系列报道《追寻福建文明之光》,讲述福建文明演进之路、发展故事。《福建人的远古家园在哪里?》,三明万寿岩的重新“发现”,让距今18.5万年前的福建人的远古家园渐渐展露在世人面前;《中国最早的龙窑、原始瓷器在何处?》,裹挟着先人的珍贵记忆,从蒙昧混沌中走来,福建先民从旧石器时代的原始状态,进入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蓝色星辰”》,在“满天星斗”中,如果说以农耕为特色的中原文明甚是光彩夺目,那么,福建文明则是一颗耀眼的“蓝色星辰”;《“重瓣花朵”中的一瓣芳华》,在中华文明“重瓣花朵式”向心结构中,闽越文明是其中一瓣自绽芳华的“花瓣”,山川阻隔,福建史前时代的发展进程相对独立、缓慢,呈现出别样的风采;《福建史前彩陶上的几何之美》,福建彩陶纹饰简和繁、抽象和具体的碰撞,让我们看到了数千年前的几何之美,也让我们看到了福建先民内心的朴实与纯真;《福建先民藏在器皿上的动物》,象鼻盉、鸭形壶、单鋬杯和青铜杯等器物蕴含着原始先民的艺术创想,他们奔放狂野的审美穿越千年,打破时空限制,赋予我们不竭的想象力。此外,福建日报还推出图解《我是谁?》,新福建推出系列短视频《文化传承,福建千年如一》《福建文化遗产,你知道多少?》《福建海丝文化故事》《穿越千年的海丝记忆》《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城村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城市,是历史的记录者;文物,是时光的见证者。《千年侯官,藏不住的流风余韵》,侯官文化,自昙石山文化遗存起,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随着闽越文化的自我发展、中原文化的南迁扩散以及其他文化的交汇融合,在多元文化的滋养中逐步发展,形成层累叠加、兼容并包的气象。《泉州古厝山墙上的独特风景》,纷繁富丽、个性独具的红砖山墙与燕尾脊一起,构成了闽南建筑最重要的形态特征。《华安土楼的“守”与“变”》,今年是福建土楼申遗成功15周年,15年来,华安县不断创新求索世遗土楼保护与活化利用实践,走出了一条土楼文旅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行走小城 读懂福建 | 长汀:古韵悠远 活色生香》,2012年以来,长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进程加快,坚持一手抓古街区保护,一手抓主景区修复利用,这座深山古城逐渐绽放它的光彩。《观澜·福见 | 我在崇武对话古城》,城墙内外,一边是城,一边是海。人们走进古城,仿佛一脚踏进了崇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潮声丨漳州窑:瓷航万里 传奇未央》,始于九龙江,扬帆古月港,漳州窑青花、五彩、素三彩、单色釉等瓷器在大航海时期充当“丝路使者”,连通内陆与外海,在世界各地留下璀璨的足迹,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万年时光是一片沧海,人类如微尘一般存在。沿着时间的长河逆流而上,光阴似水,岁月遗珍,唯有潮起潮落不变,正如人间的求索依然。站在历史的肩膀上,福建正以崭新的姿态拥抱一个璀璨的未来。

 

 

浙江

7月25日,由浙江省委网信办、浙江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浙江主题日活动启动。

上山文化,把浙江的历史推进到了万年前,填补了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潮新闻推出《再访上山考古遗址公园,感受上山文化价值》,沿浦阳江上溯,稻田连绵起伏,上山考古遗址公园镶嵌其间。上山文化遗址群发现的稻作遗存、木构建筑遗迹和环壕、彩陶等,为探索人类文明起源及农业起源等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例证。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潮新闻推出系列文章:《良渚人的制玉作坊群,想定制什么产品》,中初鸣制玉作坊遗址群的确认,说明良渚文化晚期,除了高端产品为代表,还存在多种经济形式,可能还存在不同经济模式,这预示着重大的社会变革;《“牵手”满一年 良渚和敦煌联合攻坚的世界性难题有何进展?》,一年来,南城墙遗址和老虎岭水坝遗址“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试验点位进行着技术验证,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持续推进“一中心、一基地、一实验室”土遗址科技保护体系建设;《浙江的人文优势在哪里?他要让良渚文化有看头看得懂》,跨越5000年,我们和良渚先民仰望着同一片天空,他们创造的灿烂文明,正在“孙海波”们的不懈努力下,薪火相传,寰宇共宝。

从“沉睡地底”到“重见天日”,一座南宋宫殿得以重生,“‘何以浙江’解读宋韵地标德寿宫‘三重天’”直播活动带领网友走进浙江宋韵文化地标——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看专家解读建筑之美、遗址之美、宋韵之美,探寻南宋风华,感受杭城的“宋韵基因”创新传承。

浙江宣传、潮新闻推出系列文章:《它山堰的千年守护》,从良渚先民在古城外围修筑的水利工程,到钱塘江两岸抵御潮汐之患的明清古海塘,再到如今从全省系统谋划实现水资源互调互济,浙江人的“治水记”,已经延绵了数千年;《大运河如何流向更远方》,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悠悠运河,汩汩流淌,千年文脉,奔涌不息,这一方活水承载的历史与文化,正在不断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流向更远、更广阔的前方;《宋韵:牌头从宋朝讲起太年轻》,先贤的灵魂有告慰,地域的人文有个性,历史的文脉有延续,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地深入人心;《有风来|青瓷,不只龙泉窑》,探展浙江博物馆“朱泥淬火,草木生辉——婺州窑古今工艺集粹”;《“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正开启“环游世界”模式》,2022年11月至今,“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宋画特展陆续走进海外6个国家和地区,为各国人民理解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鲜活的美育课堂,是一次以文化互通凝聚共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尝试。

潮新闻推出系列融媒体产品:《晚霞映照下的杭州德寿宫 把宋韵美学发挥到了极致》,德寿宫与远处的望仙阁和城隍阁同框,犹如置身于宋画中;《一个考古所的图书馆,藏着什么秘密》,探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图书室;《宋代的西湖和现在到底有多大的不同?》,在今日之西湖,寻李嵩之脚步;《硬核数据告诉你,年轻人为何迷宋画》,宋画何以触动年轻人?笔墨成烟云,数据来说话;《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浙江青瓷巡礼》,传承千年,跨越江海,遍及世界,浙江青瓷以华夏文明之礼献于人类文明。

浙江历史文化闪亮的每一刻,昭示未来之路。文物的力量正激扬澎湃,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征途上,新景致就在眼前。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