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考古科学大会”在河北阳原泥河湾举办
字号:T|T
2023-08-01 17:16 来源: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探索中国考古学第二个百年的发展趋势和学科特点,由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河北省文物局共同主办的“考古科学大会”于7月29—30日在河北阳原泥河湾举办,来自全国70余家考古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会。
从1921年科学发掘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开始,中国现代考古学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百年以来,考古学不断吸收、融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考古学所揭示的人类活动遗迹及遗物,在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方面居功至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在迈向第二个考古百年之际,召开考古科学大会,旨在梳理考古科学的理念、方法及目标,探讨中国考古学的历史与未来,聚焦考古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张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邓涛,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董事长胡华强,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才,河北省张家口市副市长刘海峰致辞,开幕式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罗向军主持。
开幕式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研究员在书面致辞中强调了考古科学取得的系统性重大收获,提出要围绕重大学术课题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密切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实现考古学与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
他指出,近年来,我国在考古工作的调查发掘、资料整理、价值阐释、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等方面,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范式,科学技术正成为考古学前进发展的关键推动力。科技考古各领域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理论话语研究体系,不断提高着考古学的研究水平,扩展着考古学的研究外沿。各种科学研究手段深度介入田野调查、勘探、发掘、整理全过程考古工作,为解决重大学术课题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
他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要运用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考古工作发现和分析能力”这要求我们不断深化考古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应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古代遗存,从中尽可能多地提取重要信息,为探索中国境内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不断拓展对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
主题报告现场
大会主题报告由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闫向东、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雷兴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吕红亮分别主持。
河北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回顾了新时代河北考古工作情况和重要收获并展望了未来河北考古发展方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阐述了对“考古科学”概念的认知,探讨了“考古学”与“考古科学”“科技考古”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或“中国考古学派”的特点和局限性,提出未来考古科学体系将在“考古科学”和“应用考古学”两个方向分别拓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员以研究实例展示了通过各种新兴前沿学科的渗透和运用,更加精确地揭示了古代遗存的面貌和特征,更广泛地提取了考古遗存包含的多样化信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教授阐释了考古学的人文属性与任务。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教授以“加强考古学科国际化建设 推动文明互鉴高质量发展”为题探讨了西学东渐与近代考古学的传入、考古学研究的转型等问题。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陈洪海教授以考古学专业教学体系的几点思考为题,探讨了研究视野的宏观性、研究目的的理论性对考古学专业的要求以及研究领域的精细化、研究技能的专门化会对考古学专业带来怎样的影响等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良高研究员强调史学的本质不是求真与再现,而是解读与建构,通过对史料的解读与建构不断重构具有时代性的满足时代需要的历史叙述与历史记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陈胜前教授反思了当前中国考古学面临的主要任务,其中包括与透物见人考古推理相关的理论建设、人文视角的研究、世界视野、进一步发展考古学的应用体系等。随着中国深海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深海考古应运而生,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宋建忠研究员介绍了自2018年中国深海考古首次调查以来的重要收获和重大意义。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回顾了“建筑考古学”的创立与发展,结合学科特点、研究实践和时代要求,对中国“建筑考古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出思考与展望。
接下来大会以史前考古、历史时期考古、科技考古与专项研究进行了分组报告和讨论。在“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闭幕式由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主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作大会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会议共有10位专家做了主题演讲,还有很多学者、同行在分组会议上做了报告和交流发言。与会学者围绕考古学的科学性,传统考古学与科技考古的关系,考古学理论建设,考古学国际化建设,考古学教学体系建设等议题进行了专题发言。还就人类起源与史前文化、农业与文明起源、考古与科技融合等众多考古学科未来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分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建言献策,达成多项共识。
高星研究员强调,本次会议是在中国考古走过百年艰辛起步与辉煌发展的历程,进入即将大展宏图、腾飞发展的第二个百年的关口举办的。会议旨在梳理考古科学的理念、方法及目标,在总结过去百年考古历程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考古事业的发展提出思路与建议,为处在世界考古科学中的中国考古学定位,同时聚焦考古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的历史机遇条件下,起到承上启下引领和前瞻的作用,实现考古学科行业向成熟的考古科学的转变,这就使考古学在我国成了具有重要学术地位和社会意义的学科,在国际学术界成为具有引领性、方向性的学科,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提供助力。
会议期间考察了泥河湾遗址群和泥河湾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