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山东济南市历城区唐冶街道发现一座明代石室墓

字号:T|T
2023-07-27 20:01 来源:文博中国

      为配合基本建设,2021年11月,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对历城区唐冶街道飞跃大道以南、唐冶西路以西一工地发现的一座石室墓(编号M1)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葬虽被晚期扰乱,但整体形制保存较好,时代特征较为明显,其年代应为明代早期。

      M1形制为方形穹隆顶石室墓,整体平面呈“甲”字形,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构成。通长10.76、最宽3.8、深3.54米,方向182°。修筑方式为先开挖墓道及一近“凸”字形墓圹,然后在圹内砌筑墓门、甬道、墓室。建造时先设铺地石板,再砌墓壁及墓顶,除墓门上方的照墙为青砖垒砌外,其余均为青石筑成。所用石材大多外侧面略为粗糙,内面加工规整,白灰粘接并勾缝。

图片

M1墓顶俯视(上为东)

墓道位于南侧,平面近长方形,直壁,底部为台阶加斜坡式,长4.4、宽1.4米。南端设有4级台阶,北部为一长斜坡。墓圹平面近“凸”字形,直壁、平底,南半平面近梯形,南北长2.46、宽2.4~2.6米;北半近长方形,南北长4、东西宽3.8米。

图片

M1墓底

      墓门位于圹内南部,由内外两重石门、照墙和八字墙组成。内重石门由门楣、门柱和两门扉组成。外重石门由门楣、门柱和两块封门石板组成。内门门楣之上垒砌青砖照墙;外门南侧设“八”字墙,系用大小不一的石块和石板错缝垒砌而成。

图片

M1墓门

      甬道位于墓门与墓室之间,平面长方形,直壁、平顶两面坡,内长1.51、宽1.4、高2米。东西两壁主体用大石板侧立砌成,南北壁分接墓门和墓室门,顶部南北两侧斜砌石板、最上平铺两块大石板。

      墓室下部平面呈方形,直壁、圆形穹隆顶,内径边长2.4、高3.26米。墓壁高1.34米,主体由两层长方形大石板侧立砌成。墓顶下三层用不规则石板叠涩砌筑,其上用内侧面做成弧形的较大石块层层错缝垒砌成,最上覆盖一近长方形石板。顶板中部一圆形凹槽,内嵌一铜镜,其外阴线刻划莲花纹。

     墓室内发现葬具两木棺,其中西棺保存基本完整、向东倾斜,东棺棺板已散乱。西棺平面呈梯形,由盖板、底板、两侧板、前后挡板构成,每板各由3~4块木板拼合,榫卯结构、未见铁钉,其中底板西侧两木板脱落。盖板、底板及侧板表面四周涂有一圈黑漆、其内刷红漆;前后挡板外侧面四周涂黑漆、其内刷红漆呈壶门形,黑、红漆之上另涂有若干黄点。初步观察东棺形制和涂漆方式与西棺基本一致,唯侧板和底板前端雕刻出近波浪形图案。

图片

M1西棺内景

      墓内人骨3具。其中西部人骨,置西棺内,保存较好,整体向西侧身屈肢,头顶向西、面朝上,可能因棺木倾斜加之进水漂浮所致。人骨头部残存一类似头巾状纺织品,其他部位亦有少量织物,多近腐朽状。中部人骨,置东棺内,保存略差,仰身直肢,头向南。东部人骨,位于东壁下,较凌乱,该人骨处仅见少量棺木,推测可能原有一棺,腐朽较甚或被晚期破坏严重。

      出土器物共13件(组),其中铜镜1,嵌于墓顶;瓷四系罐2、瓷香炉1,位于墓室南部门道处;瓷盏1,位于东棺南侧;瓷缸1,置墓室东南角;铜钱2组,分别散布于两棺内:铁环1组7件,分别位于两棺周围;串珠1组,位于西棺人骨颈及胸部;镇墓瓦2、镇墓砖1件,位于墓室北壁下中部。另在甬道中部发现一零散木器,似为木案;东北角立一土坯;西北角立一残土坯,西壁中部侧立一土坯。西棺内人骨下方及周围填充大量棉籽,头骨周围有较多黍类种子,肋骨西侧发现少量蚕茧。

图片

M1随葬器物

      此次发掘工作有两个较为重要的发现,一是墓内发现一具保存较好的涂漆木棺,二是棺内人骨周围填充大量植物种子。由于该墓葬未见明显的防腐措施,木棺和种子能留存下来实属罕见,这在山东地区考古发现中很少见,为研究当时的丧葬习俗、社会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