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上京城,即上京会宁府遗址,是金王朝的早期都城,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郊,阿什河左岸。自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称帝,至海陵王完颜亮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至金中都燕京(今北京),金朝以上京为都城,前后经历四代皇帝统治,历时达38年。
金上京城由毗连的南、北二城组成,平面略呈曲尺形。两城总周长约11千米,总面积6.28平方千米。城墙上筑有马面、角楼等防御设施,并有多个城门,有的城门外附加有瓮城。
着眼于保护与科学研究的双重需要,根据上京城遗址的面积与遗迹、遗物分布情况,以及上京城的保存与研究现状,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制定了《金上京遗址考古工作计划》,该工作计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于2013年启动实施。
2013年以来,先后对外城城垣、外城门址、皇城及其皇城外大街道路系统开展考古发掘,并重点对皇城及南城开展较为系统的考古勘探。大致了解了皇城的建筑布局、特征和范围。
为深入了解皇城内建筑的基本特征和历史沿革,2022年6月至11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联合对金上京遗址皇城东南部建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取得了重要学术成果。
2022年发掘区全景航拍(上北下南)
通过勘探,在皇城的东南部区域明确了四座相同结构和规模的建筑址分布,本年度选择了东南角的1座进行发掘,编号为1号台基址(TJ1)。1号台基开口在表土层下,平面呈长方形,夯土基础,东西长42.1米,南北宽13.4米,最高0.4米。TJ1由黄褐色土夯筑而成,夯土厚0.9 米,夯层不明显,质地较坚硬。台基表面较平整,中部略高,台基上残存少量铺地砖。台基上均匀分布着4排11列共44个方形的磉墩,磉墩边长1.4~1.5米,其上残存础石残块,础石下铺细沙找平。经解剖可知,磉墩打破夯土及生土,厚约0.9米,口大底小,自下而上,以碎砖瓦和黄黑色土交替夯筑,每层厚0.05~0.07米。
从磉墩柱网分布上看,台基整体为十开间三进深的布局,共三十间。以磉墩中心点测,东西间距约4米,南北间距约3.8米。台基边缘筑有宽0.4~0.5米的包砖墙,包砖墙外侧有方砖铺设的散水。台基南侧边缘东西四分之一的位置各有一踏道,形制相同,长条青砖横立形成台阶状斜坡,南北长1.7米,东西宽2.2米。其南侧有1条东西向道路与两座踏道连通。台基周边的倒塌堆积分布有一定规律,集中分布在台基的北、东、南三侧,西侧基本不见。出土大量的瓦件,以板瓦为主,只有极少量的筒瓦。台基北侧清理出两处大面积木炭堆积,明显可以看出木构件的痕迹,木材树种经鉴定为松木,推测是木窗框构件残留。
1号台基的包砖墙基槽及散水
1号台基周边的瓦片堆积
1号台基建筑址的东踏道(由南向北)
1号台基建筑址的西踏道(由南向北)
该建筑址的东侧清理出一座小型房址,编号F1。其西侧依附1号台基址而建。F1开口在表土层下,南北长7.2米,东西宽3.6米,仅存北墙砖基保存较好,墙外铺有散水砖。东墙和南墙遭破坏已不见,屋内地面通铺青砖,房址东部筑有带三条烟道的砖砌火炕,火炕东西宽1.48米,南北长5.7米,东南角有一灶址与火炕相连。灶址为砖筑,由操作间和火塘组成,火塘北侧有三条出烟口分别连接火炕的三条烟道。房址的门道开在南墙上,虽然破坏严重,但门址基础尚可见,门外南侧有铺砖甬路通向外面南侧。推测F1为1号台基址的守卫房,建成年代稍晚于1号建筑址。
房址F1全景(上东下西)
1号台基址周边共清理出附属的道路遗存3条,其中2条为青砖铺筑,1条为石子夯筑。发掘区东南部的砖路编号L1,发掘部分呈L形,由长条青砖铺设,宽0.9~2.2米,西部保存较好,东部铺砖缺失严重,但铺砖用的白灰痕迹明显可见。L1的东侧与TJ1的散水相接,并且连通F1的南门。1号台基址南侧的石子路编号L2,平面呈长条形,东西平行于TJ1铺设,同TJ1夯土直线距离2~2.2米,连通1号台基址南侧的两个踏道。路上层由河卵石铺设,河卵石下为垫土,路中最厚,厚约0.2米。路南北宽约3米,发掘部分东西长39.75米,继续向西侧延伸。L3位于TJ1的北侧,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平行于TJ1铺设,同TJ1夯土台直线距离2.7~2.85米。L3为砖砌路,路面由长条青砖横向立砌,残存1~17排,仅一层,青砖下为一层沙子垫层。L3遭受破坏较严重,残存东、西两部分。路东部分残长3米,残宽1.2米。路西残存部分残长6米,残宽1米。
L1全景(由东向西)
L2(由西向东)
L3(由东向西 )
1号台基上未见取暖设施类遗存,加之仅极少量生活类器物的出土,可以排除其用于居住的功能属性。结合该建筑址所处皇城最东南角的位置,推测可能是皇城内重要建筑址附属的府库类建筑。
通过对台基址的局部解剖发掘,发现了多处早晚叠压地层。在建筑址台基西北侧的1号解剖沟(JG1)中发现了两座窑址。两座窑址开口在1号台基西北侧夯土以下地层中,其中1座大部压在1号台基的夯土下。另外1座完整揭露,位于其西侧,与其平行分布,为馒头窑,半地穴式,南北向,残长7.2米,最宽处4.35米。由操作间、窑门、火道、燃烧室和窑床构成。除了操作间直接掘土而成,其他皆由耐火砖砌筑,窑上部坍塌,基础部分完好。窑床面中部已烧成青灰色烧结硬面,其余部分呈砖红色。燃烧室和操作间内有少量木炭残留,以发现的木炭分析,该窑址是以木柴做为燃料。操作间内出土了铜钱币、铁削刀、铜簪、陶瓷器残片等器物。两座窑开口在同一层位,位置紧邻,应是同时建造的,推测是营建皇城时烧砖所用。窑址和建筑址的年代皆为金代,窑址要早于1号台基址。
1号窑址全景(上西下东)
在1号台基东北侧的2号解剖沟(JG2)及西南侧的3号解剖沟(JG3)内,皆在1号台基的夯土下清理出早期的夯土及磉墩遗迹。1号台基东南侧的4号解剖沟(JG4)内,在1号台基周围地面的地层下也发现了早期的夯土及磉墩遗迹。可见在1号台基址建成以前该区域存在大量的早期建筑。
综合看,此次所发掘的遗存年代皆为金代,大致可分为早晚两期。其中窑址的年代最早,大致为金代早期。同时期该区域还存在一些建筑址;其后,在金中晚期建造该区域宫殿建筑时回填了窑址以及早期的建筑址。
发掘出土器物主要为建筑构件,包括大量的砖瓦和建筑饰件,其中瓦件以板瓦为主体,极少量的筒瓦。少量陶瓷器残片,器型有盆、罐、盘等;铁器以大量铁钉为主;铜器有铜带扣和铜簪等。少量铜钱,以宋代钱币为主。
2022ASⅢT017069②:21檐头板瓦
2022ASⅢT010070②:14釉陶装饰砖
022ASⅢT010070②:17雕花砖
2022ASⅢT017069②:1兽面纹瓦当
2022ASⅢJG3②:1兽面纹瓦当
022ASⅢJG1②:4兽面纹瓦当
2022ASⅢJG1②:3陶套兽
2022ASⅢG2①:1 屋顶式釉陶装饰构件
本年度发掘所揭示的金上京皇城东南部建筑址结构清晰完整,建筑布局规整有序,有整体规划性。尤其是多处早晚叠压遗迹的发掘,进一步明确了该区域至少存在金代早晚两个时期的遗存。所获资料对了解金代建筑技术、皇城内建筑时序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全面深化认识金上京皇城布局与沿革增添了重要的考古学材料,将进一步推动金上京都城遗址的考古学研究,并为金上京遗址的有效整体保护提供学术支撑和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