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23年7月1日—10月8日
吴文化博物馆结合自身特色、定位及发展目标确立了“江南文化”“中国地域文化”“亚欧文明”“匠艺”“再问”等五个特展体系。此次“经典与范式——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时代正是“中国地域文化”系列的重要展览,向观众呈现公元5世纪至6世纪中国最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大同武州山南麓,十里河北岸,这些依山傍势、层叠错落的石窟,是中国早期石窟的代表,北朝艺术的滥觞——云冈石窟。
砂岩质。是迄今所知北魏平城时期最早的碑形墓志。碑文9行63字,碑上方为圆弧形,有双龙交尾戏珠螭首图形,下刻“平国候韩弩真妻碑”八字篆额。隶意楷书,字体规范、简洁清峻,型端体正,举止平和,堪称墓铭中的上乘之作。(碑文为:维大代兴安三年岁次/鹑火春正月己亥朔廿/六日冥大幽州范阳郡/方城县民平远将军平/国侯韩弩真故妻王亿/变春秋六十有二寿终/故建立斯碑以记之耳)
忍冬纹灰陶砖 北魏
云冈研究院 藏
深蓝色,整体呈半球形,圆唇,圜底,造型精巧别致。分析其成分和工艺,应是中国本土吹制玻璃器的早期作品。
骑兵和战马都披铠甲称之为甲骑具装。通体施黄褐色釉,上绘白色条纹,用红色条纹带描边。骑兵头戴兜鍪,左手执缰,右手持兵器。战马曲颈颔首,头戴面帘,全身披甲。墓主司马金龙,祖籍河内郡温县肥乡孝敬里。河内郡温县是两晋皇族司马氏的籍贯。
毡帐是游牧民族日常居住的地方。这件陶毡帐四壁外弧,顶部中间开两天窗(有窗帘),正壁中下部开门,门两侧和左右两侧壁各开两个长方形小窗。正壁左侧窗扇保存完好,其余均已掉落。后壁贴塑一条绳索,以控制天窗和门帘的开合。毡帐保暖性能好,便于移动,是游牧民族居住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定都平城之后,毡帐仍被广泛使用,这是拓跋鲜卑在汉化过程中保留游牧传统的体现。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是有纪年文字的北魏砖室墓,坐东朝西,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壁画分布在甬道及墓室壁,总面积约24平方米,场面宏大壮观,有出行图、宴饮图、夫妇对坐图及武士、伏羲女娲等多种题材。人物服饰虽以拓跋鲜卑服饰为主,但也吸收了汉族服饰的特点;墓主人手持麈尾、夫妇并坐于榻的场景,庖厨宴饮图、伏羲女娲等场面,均是北魏在定都平城后,继承和吸收中原汉魏以来的传统而体现出的墓葬文化元素。
砂岩质。菩萨戴三珠宝冠,双耳佩耳铛,面相丰圆。上身斜披络腋,下着羊肠大裙,腰间束带,右手持莲蕾贴置胸前,左手执桃形物垂于体侧,整体与云冈中期菩萨像风格一致。造像衣裙腰带及臂钏仅刻出大致轮廓,是一件未完工的作品。雕像表面有明显用扁铲进行修整的痕迹,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石窟造像的雕刻工艺。
砂岩质。仿木结构屋檐下雕三圆拱龛,龛内乐伎梳高髻,面相圆润,身披帔帛,手拿各种乐器演奏。佛教艺术中,天宫伎乐指伎乐天人在天宫建筑中演绎歌舞的图式。在北方石窟艺术中,天宫伎乐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现半身在天宫中表演乐舞,此种天宫伎乐是兜率天宫的天人,表现的为弥勒所居兜率天的乐舞场景;第二种为天宫伎乐腾飞于空中,表现帝释所居忉利天的乐舞场景。云冈石窟中的天宫伎乐均为第一种表现形式。
白石质。主尊为双思惟菩萨,均为桃形头光,两头光连在一起,各用墨线绘一尊佛像和莲纹;佛像亦为桃形头光,扁圆形肉髻,面形圆润,周围以莲纹围绕。思惟菩萨均头戴花冠,宝缯垂肩,用墨线绘发际,面相长圆、弯眉微目、隆鼻小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