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 2023清华同衡学术周 “社会·技术”专题论坛举办,回应转型发展时代新需求

字号:T|T
2023-06-20 10:49 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报
图片
       6月15日,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第四场专题论坛“社会·技术”在北京举办。本专题论坛邀请了国内外规划领域的部分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共同参与,围绕首次公开发布的大师之问“规划三思”,交流大规划视界下的各项技术实践探索,从转型发展背景下的中国规划制度、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规划技术演进、文化景观概念下的城乡高质量发展三个版块,探讨如何创新中国城市治理政策、如何在实践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应用以及如何从文化景观的视野推动文化与自然遗产协同保护,回应中国城市转型发展时代的社会新需求。
图片
 
      伴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演进,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升,城市空间高品质提升的要求和空间利益主体多元复杂的社会需求,使传统城市与传统规划面临新问题与新挑战,时代呼唤能够准确拟合新问题的技术方法的突破。同时,能够恰如其分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技术,才能够在实践中获得不断发展优化的动力,具有生命力,推动城乡空间与社会生活高质量发展。
 
      应对这一时代议题,清华同衡学术周“社会·技术”专题论坛于2023年6月15号上午拉开帷幕。论坛议程经过缜密设计,预先请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原院长梁鹤年、伊利诺伊大学荣休教授张庭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宋峰七位专家分别提出他们最为关心的城乡时代思考洞见,呼应这些思考的内容,将论坛分为三大主题环节,每一个主题环节又包括学者做特邀主旨报告,以及依托清华同衡规划工作者们技术创新精彩实践案例的多个专题报告。论坛邀请到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原院长梁鹤年、日本金泽大学环境设计系教授及日本工程院院士沈振江、首规委办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处处长倪锋、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主任王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党安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龙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杨滔、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来源等跨学科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
图片
上午环节嘉宾与报告人合影
图片
下午环节嘉宾与报告人合影
会议伊始,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霍晓卫开场,介绍参会嘉宾及论坛主题,并邀请袁昕院长发表致辞。
图片
霍晓卫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霍晓卫在开场主持中谈到,城乡规划设计的行业发展是因为新的城乡社会问题与技术的双轮推动,问题是根本,包括新需求或者新矛盾。技术有可能是新生技术也可能是传统技术的新组合,能解决新问题的技术具有真正的生命力。“社会·技术”论坛的学术分享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是“当下与不远的未来,中国社会面临的究竟是哪些重大的真实城乡问题?大师们怎么看?”第二是“面对这些真实问题,我们的规划技术创新是如何做出回应的?规划工作者们如何探索与实践?”希望能以此推动学界业界捕捉社会真问题、直面社会真需求、解决真问题,从大规划的视界给予规划技术方向和实践提供探索。

嘉宾致辞
图片
袁昕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

      袁昕在致辞中着重强调了对于规划技术进步的期许。他指出,伴随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成为新时期的重要任务,规划工作由单一的空间营造向全域全要素全周期的治理延伸。规划作为一种具有明确社会属性的技术工具,肩负着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任务。继而引出本次论坛的主旨:将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关联起来,规划工作如何适应科技进步、满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何化解社会问题,如何支持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促进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PART 1
转型发展背景下的中国规划制度
主持人
图片
邢琰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城市治理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
       “转型发展背景下的中国规划制度”主题版块由清华同衡副总规划师邢琰主持,她阐明了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时代后城镇治理“共治共享”的必要性,启动发布由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原院长梁鹤年两位专家提出的“规划三思”第一“思”:增量时代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能否满足存量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中国的国力和影响力日益强大,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下,我们的城市规划应做什么甚么的承担?
图片

“规划三思”专家 杨保军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

图片

“规划三思”专家 梁鹤年

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规划学院

原院长、荣休教授

  • 梁鹤年:中国规划有什么特色、可以有什么特色?

梁鹤年教授认为,我们的规划理念大部分来自西方。西方规划源自处理工业革命带来的问题。处理办法反映西方文化的极端(不容异己)、小我(自我中心)和性恶(追求私欲)。功能规划(分区)是典型:由于各个功能(功能主体)都想获得最大满足(性恶),不能包容别的功能(小我),遂规划出楚河汉界(极端)的分区,造成高成本、低效率的土地使用模式。

工业革命的本质是生产与消费标准化。但随着小康社会成形,消费(衣、食、住、行)日趋个性化,需要精准化生产才能真正满足。新经济的多元、多变需要极具弹性的土地空间使用。
中国的中庸可以中和西方的极端、大我可以包容小我、性善可以抵消性恶。性能规划可以补充功能规划:在“可接受”的空间安全、方便、舒适、美观条件下,容许(甚至鼓励)任何生产、生活、生态活动使用任何空间。突破点是以人类天性的自存与共存平衡(集合了中庸、大我和性善意识)为尺度去衡量各类功能对空间安全、方便、舒适、美观条件的“可接受度”,从而制定“性能指标”去指引各类生产、生活、生态活动选择合适空间。 
实践报告
实践报告环节由清华同衡多位规划实践者结合典型实践项目,分享城市治理、数字技术、智慧街道、数据治理、责任规划师制度等方面的经验,介绍了以政策研究、创新数字平台等为基础,不断迭代新技术、形成新工具的探索创新,体现“国际视野,本土适配,同衡特色”。

      许可双:省级城市体检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以河北省2022年城市体检为例

图片

许可双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治理与传播研究中心

城市治理与更新研究所项目经理

许可双指出,为更好发挥省级城市体检在住建部城市体检与市县城市自体检工作中的“承上启下”作用,增强省级城市体检功效,助力市县城市更新行动开展,需围绕省级城市体检工作内容、成果转化应用、工作组织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工作内容。要做实主体工作,把好指标标准、数据采集、分析校核关,开好药方,并充分发挥省级城市体检智能化工作平台作用;成果转化应用。聚力抓好衔接,强化推送与后评估;工作组织。内外协同联动,做好市县体检培训指导督导和内部创新质控。

李颖:空间价值再认识——数字技术支撑的空间解译与价值挖潜

 
图片

李颖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技术创新中心数字治理研究所副所长

李颖认为,存量时代城市发展驱动力发生转变,规划面对更为复杂的要素及其流动与网络关系,对于空间价值的精准认知与挖潜将成为更新治理的重要前提。报告将面向存量更新对于高质量、精细化的城市规划与治理要求,探讨空间价值的内涵的变化,并分享空间多维度认识、评估诊断与价值提升的数字化技术方法实践。
 

黄伟:智能汽车时代的智慧街道规划设计思考

 
图片
黄伟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交通研究中心主任

      黄伟提出,未来已来,快速迭代发展的智能汽车和无人驾驶技术对当前城市应用场景和交通出行模式产生巨大冲击。本报告就自动驾驶与智慧道路耦合发展、路侧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技术指标等重难点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张久君:面向规划咨询业务的数据治理实践

 
图片

张久君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技术创新中心城市未来研究室主任工

      张久君在报告中提到,清华同衡面向规划咨询业务特点进行了数据治理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多源异构数据的汇聚、质检、标准化,以及规则和模型的0代码构建等功能。在此基础上应用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了数据、标准、规则、模型等资源的智能推荐和融合应用。为数据管理、咨询业务、系统开发和科研等多个工作环节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楼吉昊:首都功能核心区街区实践的五年三部曲——再议责任规划师的角色认知与行动机制

 
图片

楼吉昊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四所项目经理

       楼吉昊代表团队发表了主旨报告,回顾了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责任规划师的一员、陪伴景山街道共同成长的“五年三部曲”,通过“街巷”“院落”“民生”“文化”四个案例的视角,记录责任规划师“从技术顾问到沟通桥梁,再到成长伙伴”的探索过程和心得体会,总结了在城市更新和精细化治理背景下,规划师的技术转型与视角转变。
专家点评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倪锋处长、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主任王伟对本环节中的实践报告进行了点评和建议。
图片

倪锋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处处长、二级巡视员

       倪锋对五位实践报告人的分享内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充分的认可,并指出规划界正处于转型阶段,在此阶段,首先要回顾规划的初心,以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新中国规划发展以公纳私的出发点和历程,冷静认识当前发展阶段规划的定位。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新旧技术标准的衔接,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另一方面要辩证地看待技术标准,切忌有“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执行到底”单向技术理性思维模式。
图片

王伟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城市管理系主任、副教授

      王伟对五位实践报告人的演讲内容进行评价并给出了高度肯定:“价值观洗礼+行动力增能”。围绕今天“社会·技术”这一主题,提出“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带来底层逻辑的重塑,整个行业亟需意识到正在面对一场系统性的变革”这一观点,并从规划人面临的创新涌现新挑战、时代核心新问题、规划学科新范式、规划师角色新定位、规划知识生产新周期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刻剖析和阐述,推动新时期规划知行合一,笃行致远。
 
PART 2
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规划技术演进
主持人

林文琪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技术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规划技术演进”主题版块由清华同衡总规划师林文棋主持,林文琪总规划师启动发布了伊利诺伊大学荣休教授张庭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提出的“规划三思”第二“思”: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规划如何以“地/空间”为切入点在城市就业与城市财政开源节流两方面做出贡献?面对城市发展的现代特征,规划如何搭建广域可协商平台推进社会综合系统研究?哪些因素酝酿和滋养了科技创新,创新与自由的土壤是什么关系?
图片

“规划三思”专家 张庭伟

伊利诺伊大学荣休教授

国际中国规划学会(IACP)前主席

“规划三思”专家 尹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

执行副院长

图片

“规划三思”专家 孙立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旨报告
  • 沈振江:日本地方城市规划的决策支持研究与实践

图片

沈振江

日本金泽大学环境设计系教授

日本工程院院士

福州大学教授

       沈振江的报告以日本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设计的决策支持为例,介绍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规划理论创新与技术革新,融合国土空间规划建设和人工智能技术形成交叉学科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包括:基于Agent模型,通过目标人群画像构建模拟不同情景,探索政策实施之后的影响及机制;基于规划管控规则数字化,实现目标地块城市形态模拟;基于人与物理空间内耗消费情况,模拟能源分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规划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
实践报告
      实践报告环节由清华同衡多位规划实践者结合典型实践项目,分享了城市功能培育、大数据辅助决策、城市更新技术等方面的经验。

     吴梦荷:城市功能内核的培——基于产业链生长的长期主义模式

图片

吴梦荷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技术创新中心数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吴梦荷指出,城市功能内核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当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报告分享了清华同衡以“咨询+信息化”的创新服务模式,深度参与各地产业链培育和产业落地保障工作的经验。吴梦荷谈到,要将长期主义思维植入到技术方案的构建过程中,适应产业发展的阶段性任务调整以及目标的长期性和动态性,这需要技术路径和工作模式的协同。清华同衡基于产品级大数据的产业链分析技术可以模拟并监测产业体系的生长状态,对城市产业功能内核进行科学论证和动态调整,塑造城市发展的坚实内核。

      解扬:“星”“罗”“七步”,科学养城——以大数据辅助决策为特色的遗产活化全过程咨询技术方法体系

 

图片

解扬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遗产地

策划运营室主任

       解扬在遗产地DIBO一体化工作方式基础上,深度运用产业、人群大数据模拟分析方法,提出“遗产九鼎(定)”——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全过程咨询技术方法体系,有效提升遗产活化项目的目标全局性、工具科学性、体系落地性,并结合北京模式口、象山石浦古镇、醴陵国瓷厂等遗产活化项目案例进行深度阐述。
 

      王莹: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统筹更新实施的思考与探索

 
图片

王莹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治理与传播研究中心

城市治理与更新研究所副所长

       王莹指出,自城市更新行动实施以来,各地探索城市更新规划体系,城市更新专项规划,重点在于紧密对接落实市级区级总体规划目标任务,指导片区更新单元规划和城市更新年度计划。在日照的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中,重点探索多元目标下的更新任务生成、“单元统筹”的可持续更新、面向实施的“政策工具包”引导城市更新行动。
 

      张德民:以技术支撑的城市更新实践新模式——以光明楼小区17号楼项目为例

图片

张德民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建筑分院设计四所 副所长

张德民指出,北京市城市存量更新过程中,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居住简易楼建筑虽经过多轮次的改造更新,始终无法从根本上提升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无法满足居民基本的安全和舒适性要求。一种针对于此类城市更新改造的新思路应运而生。报告以光明楼17号楼改建工程为试点案例阐述了对于北京区域简易楼类型建筑更新的新模式探索,以达到城市更新的新解法,并实现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目的。
专家点评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龙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来源对本环节中的实践报告进行了点评和建议。
图片

龙瀛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龙瀛指出,这组实践汇报非常令人震撼,也从中受到无限启发。正如这组实践汇报所讲:吴梦荷所长阐述了新的时代背景下,产业规划得到重新定义,基于产业链生长的长期主义模式—城市功能内核的培育,怎样帮助我们认知并发现产业环境变化下新的市场机会。解扬主任的报告深刻地重新定义了什么是规划,诸多的探索与尝试构建出的“科学养城,遗产活化”方法体系给与了听众很多启发与思考。王莹所长带来的日照更新项目分享,让我们看到了一次较新颖的城市更新尝试。最后,张德民所长从上游到下游也启发我们思考,在城市更新中,规划师和建筑师的职责、他们在市场可能的分配以及他们所擅长的。未来,将会用实践证明,我们期待看到规划师和建筑师在时代发展中,城市更新这股浪潮里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图片

来源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助理教授/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来源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即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包容的角度对五位分享人进行了高度的认可和积极的评价,并从中提出三点感想:第一是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统筹和优化过程中的成本;第二是推广可复制的工作流程时,方法需要更具弹性与韧性,提高易推广性和借鉴性;第三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体现规划技术在全流程中的多主体参与。
 
 
PART 3
文化景观概念下的城乡高质量发展

       “文化景观概念下的城乡高质量发展”主题版块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霍晓卫主持,霍晓卫启动发布了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北京大学城市与规划学院副教授宋峰提出的“规划三思”第三“思”:历史层积的保护概念与遗产完整性的关系是什么?从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角度来看,如何认知遗产地的地区价值与普世价值,应当如何以综合保护利用的方式管理和传承其价值?

图片

“规划三思”专家 张杰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图片

“规划三思”专家 宋峰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 邹怡情:从过去到未来

    ——从遗产的视角探讨自然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图片

邹怡情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

       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邹怡情的主旨报告中,首先将东西方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宗教、哲学概念进行对比,受此影响,欧洲和中国的文化遗产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特征。再简要回顾文化景观引入世界遗产体系的历程,文化景观作为世界遗产较为特殊的类型,它的理论发展和保护实践加强了人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尊重。以中国文化景观遗产为例,文化景观遗产促进了自然与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与农业遗产、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连接,研究领域也已涵盖城市与乡村区域,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建议。面对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生存的威胁和挑战,结合景迈山古茶林和湖南醴陵窑两个实践案例,认为蕴含中国传统智慧的文化景观遗产研究和保护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报告
      实践报告环节由清华同衡多位规划实践者结合典型实践项目,分享了世界遗产保护管理、遗址公园、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方面的经验。
 

      黄小映:跨地域复杂管理背景下世界遗产保护管探索——以武夷山世界遗产规划为例

图片

黄小映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遗产保护

与城乡发展五所项目经理

       黄小映指出,在武夷山999.75平方公里的世界遗产核心区内,世界遗产保护与城镇建设、社区生活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遗产地多部门管理、复杂的社会形态与发展需求是武夷山面临的主要难题。作为世界遗产专项规划,规划在管理主体关系梳理、跨地区协调机制建设、遗产地分区管控,以及推动管理规划法制化方面给予了重点关注,并努力走通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管理规划依法审批公布的路径,成为国内首个具有法律效力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规划,为国内其他双遗产地的法定规划编制与实施提供经验参考。

       阎照:多元价值融合与可持续发展——大遗产观引领下冀州古城遗址公园规划与实施

图片

阎照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遗产保护

与城乡发展四所所长

阎照认为,大遗址是历史城市遗产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年发展,我国已积累了丰富的保护利用经验。新时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大遗址保护利用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在大遗产观指引下,需要构建基于文化、社会、生态、经济等多元价值融合的发展体系。报告以冀州古城遗址公园为例,全面介绍了遗址公园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在链接周边老城区功能与文旅融合、构建遗产展示与阐释体系、推动生态保护区及周边生态保育及修复、建立运营循环闭环等方面的实践,从而实现历史城市里大遗址的综合价值

刘小凤:红色文旅助推乡村振兴

——以示园项目为例

图片

刘小凤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三所主任工

       刘小凤认为,如今文旅融合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则是推动偏远山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经。报告以全国52个重点展示园之一的巧渡金沙重点展示园项目为例,从布置一道一馆一园项目讲述红色文化故事,全面挖掘场地价值特色、策划多元的乡村产业,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布置功能空间,尊重地域的场地特征、坚持低干扰设计原则四个方面讲述规划设计的主要方法,为生态敏感地区红色文旅助推乡村振兴项目提供经验参考。

崔利民:文化视野下的城市更新

——昌平政府街城市更新实践

图片

崔利民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治理与传播研究中心

人文与创意城市研究所所长

       崔利民介绍,昌平区政府街城市更新实践,以政府街环境整治提升为契机,以永安古城历史文脉为抓手,推动周边存量资源转型升级,在传承历史文脉中焕发老城新生。实施过程中以线带面,块点激活,逐步推进老城区的整体更新工作。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党安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杨滔对本环节中的实践报告进行了点评和建议。
图片

党安荣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党安荣高度评价五个报告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与表现出的清华精神,提出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的规划设计工作中应把握好“三个关系”。一是文化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文化景观和历史层积的概念,将人与自然的共同创造的理念,创造性运用于规划设计实践;二是时空尺度与维度的关系,即对于多粒度空间尺度、时间层积以及各种复杂子系统相连接,需要在规划方案中得到认真辨析;三是阐释与展示的关系,需要明确阐释是根本、展示是途径,对于文化景观的复杂巨系统,精准的价值挖掘和恰当的传达手段都必不可少。
图片

杨滔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杨滔对五个报告表现出的创新性与多类型表示赞赏,并指出论坛最具启发性的三大亮点:一是在建设绿水青山生态文明背景下,各实践报告提出了人与自然互动的动态性切入;二是对于历史上和当今社会存在的多样性,通过规划工作来进行选择、激活与多元融合;三是实践案例兼具理想性与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并通过可操作的建筑景观设计推动文化景观概念的实施落地
 
      本次“社会·技术”专题论坛的举办,为专家、学者、政府部门领导和业内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共同交流、分享经验的平台,突出了清华同衡与合作团队在探索实践中识别社会需求、追求公共利益的专业敏锐度与社会责任感。
 
       三个板块丰富的专业分享与“规划三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进一步理解是在围绕着“如何通过规划建设利用和体现中国特色”、“如何面向未来提供更有生命力的可持续解决中国方案”、“如何在将地球视为整体生命群落的前提下,传承中国智慧,通过规划有效地连接人类的历史、当下与未来、如何实现自然和文化的双向奔赴融合”等时代大命题展开,所有规划人都面临这些大命题也必须做出回应。清华同衡结合实践利用规划手段构建集合化的技术创新,希望可以为这些大命题提供解题的一孔之见。未来清华同衡仍将一如既往地肩负时代担当,脚踏实地,缜密思考,勇于创新实践,迎接城乡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新挑战。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