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文明创新性看中华民族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评之三

字号:T|T
2023-06-19 15:40 来源:国家文物局

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 题:从中华文明创新性看中华民族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评之三

 

惟希望也,故进取;惟进取也,故日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华文明能够历经5000多年历史变迁始终保持生机活力,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

 

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是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

 

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这是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在浩瀚星空留下圆梦飞天的壮美航迹。

 

以天为盘,以星做子。“神舟”“北斗”“嫦娥”“祝融”……从一个个航天器的命名中,人们读出了千年问天的“中国式浪漫”,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又彰显着当代中国人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内生动力——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成都博物馆,一组西汉“提花织机模型”令人惊叹。

 

2012年夏,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一座西汉时期的墓地中,四台泡在水中的竹木质地织机模型重见天日。

 

“梭过之后,居然花现”。经过研究人员修复,2000多年前的先进织锦技术,携着蜀锦的流光溢彩,穿越时光,款款而来。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正如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所指出的,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

 

以古之规矩,开今之生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在回应时代命题中焕发新的活力——

 

《货郎图》的货摊中放着什么?《清明上河图》里的店铺在卖什么?《滕王阁图》的斗拱结构是什么样?曲阜孔府珍藏的《三圣图》里的奥秘是什么?

 

这些让人好奇的问题,通过“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不但可以找到答案,还可以让观者“走入”画中、身临其境。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准、高度重视、持续关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

 

数字化汇聚、数字化共享,让这些纳山河万景、历上下千年的传世古画,生动呈现、焕发生机。

 

从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到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文化创造与文化自信相互激荡,彰显时代精神、升腾中国气象。

 

一条运河,沟通南北;一桥飞渡,长虹卧波。

 

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拱宸桥,始建于明代,是京杭大运河的南端终点标志。

 

桥东岸,运河文化广场上游人如织,精美浮雕诉说着旖旎瑰丽的运河故事;桥西岸,“大运河新三馆”——大运河紫檀博物馆、大运河数字文献馆、大运河数字影像馆,以信息化手段全景还原大河前世今生……

 

文脉绵延、熠熠重光,唤醒了人们最深沉的运河记忆。

 

历经沧桑、生生不息,开辟了文明发展中的崭新境界。

 

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体现的是“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论断、重要思想、重要观点。

 

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下,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被彻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汇澎湃,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充满时代生机。

 

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是中华民族的无畏品格

 

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精神品格。

 

“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在谈及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一个“敢”字,折射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在风雷激荡中挺立潮头,在闯关夺隘中开拓新局。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革故鼎新的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清晨,复兴号高铁列车从北京西站出发,一路向南,驶向雄安新区。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指出:“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从空中俯瞰,南北走向的京雄城际宛如一条飘带,连接着北京与雄安新区。千年古都和未来之城正日渐紧密联系、相融一体,焕发出蓬勃生机。

 

起笔是世界眼光,落笔为时代标杆,走笔成千年大计。

 

“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的智慧,“丹心未泯创新愿,白发犹残求是辉”的信念,“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的追求……一脉相承又不拘定法的创新精神,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也形塑着当代中国的崭新模样。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始终以创新为支撑。无论是在中华大地上耕耘繁衍,还是远涉重洋开创新的天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儿女始终秉持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从“盘古开天”“神农尝百草”“夸父追日”的神话传说,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荀子“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的志向理念,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不惧艰辛、迎难而上、勇于追梦的价值认同,滋养中华民族坚持守正创新的勇毅气概和执着精神。

 

河南南阳温凉河畔,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医圣祠树木葱茏。这里见证着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的中医药的发展,铭刻着人类与自然疾病作斗争的历史。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医圣祠观古今,并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正是因为能够识变应变求变,中华文明才能历尽劫波从未中断,中华民族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文化建设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国家需要先进的价值观导航定向,社会需要能够凝心聚力的共识引领发展,大众需要明确的准则规范行为。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与师生一起座谈。座谈中,总书记的一席话道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间的关系:

 

“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无论是以“中国梦”唤醒中国人民最深厚的文化基因,还是将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创造性凝结于核心价值观中,推动形成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习近平总书记以文培元、凝神铸魂,不断增强国民的志气、骨气、底气,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源头活水,润泽千年。

 

2022年5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纵深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迸发蓬勃活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征程上,更需要以史鉴今,更需要以中华文化开拓进取、不惧挑战的精神品格应历史之变、解时代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守正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2023年6月7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和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贺信中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一件件文艺精品、一场场文化盛宴背后,是新时代我国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兴盛,是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迸发。

 

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历史文化遗产生动述说着过去,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系列图书《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深受读者欢迎,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海内外热播,国潮文创、古风汉服等成为时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滋养美好新生活。

 

固本开新,绽放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时代华彩——

 

2023年5月20日,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搭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中国文物工作者将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布放在海底。

 

神秘的古代沉船,历经500多年,与深海考古队“相约”在万顷碧波之下。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繁衍壮大,把火热的生产生活实践镌刻成历史、积淀成文明。考古工作者的双手拂去岁月的尘埃,揭示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基石所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时代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既要一脉相承、历久弥新,也应与时俱进、固本开新。以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文化创造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激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我们一定能够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变中求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历史长河波澜壮阔。人类追求现代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推陈出新的历史。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年代逐梦现代化,对文明的信仰、对文明的珍视、对文明的坚守,至为关键。

 

2023年3月15日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

 

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就能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力量,锻造坚忍无畏的精神品格。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定能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