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古乐厅|今天主打的就是一个豪放

字号:T|T
2023-06-18 08:46 来源:河南博物院

      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武力值最高的一位文人,一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将昔年战场上的壮盛场面展现的酣恣淋漓。

      他是谁?他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便参加抗金义军,公元1162年,青年辛弃疾在得知抗金起义军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害后悲痛万分,毅然决然率领50余士兵,趁张安国在大营设宴防范松懈之时,一举入营擒杀叛徒。辛弃疾过人的胆识与谋略在这件事上可见一斑。他在晚年写的《鹧鸪天》中曾这样回忆这次事件:“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纵观整个宋代,一直处于文强武弱中,而这位文可提笔安天下,武可上马定乾坤的传奇人物,绝对是特别的存在。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至他在年富力强的时候,赋闲近二十年之久。直至匆匆时光将辛弃疾熬成一位老人,也没有得到机会一展自己的理想,长达几十年的沉闷悲愤,屡屡在他的词中体现出来。辛弃疾的词风格多样,题材广阔,以豪放为主,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他的诗词中总有一份对收复失地、重整河山念念不忘的使命感,在艺术表达上善于使用典故“借题发挥”,一生壮志未酬,常常进退两难,但又葆有旺盛的生命力,很少能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自怨自艾,让人又不禁感慨于他强大的内心。

本期我们推荐的音乐,就是取材自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历代诗余》卷一百十八引《古今词话》云:“陈亮过稼轩,纵谈天下事。亮夜思幼安素严重,恐为所忌,窃乘其厩马以去。幼安赋《破阵子》词寄之。”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辛弃疾与陈亮(即陈同甫)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陈亮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两个壮志未酬之人的会面,我们可以想象,既有家国之恨,又有失志之慨,还有一番惺惺相惜。

      华夏古乐团的这版《破阵子》,曲调取自清·《碎金词谱》,节奏与配器也尽量向原词中所描绘的音乐元素靠拢,如:五十弦即指古瑟,此处泛指军中乐器。埙营造出“塞外声”的苍凉之感,琵琶的扫弦渲染战斗的激烈,笛子代表战士富有朝气的形象,建鼓作为古代战场常用到的乐器具有指挥进退的作用。曲调的陡然下降与戛然而止,营造出大梦一场终须醒的破碎感。

      千年后,我们回望,虽然辛弃疾的的才气与胆识未能在收复失地的战场上得以施展,但为中国词体的发展演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借用叶嘉莹先生评价辛词的话作为本期推荐的结束词:他以英雄豪杰的理念才略突破了词体艺术上的传统表现形式……最为了不起和不可及者,是他能够将“诗之境阔”与“词之言长”这两种文体的优点合而为一,并且创造性地运用在词的创作实践中,在对词体传统进行突破性变革的同时,还成功地保持了词体“要眇宜修”、婉约含蓄的特点。所有这些,都足以证明辛弃疾确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伟大而杰出的词人。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