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丨保护文物 “城”续千年文脉

字号:T|T
2023-06-12 17:41 来源:国家文物局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天(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不久前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近些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城市开发建设之间的关系矛盾凸显,如何统筹兼顾“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是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温州瓯江以南,古城民居以北,工人们正在忙碌着。这不是普通的建筑工地,而是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现场。最近,考古工作者们又有了新的发现。

 

浙江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团徽:“我脚下这个位置,这些块石所代表的是新发现的一段江岸,在我们脚下这个位置延伸出来一个新的码头,我们给它一个编号——9号码头。目前来看,它的年代不晚于北宋。”

 

像这样的码头,考古工作者们发现了九处,标志着这里曾经是一个热闹的港口。

 

温州朔门古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港口。这里有码头、航船、航线、航标塔、城市、窑业等等。这个遗址的发现,入选了“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书记罗汝鹏:“它是一个集古城、古港与航道三位一体的重要发现。在世界考古史上,这样能集中展现港口文化的遗址点,它的完整性、全面性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这样一个重要的遗址是如何重见天日的呢?时间要回到2021年3月,当时,温州望江东路下穿隧道工程正在施工。这条隧道是为了打通沿江的望江东路交通堵点,被当地列入了重大民生工程。在动工没多久,施工现场就挖掘出一些人工修筑的石块,看上去并不起眼。

 

然而,随着挖掘的深入,考古工作人员才发现这些石块只是冰山一角。它下面不仅有大规模的石块,还有沉船。

 

刘团徽:“那个时间段的沉船也开始露出来了。从那个时候开始明确,这应该是瓯江古河道里面的一座码头。”

 

鉴于这样的重大发现,温州市委、市政府立刻给施工按下了暂停键。考古专家判断,温州港长期是海上丝绸之路龙泉窑瓷器贸易的集散地,从瓯江上游运过来的瓷器在温州港装运海船发往世界各地。

 

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一幅千年前温州古港“城脚千家具舟楫,江心双塔压涛波”的繁华画卷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然而,另一个难题又摆在了市委、市政府面前,计划于2022年9月建成通车的望江东路下穿隧道,还要不要继续推进?

 

浙江温州市市长张振丰:“一开始也有同志建议遗址古迹可否通过异址迁移或整体抬高等措施,但考虑到古港遗址的特殊价值,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本着对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负责和敬畏之心,果断选择让原定的道路工程为文物工程让路。”

 

为文物保护让路,意味着工期要推后、路线要更改、投资要追加。为了平衡文物保护和民生工程之间的关系,温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十多次专题会议,并多次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面意见,经过反复研究、科学论证,最终确定了优化的道路线位调整方案,将道路北移至瓯江防洪堤下方、以箱涵方式通过。

 

张振丰:“这一方案总体上能对古港遗址进行完整保护,还可以在原址上建设遗址公园,同时又尽可能少延长工程施工期。虽然工程要新增2个多亿投资,但我们始终坚定认为,这一堪称‘国内唯一、世界罕见’的古港遗址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完整保护好这个无价之宝完全是应该的,是值得的,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不仅仅是绕路,温州市还谋划将这里打造成朔门古港遗址公园,目前正面向全球招标规划设计方案,计划将朔门古港遗址公园建成“海丝文化核心展示区”“文旅深度融合样板地”和“温州文化新地标”。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文物给路让路,还是路给文物让路,坚定不移地选择了保遗址,没有把它做成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把它当做了城市发展中非常珍贵的资源来看待。这种选择以前可能会焦虑,现在成了一种惊喜,这种情绪的变化就是党中央对文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之后,地方党委政府践行的一个鲜活案例。”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知来路,方能行长远。考古,是感知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在施工建设中发现的文物遗存,还是在拿地后、施工前进行的考古调查,都贯穿了文物保护优先的思想。保护文物,延续城市的文脉,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长期以来形成的先拿地、后考古的方式也会产生一些弊端,例如文物被损毁、施工工期被耽误、土地可能因重要历史文物遗存而需退回等等。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自然资源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提出健全“先考古,后出让”的政策机制,不少地方纷纷跟进落实。

 

正在建设的地上千年之城雄安新区,有着千年历史的沉淀,在这片土地上,可以找到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近八千年的历史印记。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张文瑞:“雄安这块历史文化脉络从七千年前到现在连绵不断、序列完整。尤其战国和汉代这块的文化遗存是最丰富的,文化丰富多彩,是属于文化的交汇之地。”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设立。新城是直接大拆大建,还是将城市建设融入到八千年的历史文脉之中?决策者们选择了后者,那么,面对密集的文物遗存,该如何保护呢?

 

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副局长陈慧:“我们坚持考古先行,考古前置,为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考古依据。如果我们没有在建设前期做好考古前置工作,建设中发现了文物,这个时候反而会让项目推进陷入一个比较被动的局面。”

 

按照考古前置的思路,2017年5月,一支由国家和省级文博院科研机构组成的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成立,开始对雄安新区全域近两千平方公里进行拉网式调查。

 

张文瑞:“共计分了十组,地面调查以外又采取了激光雷达测绘和遥感调查,在雄安还是首次,也可以说开创了一个先例,把两千多平方公里的边边角角、640个村落全部调查清楚。”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馆员雷建红:“这图就是2017年6月份到2017年12月份,设立雄安新区以后,对雄安新区全域进行全面文物考古调查的分布图,总共发现了263处(文物遗存点)。”

 

这263处文物遗存点,横跨近八千年历史。经过严密评判,专家们将他们分为了四个等级,其中最高等级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三处,其它等级文物遗存依据不同价值采取了不同的保护方式。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雄安新区的规划也在不断进行调整。

 

南阳遗址是雄安新区起步区内极为重要的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专家们认为这里极有可能是战国时期燕国都城——易的遗址,它见证了雄安新区的千年历史。

 

南阳遗址所在的这一片区域,是雄安新区起步区的中心地带,这里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的落地,未来,高校、医院、企业都将进驻,可谓是寸土寸金。这样的核心区域,不但没有规划为建设用地,反而因为考古调查的结果,为遗址空出了更大的空间。

 

未来,南阳遗址将建成为考古遗址公园。在它周围的大学用地,也因为考古前置而发现了几处古墓葬,经过评估后,文物部门在科学发掘和提取资料后进行回填,为后期建设提供了条件。

 

如今,雄安新区的考古调查已经完成,进入到局部发掘阶段。雄安新区的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之中,未来的千年之城和过去的千年之城将在这里得到良好交融。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将中华文明延续下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这代人的时代重任。地下文物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把地下文物保护好是全社会的责任。把文物保护工作由“被动跟进”变为“提前主动完成”、由“不可知”变为“早规划”,实现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协调共赢,期待各地拿出更多地方样本,互相交流、互相借鉴。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