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澧阳平原西部山区洞穴遗址调查新发现

字号:T|T
2023-05-26 16:55 来源:湖南考古

一、工作背景

  湘西北山区为武陵地穹和湘黔地穹交接部位,古生代及中生代以来沉积了巨厚的碳酸岩系,地壳运动强烈,发育了武陵期、湘西期两个侵蚀期;尤其晚新生代以来,地壳间歇抬升,形成多级多层洞穴;加之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沛,因而是湖南地区洞穴发育最完全、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一个区域,具有较典型的峰丛洼地喀斯特地貌形态。

  从这一区域武陵山脉向洞庭湖的过渡地带发育了一个大型的冲积平原,即澧阳平原。数十年的考古工作已证明这里是湖南史前文化的一处高地,特别是彭头山文化迄今仍是长江中游地区命名的最早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在稻作农业起源和早期农业社会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一直备受瞩目。不过,目前学界对澧阳平原“新石器化”发生及过程的认识仍不是很清楚。为此,在《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考古中国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将澧阳平原西部山区洞穴的考古调查作为工作计划的内容之一,以期进一步为旧石器晚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山地-平原人类生存演化行为提供更多的考古证据。

  二、调查简介

  2023年3月~4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地县业务工作人员在临澧县、澧县、石门县的山地区域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史前洞穴遗址调查,初步了解区域内洞穴遗存的分布状况。由于林木茂盛、荆棘丛生、山高路远,调查队跋山涉水、钻山穿洞,先后踏察了40多处洞穴(因峰丛洼地区地下水位埋藏深是洞穴发育最重要的受控特征,地面上由裂隙和落水洞垂向渗入的水流通常汇集形成地下河系,故存在数量不少的竖向洞穴),发现了一些新的线索。但目前大部分调查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勘探确认,下面选择其中的两处予以简要介绍。

  1、燕子洞动物化石地点

  位于临澧县刻木山乡(原官亭乡)天星村一座石灰岩山的山腰处,海拔113米。洞穴有上、下两个洞口:上洞口呈天坑状,但仍可以依靠周围落石上下出入;下洞口垮塌较严重,现仅容一人俯身进入,洞内堆积由外向内呈坡状分布。洞室面积不大,顶部垮塌下的巨大石块杂乱地充填其间。

  调查中,在下洞口的洞壁上发现有动物骨骼化石,埋藏在钙板层下的灰褐色黏土层中(图一),同时也在旁边的坡状散土堆积中采集到其它化石(图二)。动物骨骼整体石化程度深,据洞穴位置和地层情况初步判断其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较晚阶段。

图一 燕子洞地点化石埋藏地层

图二 燕子洞地点动物骨骼化石

  2、猫儿岩遗址

  该遗址与上述燕子洞地点位于同一区域,东西相距约1 km,但其位置靠近山脚,海拔80米。澹水上游支流廖家河在遗址旁流过(图三)。洞穴为砂岩溶洞,高出河流约4~5米,洞口朝向东北,面积仅约10余平方米。

图三 猫儿岩遗址远眺

  在洞厅中部的一个被后期破坏的位置进行了清理,堆积厚约1.2米,有多个地层(图四),发现有瓷片、陶片、石器等遗物。从现场情况分析,遗址被晚期人类活动(碳十四测年显示为唐代)破坏、扰乱较为严重,但从出土的数量较多的黑色燧石石器(图五)及底部第⑧层中发现的少量似具有彭头山文化特征的夹炭陶片(图六)判断,该遗址未扰乱前的文化层年代可能早至新石器时代。不过,由于该洞穴面积本身较小,且本次清理面积仅1个多平方米,是否还存在原生的文化堆积目前仍未知。如果今后的工作能够对原生的文化堆积予以确认,将对我们认识澧阳平原新石器时代前期的人类活动范围、生存模式等方面提供新的重要材料。

图四 猫儿岩遗址地层堆积

图五 猫儿岩遗址部分燧石石器

图六 猫儿岩遗址发现的夹炭陶片

  三、后期工作

  在湘西、湘西北地区以往发现过一些重要的材料或线索,如石门县燕儿洞遗址、临澧县韩家洞遗址、花垣县药王洞遗址等,这些考古发现表明这一区域在探讨现代人起源、旧新石器过渡时期的考古学问题上都有较大的学术潜力。

  目前进行的相关调查仅是非常初期的阶段性工作,取得的认识还十分有限,从已有的线索来看,今后还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扩大调查范围,分区域、有计划、持续地开展专题性科学考察,以获得对这些区域洞穴遗存的分布、时代和性质等全面、系统的认识。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