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快照
五龙宫遗址整体数字化复原
五龙宫,位于湖北十堰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五龙村,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九宫八观”之一。根据文献记载,五龙宫是武当山最早敕建的道教宫观,唐太宗时敕建“五龙祠”,宋真宗时敕升为“五龙灵应观”,元世祖时赐额“五龙灵应宫”,元仁宗时赐额“大五龙灵应万寿宫”,一度成为武当道教的中心,元末毁于兵火。现存的“兴圣五龙宫”是明成祖朱棣为兴建“家庙”而大兴武当时所营建,鼎盛时期宫内共有800多间建筑。明代以后,五龙宫逐渐衰败,宫内部分区域逐渐废弃成为遗址。1994年,五龙宫作为武当山古建筑群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五龙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鎏金铜制真武头像 黄绿琉璃勾头
陶制龙形脊兽兽首 黄绿琉璃套兽
五龙宫宫殿区由中宫、南宫、北宫组成,福地门至宫门之间有长约180米的步道,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为配合五龙宫文物保护工程,深化武当山文化遗产内涵研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0—2022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合作,对五龙宫遗址南宫区域进行考古发掘。
遗址是以砖石结构为主的建筑遗迹,清理出保存较好的院落、房屋、道路、水池、灶、石雕、水沟等20多处生活、建筑、宗教类遗迹单位。目前已经基本明确了发掘区的历史沿革、整体功能和部分单体建筑的尺寸数据和功能属性。发掘区内目前发现的最早遗存为宋代,主体建筑营建时期为明永乐年间(1403—1424),繁盛时期为明嘉靖万历年间(1522—1620),衰败时期为明末至清康熙年间(1662—1722),废弃时期为清乾隆至道光年间(1736—1850)。
龙浮雕
水池2乌龟浮雕
水池2白兔捣药浮雕
遗址考古发掘出的最重要遗迹单位,是在水池2池底内基岩上发现的三组九个石雕,这些浮雕分别为五龙浮雕、龟蛇浮雕、火纹及白兔捣药浮雕。这些浮雕技术娴熟,造型别致,生动逼真,兼具形式与内在之美,是目前湖北省内发现保存最好的宋元时期石雕之一。其中的五龙浮雕是首次发现唐宋时期官方组织“五龙祈雨祭祀”的法坛,补充了唐宋时期国家求雨祭祀仪式的实物空白;龟蛇浮雕是真武信仰的体现,是武当山两宋交替期真武信仰成形的物质表现,对研究真武信仰在武当山的兴起有重要意义;火纹及白兔捣药浮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分别代表日、月,这是首次发现武当山道士存思日月修行的实物象征,是研究中国传统道教信仰与仪式的重要实物。
本次考古发现的最重要遗物,是明成祖朱棣敕命“投龙”简,该简记录了朱棣敕命道教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在武当山举行“金箓报恩延禧普度罗天大醮”的历史事件,这是目前发现的道教斋醮仪式持续时间最长、延请道神最多、主持仪式人员等级最高的明代投龙简。
“投龙”简
霁蓝釉杯
五龙宫整体融于山水之间,集皇家宫殿与道教宫观于一体,是迄今为止发掘的等级最高、遗迹保存最丰富的明代皇家道教宫观遗址,是全国宗教考古与建筑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地表现存及考古发掘出土的宋元明清时期具有官式特征甚至皇家标识的连续遗存,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多个大一统王朝对我国传统道教文化的信仰和政治性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