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会议纪要

字号:T|T
2023-05-17 15:41 来源:中国考古网

开幕式结束后,会议进入学术研讨与交流环节,12位学者围绕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进行汇报,学者间相互交流分享、探讨切磋,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上午的汇报会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赵辉主持,下午的汇报会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孙周勇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分别主持。

会议现场

主持人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赵益超简述了赵家徐姚遗址的考古收获。徐姚遗址地处山东腹地,遗址核心区域总面积约400平方米,有火塘3处,呈品字形分布,围绕火塘发现遗物1000余件,以动物骨骼为主,陶片、陶塑次之,是国内出土早期陶片数量最多的遗址之一。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山东地区史前人类遗存发现的空白,为认识中国北方尤其是山东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这一重大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关键证据。遗址内红烧土遗迹反映了古人从适应自然走向改造自然的重要跨越,为农业起源过程中的人类行为、技术选择、生态位构建及景观变迁及社会组织模式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馆员赵战护围绕河北尚义四台遗址的考古新发现进行汇报。四台遗址是近年冀西北地区发现的一处面积最大、保存较好、包含旧新过渡时期遗存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四台遗址反映出来的区域特征,突破了以往我国北方区域考古学文化的认识,将燕山南北和西辽河流域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大的文化区——燕辽文化区,或称之为北方文化区。不仅填补了燕辽考古文化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研究空白,而且为解决旧—新石器时期过渡、农业起源、文化谱系、人类群体从流动性向定居形态转变、草原丝绸之路形成与发展等系列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张小雷介绍了安徽凌家滩遗址及其近年来的考古新进展。凌家滩遗址是一处距今5800-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首次以确凿的资料证明,核心区经过大规模人工营建,以大型红烧土遗迹为代表的大型高等级公共建筑的发现,深化了对凌家滩聚落布局的认识。此外,以钺为主要物品的大型仪式活动遗迹以及玉石器、石雕残块的出土,丰富了对凌家滩文化内涵和信仰体系的认识,对研究中国史前用玉制度及对历史时期礼制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同时期长江流域最大规模的区域性中心聚落,凌家滩在各地文明化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华文明形成进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张小宁概述了甘肃庆阳南佐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南佐遗址是距今5000年左右黄土高原上具有都邑性质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仅“九台”及环壕围绕的核心区就有约30万平方米,九台之内有数千平方米的中轴对称、布局严整的宫城,五千年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夯土墙宫殿式建筑,还发现了大量制作水平很高的白陶、黑陶等器物和大量的炭化水稻等。“九台”和大型建筑的庞大体量、台外壕沟和夯护水利设施之巨大规模都前所未见,体现出强大的社会公共权力的存在。南佐遗址白陶、黑陶、绿松石、朱砂、双腹盆、圜底缸以及大量水稻等的发现,表明南佐和长江中游、海岱地区甚至更南方广大地区存在广泛联系。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馆员张光辉对山西兴县碧村遗址进行介绍。碧村遗址沿外城墙、内城墙、中心台城逐步降低到入黄河口处的线性布局,以及处处把关层层设卡小心设防的城门系统,还有背靠黄河面向东方的指向性,强烈表明其应是龙山时代黄河岸畔的一座重要关口和屏障。特别是其东门址对称布局的双瓮城设施,是目前为止所见史前时期保存较为完整、结构最为严密、形制最为规整的一套门址系统,开创后世黄河流域双瓮城设计的先河。遗址占据河套向晋中、晋南过渡的关键要道,规划严密的设防系统,再现了两地文明主体之间存在的互动现象,是揭示中华早期文明交流互鉴和展现以中原为中心历史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

汇报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小庆汇报了陕西西安太平遗址的考古发现。太平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太平村东侧,是一处大型客省庄文化聚落,面积不小于100万平方米,年代约为距今4150-3700年。遗址由东、西并列的两个环壕构成,其体量相近,时代相同,这种独特的聚落形态,系客省庄文化首次发现。遗址是迄今为止在关中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龙山时代环壕聚落遗址。太平遗址的新发现弥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核心区域文明化进程探索的薄弱环节。与周边同时期文化的密切联系表明太平遗址已经具备了中心性聚邑的地位,是四方文化交流的辐辏之地,奠定了关中盆地中部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都城文明的史前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春青对新砦遗址的研究进行了简述。2002年至今,先后对新砦城址、大型建筑、宫殿区进行发掘,在遗址年代、遗址级别、多学科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2000年至2021年发现铜器材料17件,为研究早期铜器的形成与传播提供了重要材料。新砦文化是早期夏文化之一,其脱胎于龙山文化晚期之中,在大变革时代继承创新融合。新砦文化在铜器制作、礼乐建制、宫城设施、文化艺术上具有诸多开创性,是当时先进文化的代表,在中原龙山文化走向没落之际,作为新兴势力为夏王朝全盛打下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海涛介绍了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的布局。近年发现,二里头都城中心区以多条主干道路和墙垣划分成多个网格,形成多网格式布局。这是二里头都邑布局探索的一项重大突破。这样严谨、清晰、规整的布局,体现出二里头具有高度发达的统治制度,是其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二里头都邑严格方正的都邑规划制度、宫城宫室制度、“居葬合一”的布局结构,以及青铜礼乐制度等多种文化、政治制度和模式,被商周王朝继承,为商周文明奠定了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基础,并被后世延续发展,体现了二里头文化、二里头王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的划时代意义,以及其对商周文明的引领作用。同时,二里头都邑的这种布局,也为先秦时期其他都邑遗址探索布局、结构提供了有益参考。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田伟概述了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的研究。西吴壁遗址位于山西省绛县古绛镇西吴壁村南,遗址揭露出丰富的史前及夏商周等时期文化遗存,其中以商代墓地的发现最为重要。西吴壁墓地的发现填补了晋南地区以往不见二里岗下层阶段商系墓地的空白,为研究商代墓葬制度的源流等学术问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墓地出土青铜器种类丰富,与之共存的陶器时代特征明确,为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断代确立了可靠的年代标尺,将极大促进早期青铜器领域学术研究。所见大、中型墓葬已经形成了鼎(鬲)、斝、爵的礼器组合,与夏代晚期贵族墓地中的礼器组合略有不同,从考古角度阐释了“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黄富成介绍了郑州商都书院街贵族墓地的考古发现。该遗址两条兆沟合围,确认是一处中商早期具有“兆域”性质的贵族墓地,这对于晚商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兆域制度、贵族陵墓丧葬体系而言具有明确的开创性。M2是郑州商城目前发现的级别最高的贵族墓葬,其出土青铜器为郑州商城内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组合最完整的,为中商青铜器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其出土的金质覆面在全国早商、中商前期文化中是首次发现,为探讨西南地区三星堆黄金面具文化的来源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这在早、中商文化的研究中是一个突破性的发现。遗址连同其附近的多组夯土建筑基址,填补了郑州商城内城东南聚落结构形态的空白,在夏商文明演进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汇报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牛世山对2021-2022年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考古新收获进行了介绍。2021-2022年,新探明并确认两个围沟,围沟围绕在殷商大墓外围,未见围沟与殷商墓葬、祭祀坑存在叠压或打破关系,只有晚期墓葬打破围沟和祭祀坑的现象,东围沟东、西段的北端偏向东,与殷墟发现的商代建筑的方向一致。综合多重因素可知,两个围沟与商王陵园有明确关联关系,属于围绕商王陵园的隍壕。以往考古发现所见凤翔秦雍城南的春秋时期秦公陵园,在各组秦公大墓周围有隍壕,殷墟王陵区陵墓隍壕的确认,将此规制上推到商代晚期。这些发现改变了商王陵陵园的格局,将推动对商代陵墓制度乃至于商文化、商史的研究。同时,也为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会议现场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豆海峰分享了西头遗址的发掘收获。西头遗址是目前泾河流域考古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商周时期遗址,为区域考古研究打开了新局面。从目前考古工作来看,西头遗址发现的西周大型城址、围沟墓地及多座甲字形大墓,无疑显示了该遗址的高等级特征,遗址商周遗存具有内涵丰富、时代延续长、聚落规模大、墓葬等级高等特点。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工作,拓展了泾河流域先秦时期考古研究的新局面,也为探索古“豳”地考古研究寻到了突破口。此外,通过对出土遗物的类型学比较,并结合碳十四系列样品测年,建立起了从晚商至西周晚期的年代序列,为区域文化演进提供了重要标尺,为探索周文化起源与早期发展提供了新基点。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刘海旺主持闭幕式

  会议闭幕式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刘海旺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星灿做会议总结,郑州市文物局局长、研究馆员顾万发致闭幕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星灿做会议总结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星灿表示本次论坛共邀请到12位来自不同考古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就“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进行主题报告,呈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不同模式与丰富文化内涵,也为各位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考古盛宴。十二处重要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时间节点关键,区域地位突出,展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与发展的精彩面貌,不仅为我们带来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前沿成果,也促进了学术交流,推动了考古成果传播,为相关考古研究走向深入提供了动力。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研究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道路及其特点等问题,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缩影。包括文明起源阶段在内的众多遗址,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理应加以充分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我们应坚持正确的研究导向和研究方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文明理论;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推动关于文明起源研究的田野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大对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全面促进考古成果面向全社会的科普和宣传。

郑州市文物局局长、研究馆员顾万发致闭幕辞

  郑州市文物局局长、研究馆员顾万发对参加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第三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聚焦新时代、新使命,围绕着中华民族形成与起源这一重要主题,进行了跨学科、多领域、多维度的交流和研讨。在本次会议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最新的、最亮的考古发现,其中很多是重大的学术问题,对填补空白、推动考古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他对发言的各位学者表示感谢并希望各位学者能够持续不断支持郑州论坛,让论坛不断发展,增进学术成果的展示。近年来郑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批示,在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兄弟单位的领导和学者的指导下,率先进行了全国的考古前置,百家博物馆建设,并提出了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重地等重大举措。他表示将不断为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以及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加强文化支持。他希望郑州在下一步的文化遗产、文物考古的过程中加强与各单位的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对文博人来讲是真正的春风。最后,他祝愿我国的考古事业更加繁荣、蒸蒸日上,大家生活愉快、工作顺利。

图文:荼 荼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