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在郑州召开

字号:T|T
2023-05-16 15:40 来源:中国考古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27”重要讲话精神,2023年5月12日,第三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考古文博单位及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齐聚郑州围绕“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这一主题组织主题报告和研讨。本届论坛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主办,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承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协办。

会议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河南省人大原常务副主任、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规划委员会副主任李柏拴同志,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教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河南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伟同志,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明同志,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研究员,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阎铁成同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刘海旺院长等领导出席开幕式,陈明同志、阎铁成同志、王巍理事长、任伟同志先后致辞,并在致辞中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以及对与会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星灿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星灿主持开幕式

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明同志致辞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位居“天地之中”,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核心区域,保有中华文明五千多年薪火相传、传承有序的完整发展脉络。目前,郑州地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项89处,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在全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9个项目中,郑州占5个;先后入选“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4项;入选历届“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5项。这些重大考古发现,彰显了郑州地区在华夏文明起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明同志在欢迎辞中强调,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部署,加快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积极构建“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文明展示体系,深入实施郑州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工作,努力塑造“中华儿女的寻根之地、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

  本届论坛以“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为主题,出席论坛的各位专家都是业内权威,期待各位专家的精彩报告,也希望各位专家对郑州考古研究和文化建设工作多提宝贵建议。陈明同志表示,作为我国考古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中国考古·郑州论坛”也必将在中华文明研究阐释中发挥更大作用,为讲好中国故事做出更大贡献。

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阎铁成同志致辞

  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研究,一直是百年来中国考古学最为关注的话题。经过考古人的不懈努力,证实中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土生土长的、独立起源的“多元一体化”文明。去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明确了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大政治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紧迫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济济一堂、隆重召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研讨会,既是对总书记讲话一周年的纪念,也是展示一年来探源工作的新成就。

  郑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评出的240项年度重要考古新发现中,郑州有15项入选,数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在第一位,郑州的这些考古发现不仅时代早,而且每一次发现,都刷新了我们对中国上古史的认知。成立于2010年的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是致力于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嵩山地区历史文化的学术团体。研究会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学会宗旨,广泛吸纳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采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多学科分工协作的方式,积极致力于嵩山地区人类起源、早期文明起源等方面的研究。多年来,广泛吸纳不同领域的学者申报参与研究会学术研究活动,组织各种类型的学术讲座和学术研讨会,开展系列学术活动,交流国内外研究成果与经验,出版相关学术研究著作等,取得了一批学术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该学术领域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中华文明探源工作贡献了微薄之力。

  阎铁成同志表示,本次论坛作为中国考古学界一个具有国际文化影响力的高端学术平台将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将继续以此为平台,加强与中国考古学会及各有关学术团体的合作,积极组织和开展相关学术活动,促进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河南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伟同志致辞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自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在河南初露曙光,历经夏、商、东周、东汉、魏晋、隋唐至北宋达到鼎盛,河南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余年。文明的起源、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形成和国家的建立,均发端于河南,构成了中国历史的血脉筋骨,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物资源。全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5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2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8个。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郑州、开封、洛阳、安阳4座。河南省在古遗址、古墓葬及考古资源方面的优势尤其突出。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公布的145处大遗址中,河南省有16处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一。全省已经建成挂牌(7处)和立项(10处)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量合计17处,数量居全国第一。自1990年开始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河南入选的项目总数已达53项,在全国遥遥领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关切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23次、第39次集体学习重要讲话中,对做好考古工作、推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工作作出重要论述,2020年6月就二里头遗址考古和夏文化研究作出专门批示,党的二十大会议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又考察了安阳殷墟,就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作出重要论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推进全省文物考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河南省委、省政府把文物事业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提出“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文物事业呈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河南省考古发掘、文明探源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

  本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的主题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河南作为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核心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中占据特殊重要的独特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中华文明探源伴随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从河南起步

  1921年,安特生发现并命名仰韶文化后,随即提出了“仰韶文化西来说”,并进而演化为“中国文化西来说”。这一学说引发了中国学者的极大愤慨,也激发出中国学者以考古资料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巨大热情。1928年开始的殷墟考古发掘,证实了商朝历史是信史,也确立了以考古学重建中国上古史的历史使命。此后,经过近一百年的考古探索,证明了中华文明在本土起源,并在吸收、借鉴其他文明要素的过程中独立发展。中华文明探源问题伴随着中国考古学从诞生到发展的全过程,始终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来最重大的命题。河南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的摇篮和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核心地区,从考古学一诞生就肩负着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伟大使命。

  二、河南考古是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中坚力量

  在中国考古学界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各个阶段,河南考古始终处在舆论的“漩涡中心”,是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无法避开的关键节点,并逐步成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中坚力量。100年来,中央考古机构和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围绕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夏文化三个阶段的考古学文化,展开过一系列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最热烈和最持久的讨论甚至论战,建立起了三个考古学文化清晰准确的年代序列,明晰了各考古学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文化定位,为深入开展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树立了对比研究的标杆。2001年,国家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确定的几大研究片区中,中原地区是研究的重中之重。“中华文明探源”一期工程重点研究的6处重要遗址中5个都位于河南。河南考古学者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先后负责并参与了13个子课题的研究,成为该项目的中坚力量。2019年以后,分别由河南省考古工作者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牵头的“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和“夏文化研究项目”先后被纳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项目。这两大考古研究项目,其实质就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中原地区的延续。两大“考古中国”项目中,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均承担了主要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等工作任务,是推进两大项目的主要力量。

  三、河南考古推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

  近年来,河南省广大考古工作者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为基础,以“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两个“考古中国”项目为抓手,持续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与全国其他地区的诸多考古成果交相辉映,共同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重要时空节点。

  一是在距今5800年前后,河南省以灵宝北阳平遗址群为代表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已基本上可以确定为中原地区文明起源阶段的核心文化,近年来我们重点围绕灵宝北阳平遗址、渑池仰韶村遗址、宜阳苏羊遗址持续开展工作,其中灵宝北阳平遗址群作为中原地区仰韶时期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能够进一步深入对中原地区仰韶时期社会复杂化进程及文明发展程度的认识,被李伯谦先生命名为“仰韶古国”。

  二是至距今5300年前后,河南省以巩义双槐树遗址群为代表的仰韶文化晚期文化,已基本可以确定为初步意义上的文明形态,其关键遗址包括巩义双槐树遗址、郑州西山城址、大河村遗址、荥阳青台遗址、汪沟遗址等。其中巩义双槐树遗址作为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高规格都邑性质中心聚落,为研究距今5300年前后中原地区文明发展进程提供了关键材料,2020年双槐树遗址重要发现被评选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李伯谦、王巍等先生命名为“河洛古国”。

  三是在距今4300年至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已经确切地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近年来我们持续围绕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新密新砦、偃师二里头等遗址开展工作。其中淮阳时庄遗址、平粮台古城遗址、二里头遗址重要考古发现先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偃师二里头遗址已经被多数学者认定为夏王朝中晚期都城遗址。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早期国家的形成,表明以中原为中心历史发展趋势的正式确立,中原地区早期文明起源进程完成,正式进入王朝国家阶段。

  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活动中,对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下一步,河南省将加快推进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持续推进“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两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策划实施文明起源阶段研究和商文化研究项目,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向深入,努力形成一批突破性、标志性成果,为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贡献河南力量。任伟同志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积极关注并参与到这些工作中来,共同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力量。

会议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研究员讲话

  “中国考古·郑州论坛”是在2016年5月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并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后,由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同志和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马懿同志共同商议设立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学术论坛。论坛旨在搭建全国重要考古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交流平台和传播平台,为构建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论坛将推动郑州市及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的发展,挖掘和弘扬郑州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论坛计划从2017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今年是第三届。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充分肯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显著成绩,深入剖析了中华文明历史研究的重大意义,为历史和考古研究迈向深层次发展指明了重要的前进方向,为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

  王巍理事长表示,虽然“5·27”讲话已过去将近一年的时间,但是去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这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召开第三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深化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分享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阶段的考古成果,弘扬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就是贯彻落实总书记“5·27”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重要实践。

  一百多年来,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筚路蓝缕、不懈努力,为中华文明探源获取了丰富的历史考古资料和理论研究成果,为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做出了重要贡献。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道路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代表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为我们知古鉴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下中国考古学真正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在这样一个时期,我们应该更加深化研究,这是作为考古人的第一要务。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有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必须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研究,加强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和阐释工作,进一步探究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阶段的社会结构变化、经济政治发展和精神文化内涵,持续推进考古学理论探索,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5·27”讲话中也提出,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这些重大的任务绝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单独的学科可以完成的,必须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坚持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广大考古工作者需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同时,广大考古工作者应该联合各地政府同步做好考古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促进文化资源的有机转化,使之惠及广大社会公众。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这是我们考古人和各级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古都郑州位居中华民族腹心重地,处“天地之中”。在华夏历史文明起源发展中,以郑州为中心的嵩山地区孕育了连绵不断、传承有序的历史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郑州地区考古重大发现层出不穷,如新郑裴李岗遗址、郑州商城、郑韩故城,以及近年来获得十大考古发现的唐户遗址、东赵遗址、望京楼遗址、双槐树遗址等,这些重要考古发现不断更新我们对中华早期文明的原有认识,为重构中国上古史,深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书写了中国考古史的灿烂篇章。基于郑州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文化底蕴,我们选择在郑州定期举办“中国考古·郑州论坛”,对于挖掘、阐释和弘扬郑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重要意义,将为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推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持续提供智力支持。相信郑州的未来将更加辉煌!

  接下来12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考古发现与研究进行了主题报告。

汇报会现场

与会学者合影

  会议召开期间,与会学者将参观考察开封州桥遗址和郑州书院街遗址。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