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上午,由北京市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社、北京博物馆学会主办的“博物馆之城建设高端国际论坛——北京文博发展智库2023国际研讨活动”开幕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行。
本次论坛以“当一座城市作为博物馆(A City as A Museum)”为主题,旨在通过国内外新理念、新实践的融合与碰撞,推动文物领域专业智库与首都文博工作的深度结合,为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带来新的全球视野和专业指导。中国 文物保护基金理事长刘玉珠,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何晓雷,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庆富,中国文物报社副总编辑李学良应邀参加活动。
在论坛开幕式上,刘玉珠对北京博物馆建设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要彰显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强化名城博物馆的意识,更主动、更深入地挖掘和保护传统历史文脉;
二是要突出首都的文化包容和社会的丰富性,立足全球视角,聚焦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交往,全面呈现中华文明历史发展进程,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鼓励创新,紧跟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坚持以满足人民新型多元的文化消费和愿望为出发点,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探索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的新模式。
陈名杰提出博物馆之城建设应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突出“融”字,即博物馆应融入城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以相互融通构建和谐共生的文化格局;
二是突出“新”字,新时代新发展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和新的路径,为有效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必须坚持推陈出新、守正创新;
三是突出“活”字,要加强中国文化遗产的活化研究与利用,加大中华文明的传播、传承与保护,才能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从北京市建设博物馆之城规划的学习出发,结合全国其他地方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实践,归纳了中国特色博物馆之城建设要点;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上海大学教授安来顺紧扣活动主题,通过分享典型案例,对网络式聚落式博物馆社会相关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陶诗琦从城市空间规划角度对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作了详细阐述。
国际博物馆协会基金会主席阿尔贝托·加兰蒂尼(Alberto Garlandini),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名誉教授汉斯-马丁·辛兹(Hans-Martin Hinz),国际博物馆协会城市博物馆国际委员会主席、美国史密森学院格林斯博罗历史博物馆馆长格林·帕金斯(Glenn Perkins)、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通过视频发表演讲。
论坛专题研讨环节设“博物馆之城建设战略构想”“博物馆之城建设领导力与专业人才能力提升”“博物馆之城建设经验分享”三个分组,针对会议主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展开深入交流。
在论坛上,北京文博发展智库和国际博物馆协会研究与交流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