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吴哥30年!中国考古队成员讲述“我在柬埔寨修文物”

字号:T|T
2023-05-09 17:39 来源:环球时报

      在中国国家文物局的牵头下,中国在蒙古、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尼泊尔、缅甸、吉尔吉斯斯坦6国开展了11项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合作项目。我国在世界遗产保护合作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3年4月25日,首届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在中国西安举行,来自亚洲22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的150位代表出席会议,正式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联盟理事会达成广泛共识并发布“西安宣言”,共同倡导将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建设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中国早在1993年率先参加了由柬埔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保护吴哥国际行动”。《环球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中国考古队成员,他们向记者还原了30年来,中国在柬埔寨的文物保护工作如何由参与者转向重要引领者,以及联合考古如何团结起不同的国家和文化。

      在柬埔寨西北部的森林深处,一座古老石城的塔尖高耸在吴哥考古公园的上空,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在中柬文物保护工作者和考古学家的共同努力下,这方镌刻着精美细致浅浮雕艺术的珍贵文化遗产再次焕发生机,象征着中柬两国持久的文明友谊和深厚的文化联结。

      公元1296年,中国元朝地理学家周达观经海上丝绸之路抵达中南半岛,辗转前往真腊(今柬埔寨)都城吴哥,采风问俗近一年,据所见所闻撰写《真腊风土记》。约500年后,该书被译成法文出版,并最终指引探险者发现深藏密林数百年的吴哥古迹。千百年后,吴哥王宫在中国工程师的手中重现昔日峥嵘。“最初看到热带雨林掩映下的吴哥文明在我眼前呈现,非常激动。很幸运能参与到这一人类天才创造的世界文化遗产修复工作中,同时也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吴哥古迹保护中国工作队成员袁濛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图片

吴哥窟 (视觉中国)

      袁濛茜自2016年跟随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工作队(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派出)来到柬埔寨吴哥古迹工作。据她介绍,吴哥考古公园占地401平方公里,包含从9世纪到15世纪高棉帝国不同时期的宏伟遗迹。这里有许多重要寺庙遗存,如吴哥窟、巴戎寺和茶胶寺等,为学者和游客提供了了解柬埔寨历史的宝贵窗口。

      吴哥建筑群由600余座石质建筑组成。然而,由于几个世纪以来的暴雨、抢劫和缺乏保护,部分建于7世纪至13世纪之间的吴哥寺庙遭到严重破坏。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人类文明瑰宝,中国于1993年率先参加了由柬埔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保护吴哥国际行动”,并一步步见证了中国在柬埔寨的考古工作如何由参与者逐渐转向重要引领者。

文物修复标杆

      “在中国参与吴哥保护国际行动之初,我们选择了中小型寺庙周萨神庙作为第一个修复项目。当时中国工作队对吴哥古迹还很陌生,通过一代又一代工作队成员的努力,中国先后完成了周萨神庙、茶胶寺的修复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也出版了一批吴哥保护修复与研究的成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李六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2018年1月,根据两国协议,柬埔寨政府正式将吴哥窟最核心的王宫遗址移交给中方修复团队。“柬埔寨政府的这一决定既是对中国工作队既往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中方技术实力的信任。中国成为柏威夏寺保护与发展国际协调委员会的联席主席国,标志着中国成为柬埔寨文化遗产保护的引领者。中国在吴哥古迹保护领域取得的成就背后是30年来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力量的发展。”李六三说。

       袁濛茜告诉记者,王宫遗址位于大吴哥城核心区域,地理位置独特,遗产价值极高,影响力显著,遗产构成包括宫殿、塔门、水池、围墙等多个建筑类型,部分建筑险情严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文物建筑存在损坏加重的风险。且王宫遗址区域内埋藏情况复杂,多个文化层相互叠压,后期人为扰动影响较大,造成整个区域大范围的格局、功能和用途不清。对此,工作组的前期考察特地集合了考古学、建筑学、规划、景观、岩土、石质文物保护、植物学等多学科专家进行交叉研究。

       “在修复工作开展前的项目勘察阶段,项目组即对王宫遗址工作范围内的全部文物建筑进行了三维扫描,记录下修复前的建筑现状。其后,根据三维扫描成果对重点建筑——如空中宫殿、西北塔门——以单体构件为基本单位建立矢量模型,并对全部石构件进行编号、记录。如此一来,工程技术人员便可通过三维模型对散落构件进行模拟拼对。”袁濛茜介绍称。“中柬吴哥保护工作队还对包括建筑物、建筑基址、水池、植物及相关环境在内的王宫遗址综合建筑群开展全面的数字化信息采集与全生命周期跟踪记录”,工作队另一成员王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们将王宫遗址优美的自然环境作为王宫建造的重要参照体系,从而将建筑与环境整体联系起来进行保护和展示,全面呈现王宫遗址的优美壮丽。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文化观以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和谐相处的人地观。”

        “中国团队对吴哥的保护理念基于对吴哥文明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吴哥历史遗迹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尊重。我们从吴哥文明和城市演变的角度来理解宫殿的价值。”中国队员黄雯兰告诉记者,“中柬两国地理相近,使得我们从文化层面上更好地了解彼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不断增加的民间文化交流也增强了相互信任。”

        中国考古队这种“因地制宜”、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考古思路始终贯穿在柬埔寨文保修复的技术方法上。曾亲临并参与吴哥古建保护工作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向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工作队此前在茶胶寺的维修过程当中,为确保最大限度保护文物的历史信息,对采取的技术措施十分谨慎。“山花是寺庙的塔门和藏经阁上装饰性的石构件,通常由几块石头拼接而成,刻有精美的石刻。在吴哥地区的许多修复案例中,往往是通过打锚杆的方式把山花上的石头串起来。但是我们工作队在茶胶寺的修复中没有用这种方式,因为中国专家担心锚杆嵌入石材之后,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尤其是在暹粒暴雨与太阳暴晒交替出现的气候环境下,锚杆的膨胀和老化会对石构件会造成破坏。中国工作队选择采取可逆的加固方式,通过拉杆起到防护作用保证建筑山花的安全。我们认为这种保护性修缮的理念最大限度保护了石材,同时也为未来更先进的技术运用留有余地。” 李向东说。

国际合作典范

       2022年12月16日,柬埔寨副首相兼议会联络与监察部大臣梅森安为保护吴哥古迹作出突出贡献的各国代表颁发勋章,袁濛茜和她的同事金昭宇获得了柬埔寨王国骑士勋章。

       柬埔寨吴哥保护与发展管理局副局长龙索谷对中国文保团队表示,“中国在柬埔寨目前开展的新一期王宫遗址修复项目中,展示出一如既往的优秀能力,同时也与柬埔寨同事建立了更好的沟通协作机制。这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吴哥古迹作为世界遗产同样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吴哥古迹保护与发展国际协调委员会常务科学秘书阿泽迪那·贝肖克教授、院士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世界遗产名录上的宝石——吴哥古迹的保护与发展贡献巨大,项目质量优异。这大大加强了中国的国际行动力和影响力。”

       袁濛茜说,中国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立足于文物保护修缮的同时,还关注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将研究、培训、展览、环境整治、联合实验室等项目融入修复项目,致力于当地长效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建设。“我们希望通过修复项目切实促进中国与柬埔寨共同保护珍贵的历史记忆,推动两国人民之间相知相融。我们不仅要修复吴哥古迹,还要把文物保护技术和理念留在吴哥古迹”。

       据悉,吴哥文物保护是中国首次正式参与大型国际遗产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促进文化合作的信心。

       吴哥遗址的复兴促进了柬埔寨第二大产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为当地就业和收入提升做出很大贡献。据报道,吴哥古迹门票收入是柬埔寨最大的旅游收入来源。根据政府发布的吴哥古迹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预计2025年,吴哥古迹将吸引750万人次外国游客,并创造94万个就业机会和60亿美元外汇收入。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瑰宝,正如吴哥保护国际行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遗产保护国际合作典范,闪耀着人文关怀与国际精神。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特殊意义。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信仰和文化,只有通过平等真诚地携手合作,才可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与信任;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互鉴,兼容并蓄,才能给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注入持久的生命力。”袁濛茜说道。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