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云翱:​要高度重视淮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的地位

字号:T|T
2023-05-08 09:18 来源:大众考古
图片

 

考古界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研究中,十分重视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作用及地位,良渚、石家河、陶寺、石峁等遗址及相关文化遗存都成了中华文明探源中的核心内容。但淮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作用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

 

中国上古有江、淮、河、济“四渎”之说,淮河是一条地位独特的大河。它的干流及支流涉及鄂、豫、皖、鲁、苏五省,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全长约1000公里,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及沂蒙山脉与黄河流域毗邻。它与秦岭共同构成中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也成为中国南北方自然优势和文化资源的融合区。其支流众多,左岸有洪河、颍河、西淝河、涡河、濉河、泗水等;右岸有史灌河、沣河、淠河、东淝河、池河、白塔河等。大别山区、桐柏山区、伏牛山区、嵩山山区、沂蒙山区等都是淮河的重要水源地。上古时代,黄河下游从今天的河北及天津入海,淮河和济水两大流域实际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孕育化生的核心区域之一。

 

总体而论,淮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的地位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华夏民族中夏、夷两大族群的起源及他们创造的两大文明体系起源问题。如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河南嵩山南麓王城岗遗址以及被认为是与早期夏文明有关的“煤山文化”等,主要空间几乎都在淮河流域;包括淮夷在内的东夷族群及其早期文明主要存在于淮河干流及其重要支流泗水、濉水、沂水、沭水、游水等流域。

 

二是《尚书·禹贡》“九州”中的豫州、徐州及青州、扬州的文化空间与其文化内涵形成的重大问题。

 

三是长江流域水稻农业与黄河流域粟作农业两大农业文明体系的交流、交融及互动通道、过程和创造性成就的考古学认知问题。以淮河流域发现的贾湖文化、顺山集文化及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相关遗址而言,从9000年前到4000多年前,它们都拥有水、旱两种农业的遗存。我们甚至认为,中国早期水稻农业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也不能排除淮河流域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关于中国南、北两大农耕文明早期融合的机理、意义和涉及的釜、鼎、鬲等饮食器具的文化汇流问题等,都是值得深入探索的考古学问题。

 

四是长江文化、淮河文化、黄河文化三大文化体系交流融合的问题。如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城背溪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长江下游的跨湖桥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黄河中下游的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等;淮河流域的贾湖文化、顺山集文化、青莲岗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石孜山文化、双墩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都深度交汇于淮河流域。这里就像一个多种文化的大熔炉,推动了中国南北文化的交融升华,在“一体多样”的中华文明形成中发挥了难以想象的作用。

 

五是淮河地域文明形成及其历史作用问题。淮河地域国家文明何时产生尚未有系统的研究,但根据近年考古发现,其诞生的时间应该至少是在距今5500—5000年间的大汶口文化中期;此后各区域性地域文明持续发展,历史文献中所见存在于尧、舜、禹时期的淮系古国在“中华文明”早期形成中地位显著,以太昊、少昊、皋陶、祝融、羲和等族群为首而建立的诸多古国广泛分布于淮河流域,需要当代考古学家们去一一揭示。至于夏商周时期的淮系古国,据诸多先生研究,则有大彭、任、宿、须句、颛臾、奄、徐、郯、莒、邹、邳、鄣、偪阳、司吾、钟离、巢、英、宗、桐、廖、江、黄、淮夷、群舒等几十个方国,它们创造了黄河和长江之间大片土地的早期青铜文明,为此后楚-汉文明的诞生奠定了最深厚的根基。

 

六是江南吴国文明、关中嬴秦文明的早期起源问题。以前者为例,据李伯谦、张敏等先生研究,分布在淮河北岸的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或称造律台类型)是“有虞氏”族群的文化,该文化于4000多年前南迁到了淮河南岸的今江苏兴化南荡遗址一带,张敏先生认为该文化在夏朝初年越过长江,在今南京地区发展为“点将台文化”,此后又演化为“湖熟文化”,最后南迁太湖流域,与当地的于越族群融合,开创了江南的吴国文明。

 

七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起源地及其文化体系形成问题。开创儒家文化的孔子生活于淮河支流泗水之滨的鲁国,开创道家文化的老子生活于淮河支流涡水之滨的苦县一带,儒、道文化的传承发展者孟子、庄子、汉初诸儒、淮南学派等也是在淮河流域生活和成长,考古学同样对此类问题应开展文化探源的研究。

 

八是战国中晚期楚国文明中心迁往淮河之滨及其影响问题。发达的楚国文化在淮河流域融汇鲁文化、徐文化、吴文化、越文化以及其他方国文化,深刻影响淮系文化的转型,进而为后来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根基和强大动力,其运动过程、内涵、机理等需要开展考古学探索。

 

至于两汉时代及其后来淮河流域的封国文化、城市文化、手工业文化、农业文化、运河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等等广阔内容,同样需要分门别类的考古研究,非此不足以认识淮河文明不朽的地位。

 

当然,我们研究淮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为了阐明历史,更是为了复兴淮河文化,以提升文化自信,揭示历史规律,实现昭示当代、面向未来的学术目的。今天,淮河流域作为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衔接地带,在中国南北方协同发展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地缘责任和空间价值,只有把淮河经济带、城市带、生态带、交通带和淮河流域的全面现代化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才有可能让中国的南北方动能交融,携手发展。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