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群岛海洋文明探源新发现:岱山姚家湾遗址

字号:T|T
2023-05-04 17:54 来源:文物之声

                  

地理环境
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以群岛立县,位于舟山群岛的中北部,岱山岛为县内最大岛,是舟山市第二大岛,面积约100平方公里(1990年数据),岛呈东西走向,东宽西窄,岛上以东南部的磨心山为最高,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多丘陵,沿岸多滨海小平原,岸线绵长曲折,沿海港湾众多,海涂面积广阔。
姚家湾遗址位于浙江省岱山县高亭镇,地处一片开口西南的山前湾口内,岱山岛中北部条状山谷地带,东侧姚家湾山塘西南角。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地表现为村民菜地,目前地势中部高,南北两侧较低,北侧较多低洼湿地,应为遗址边缘。遗址东南边界为水泥村道,村道南为低洼地和大片人工水塘,已不在现存遗址的范围内。村道东南侧约百余米有村落,当地村民将以山塘为中心的山岙称为姚家湾,遗址命名源于此。

姚家湾遗址是2022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舟山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联合开展的岱山县史前遗址考古调查中发现的。本次调查新发现遗址30余处,基本可判断存在新石器时代遗存的遗址至少有22处。

图片

姚家湾遗址探沟位置

                  

勘探情况
经勘探,该遗址文化堆积较为丰富。以地势较高处的008号探孔为例:①层:厚0至10厘米,表土;②层:厚10厘米至150厘米,棕黄色偏红,土质较硬,致密,130厘米处见大块烧土;③层:厚150厘米至200厘米,土色偏灰黄,包含烧土粒、草木灰等;④层:厚200厘米至250厘米,土色浅灰褐色,夹灰白土块,出土红皮夹炭的陶片、烧土粒等;⑤层:厚250厘米至280厘米,浅灰黄色,夹泥团,水锈含量较大,包含物较杂;⑥层:厚280厘米至300厘米,水锈较少,基本不见包含物,较干净,接近生土。其中②层至⑤层均为文化层。
地表采集到若干宋代瓷片和印纹硬陶残片,说明该遗址可能存在宋代、东周时期的堆积,而探孔中出土的碎陶片则与附近新发现遗址的器物标本相似,属于新石器时代。探孔中出土的文化层,尽管相互之间有土色上的差别,但在对比其他遗址地点的钻探情况,均更接近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的性质。因此,此遗址的宋代、东周时期堆积可能已遭破坏,剩余的遗址本体应属于新石器时代。

                  

解剖情况
遗址所在位置为一片北向的条状谷地边缘,谷地从岱山岛中部山前发源,贯通至北端海湾,历史上曾多次经过围垦成陆。从勘探出土与地表采集所得的新石器时代陶片看,与目前较为熟悉的河姆渡文化因素及良渚文化因素的陶片均存在一定差异。这一区域通常可见一种粗泥红陶,外红内黑且内部的黑芯并非夹炭,应是烧成温度较低所致。类似的陶质描述在宁波东部地区的沙溪、大榭等遗址的材料中曾出现,舟山本岛的唐家墩遗址简报(王明达、王和平:《浙江定海县唐家墩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4年01期)中所介绍的遗存,也应为同类。
在浙东区域考古发现的遗址材料中,此类红陶器与良渚时期的遗存共出,其本身的器形主要是一种小口圜底罐,但可供参考的例子甚少。这一现象在目前浙江史前考古的知识体系架构中,并未得到重视。但这类红陶器具有的面貌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本次岱山调查选择在姚家湾遗址做进一步解剖了解,主要是由于该区域内的此类遗存分布呈现一定的规模,并且可能存在相对单纯的面貌。由于舟山本岛唐家墩遗址已被完全破坏,舟山群岛地区是否还存在此类遗存同样典型、甚至更加典型的遗址,在岱山岛中部这一区域内,值得深入调查。
图片

姚家湾遗址地表采集的部分遗物

姚家湾遗址的勘探结果显示,该遗址文化堆积较厚、包含物较为丰富,存在近2米厚的文化层,甚至最高度文化层达3米。在岛屿地区,是一处保存情况较为理想的遗址。

遗址上按菜地走向布设3米×10米探沟一条,与正北方向的夹角为63°。从清理结果看,表土下有零星宋代遗迹,其打破的②层为宋代文化层。探沟中部出现长条状的烧土面,烧土凌乱且夹杂有砖瓦碎块。②层底部,遗迹现象变得明显,是一个小型的长条形状的陶窑,编号Y1。

图片

姚家湾遗址Y1

Y1长约5.4米、最宽约0.9米,距地表深度仅约0.15米,窑体方向与探沟基本一致。窑上部已不存,②层中所见应为上部被宋代人类活动扰乱的现象。Y1底部保存较好,窑炉结构相对完整,包括窑前操作坑、窑门、火膛、窑室和烟道底部等结构,窑门处有两块对称的立石,其南侧一块顶部出露于地表。总体而言,窑址保存状况较好。窑内有大量红烧土和草木灰堆积,并出土有陶器残片、柱状器等遗物。底部的草木灰烬层从窑床底部一直延伸至操作坑底部。操作坑内灰烬较厚,且灰烬上部有鼎、罐等少量残陶器。为了保持遗迹的完整性,陶器在回填时并未提取。从鼎出露的底部形态看,有交错分布的粗绳纹,具有广富林文化的特点。
Y1打破的③层堆积较厚,约35厘米至60厘米,③层较纯净,局部包含块状烧土,少量陶片,其中见一圈足底片。此层似为营建陶窑前的一次堆土行为形成的堆积。
为了保留Y1,探沟内主体部分不再向下解剖。仅在探沟西端3米×1.7米的区域内向下解剖。④层:厚约30厘米,主要是夹杂白色团块状土的一个较硬的层面,仅在此探坑的东北角出现烧土、团块土层、烧土叠压的情况。包含物不见陶片,仅见烧土块。
⑤层:厚约40厘米至50厘米,出土大量陶片,可辨器形为小口罐的口沿。
⑥层:厚约40厘米至65厘米,由东向西略有倾斜。其中包含大量的陶片和贝壳,贝壳以血蚶为主,亦见少量较小的螺与牡蛎壳。
⑦层:厚约30厘米,由东向西倾斜。包含物明显减少,亦可见少量陶片。
⑧层:厚约15厘米至45厘米,底部趋于水平,亦见少量陶片。
⑨层:厚约45厘米,水平分布,陶片含量变多。
以下为生土。生土面标高(海拔)16米。
⑤层至⑨层的陶片均为内部未烧透的粗泥红陶,陶片酥烂,可辨认的部位也仅见外卷的小口,没有明显的沿部,较为原始。除了少量鋬类,目前未见平底、圈足或鼎足之类明显的底部特征,推测大概率以圜底器为主。
尽管可直接用来对比参考的遗存很少,但可以确定姚家湾遗址⑤层至⑨层反映了同一种文化自身发展演变的序列,并且目前就小探坑内出土的遗物来看,没有和其他考古学文化共存的迹象。

                  

科技考古发现
一是植物考古新发现稻谷颗粒。在探沟文化堆积层中,提取部分原始土样送实验室分析。在土样浮选过程中,发现了人工栽培稻谷粒,这是舟山群岛首次发现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并经过年代测定的稻米遗存实物。表明遗址所在的区域形成一定规模的活动聚落,早期南方稻作农业生产方式也在岛上落地成形,为推测当时的生产活动方式和食物来源,提供了全新的依据。
二是动物考古分析出新发现哺乳动物骨骼种属。在探沟地层中发现一批哺乳动物骨骼碎片,推测是一种鹿类遗骨。目前,在舟山群岛上还广泛分布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獐,属于鹿科的一种小型鹿,可为考古新发现佐证。
三是样本测年有新发现。窑址样本初步测年距今约4000年,约为广富林文化晚期,探沟底部有效样本初步测年结果距今约4500年,约为良渚文化晚期。用科技分析方式首次明确岱山岛上人类活动的精确年代属性。

                  

初步认识

从形制和出土遗物初步判断,新发现的窑址是一座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广富林文化时期,初步测年距今约4000年,用以烧制陶器的窑址。这在舟山乃至浙江省均属首次发现,对研究舟山史前海岛居民生产生活和我国窑业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遗址出土的多种贝壳的堆积是舟山群岛史前生业模式的反映,与海洋长期接触了解,从而形成长期多方面互动的结果,也是适应海洋、利用海洋的直接例证。史前古窑址的首次发现,更是舟山史前先民掌握先进陶窑烧制技术最好的例证。该遗址一系列考古新发现与收获,对寻找舟山群岛史前海洋文明发源、演化线索,构建海岛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序列有重要意义。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