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湖”字册等70册件国图馆藏珍贵纸质文物修复工作完成
字号:T|T
2023-04-28 12:26 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2023年4月17日上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资助国家图书馆70册件馆藏珍贵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验收会在国家图书馆文献修复室召开。
验收会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王沛主持,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红蕾、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字节跳动公益古籍项目负责人徐家瀛出席,徐建华、王辛敬、张平、万群、张美芳等文献修复领域专家对此次修复的藏品进行考察验收。
2021年6月17日,国家图书馆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签署协议,由“中国文保基金会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首期投入人民币1000万元定向资助中华珍贵古籍修复和专业人才培养、古籍活化与数字化等项目。
为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公园、“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等国家文化战略建设,经专家组认真讨论,最终选择将古籍、舆图、样式雷、拓片四类共计70册件藏品列入本次修复计划。其中包括国家图书馆重点藏品、明嘉靖内府抄本《永乐大典》1册,清康熙抄本《大清律例附例》2册;长江、黄河和运河相关主题舆图24件;世界记忆遗产样式雷29件;文明溯源、古文字工程密切相关名家递藏精拓本14件,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此70册件藏品中,大多存在较为严重的纸张糟朽、断裂、虫蛀、原装帧损坏脱落等问题,对展阅、数字化等后续研究和保存均有很大影响,亟需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复。
项目组分别对每类藏品制定了具体的修复方案,修复时坚持“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对原有装帧形式和材料尽量保存,对原制作工艺尽可能还原。在采取新老结合工作模式的同时,尝试由多名年轻修复师承担重要修复任务,依靠其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背景,同步开展科学分析、材料研发、模拟实验等工作,实现了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特别是其中《永乐大典》“湖”字册的修复工作在科学化、精准化等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修复前《永乐大典》前后书衣面板脱落,书脊完全缺失
修复前《永乐大典》书衣内层纸板严重分层空壳,丝绢面料严重缺损
本次《永乐大典》书芯的修复参考了之前成功修复的经验,在不拆除原装帧的前提下,对书叶进行“掏补”修复。
修复人员采用“掏补法”对书叶折口缺损部位进行修补
与此前不同的是,修复前对书叶用纸进行了纤维分析检测,据此从库存老纸中选择成分配比和颜色均相近的纸张作为补纸。此外,本次在书衣的修复上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不再局限于选购相近绢料用于修补,本次修复对《永乐大典》书衣用绢的绢丝粗细、密度等数据进行了准确测量,并经反复多次实验复原织造出与原件相似的绢质样品,再据此定制新绢。
修复人员自行织造的修补用绢(右)与《永乐大典》书衣用绢(左)效果对比
为使新绢在色彩上接近原件,修复人员参考了《明会典》中记载的黄色染料,再结合明代其他文献中的相关记述,辅助对书衣的分析检测结果,选择当时最有可能使用的传统植物染料对其染色并老化,再经锤制、全色等步骤,最终得到适合修复原件的补绢。在修复过程中,又借助体式显微镜等仪器设备对接口处的每根绢丝梳理调整,以实现最好的修复效果。
染色后对绢料锤制加工
修复人员借助体视显微镜等仪器设备修补破损书衣并对绢丝进行逐根拼接
《永乐大典》修复后外观
这种绫绢仿制技术还被应用于本项目中《大清律例附例》书衣修复用绫的制作中,同时也为此后绫绢类藏品的修复工作开拓了新的思路。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红蕾分别对本项目的发起背景、项目意义、修复过程等,以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合作模式做简要介绍。字节跳动公益古籍项目负责人徐家瀛也就社会力量对古籍修复事业的参与和支持发表看法,并对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对项目的支持和推动表示感谢。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组长胡泊做结项汇报,以图文结合形式汇报为每种藏品设计的修复方案,特别对多件重点藏品做详细案例说明。
徐建华等专家认真听取工作汇报,现场查看修复后文献,高度认可了此次修复项目成果,并展开了专业点评。
评审专家对藏品修复效果进行了现场勘验,并对具体修复技法、材料、设备等各自关心的问题与修复人员展开交流
评审专家就相关问题提出质询,项目组逐一进行解答
故宫博物院书画修复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建华认为,本次修复工作中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的结合紧密,在绫绢仿织、复原染色、纸张和丝织品的应用等诸多方面都实现了科技手段的合理运用和多学科人才的充分调动配合。同时修复过程中还坚持了最小干预和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原材料尽可能保留并再次应用,为日后对藏品材料、装潢等方面的研究和鉴定保留了珍贵信息。此外,为保留原装裱材料的裱轴拓片加装通天边等操作,也是对藏品做出了很好的保护措施。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湖北传习所传习导师张平高度认可此次修复效果,认为较之2002年国家图书馆开展的《永乐大典》修复工作,本次修复在材料仿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步,并实现了更为协调平整的整体效果。《大清律例附例》的书衣修复也突破了传统绫绢书衣多用纸补的局限,更加体现了修旧如旧的修复理念。
荣宝斋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辛敬表示,此次修复的裱轴拓片对修旧如旧理念的执行效果很好,在尽可能保留原装裱材料的同时,还能实现较好的平整度和柔软度。另外修复过程中很多科技手段和仪器设备的投入,也弥补了传统人工操作主观判断的不足,为修复工作的科学化发展做出了表率。
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档案学会档案保护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张美芳对修复团队的默契合作给予肯定,认为本次修复充分展现了国家图书馆修复队伍的风采,体现了传统修复和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成功地通过科学分析手段配合完成了一些挑战性技法在修复实践中的应用。同时本项目中新老结合,并尝试以年轻修复师担当重任的模式是修复领域传承机制的优秀范例。
天津图书馆研究馆员、天津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万群建议将本次修复成果作为案例向全国修复中心推广分享。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总结本次验收会,认为此次修复工作中各方力量配合,多学科合作,特别是科学技术手段的成功应用,为古籍文献修复拓展了合作模式,推进了科学化发展。同时,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王沛对本项目的成果发布和相关研究结集出版工作的初步规划向专家做了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事业,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是古籍修复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此次70册件馆藏珍贵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的顺利完成,有赖于社会力量的鼎力支持,更是古籍修复中现代科技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成功范例,不仅为未来的修复工作开拓了新的思路,也为古籍修复的人才培养和代际传承提供了参考模式。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进一步推进本次修复成果和修复经验的发布与推广,推动国家古籍修复事业的科学化发展和高水平修复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大清律例附例》修复前破损情况
《大清律例附例》修复后效果
《克鼎》修复前破损情况
《克鼎》修复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