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保护第一 注重活化利用——扎实推动四川石窟寺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

字号:T|T
2023-04-27 10:59 来源:文物之声
      近年来,四川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主动作为、奋力进取,推动全省石窟寺抢救保护、考古研究、展示利用等工作扎实开展,石窟寺保护利用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脉相承 自成体系

      四川石窟寺分布广泛、数量众多、题材多样、特色鲜明,是中国南方石窟和中晚期石窟的典型代表。从开凿年代看,四川石窟寺延续时间长,营造始于南北朝晚期,鼎盛于唐宋时期,延续至明清时期。从空间特点看,四川石窟寺主要沿金牛道、米仓道等历史交通要道营造,多开凿于红砂岩山体,多散布于田野乡间。从造像特征看,川北地区石窟寺造像与中原北方相似度极高,川西、川南、川东地区石窟寺造像地方特色明显,并随着时间推移融入了儒、道等题材。从地域分布看,四川石窟寺覆盖除攀枝花市以外20个市(州),集中分布在四川盆地内部,少量散布在川西高原,成都、资阳、南充、巴中均超200处,乐山、眉山、达州等9个市(州)均超100处。

图片

乐山大佛

      四川石窟寺自6世纪起,1400余年开凿不绝,造像序列延续完整、造像数量浩瀚、题刻文字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反映了9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高超水平,是晚期石窟艺术辉煌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艺术鉴赏价值;融通东、西、南、北而自成体系,所造就的石刻艺术精品,不仅是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更是东西方文明沟通交流的共同艺术语言,具有重要的文化交流价值。

                  

专项调查 披荆斩棘

      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按照国家文物局工作部署,四川省文物局组织专业机构完成了全省石窟寺专项调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作为具体牵头单位,会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以及各地文物部门具体开展调查工作,历时6个月,共249人参与,分组分片区完成了实地调查复核工作。

      此次专项调查,复核排除非石窟寺类不可移动文物856处,新发现石窟寺类不可移动文物115处,补录39处,最终确认四川省现存石窟寺2134处,约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数量居全国第一。从文物保护单位级别来看,世界文化遗产1处(乐山大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1处。从年代来看,唐代之前8处、唐宋时期722处、元代8处、明代209处、清代1161处、时代不明26处。

图片
安岳毗卢洞第9窟水月观音(宋代)
      专项调查完善了全省“三普”记录在册的石窟寺档案资料,全面摸查了石窟寺的基本情况、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补充了地质分析、病害分析、安全防护设施、保护机构等数据,重新绘制了总平面图、总立面图和龛窟分布图等,为四川省构建完善的石窟寺保护利用体系提供了科学有效依据。

                  

抢救保护 渐入佳境

      加强高位推动。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动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总体目标。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已纳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和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出台《资阳市安岳石刻保护条例》《巴中市石窟保护条例》《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等地方性专项法规。公布18处石窟寺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

      加强机制创新。石窟寺保护管理机构队伍进一步增强,2021年5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一次性核增事业编制90名,增挂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院牌子,增加石窟寺考古、保护、研究和展示利用等职责。推动成立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副县级)、安岳石窟研究院(副县级)、广元石窟研究所(副县级),共同构建“总分院制”保护管理模式。创新中小石窟寺保护利用模式,省委宣传部牵头联合多部门建立四川省石窟寺及石刻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出台了《四川乡村石窟文化公园(景点、微景观)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确定9个县市区的9处石窟寺作为探索启动阶段试点建设点位。

      加强项目推进。近年来,中央财政支持四川石窟寺文物保护资金近3亿元,四川投入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2020年至2022年,石窟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29个,安岳石窟等6个石窟寺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库。推动实施乐山大佛、安岳石窟、广元石窟、巴中石窟、荣县大佛、牛角寨石窟等一大批石窟寺重点项目,有效保护了文物本体、改善了生存环境。

图片

安岳毗卢洞柳本尊十炼图(宋代)
      加强文物安全。将文物安全纳入省委对市(州)党委目标考评,纳入文明城市、天府旅游名县等测评体系,纳入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框架。出台《四川省田野文物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展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工作。抓好文物平安工程,自贡、泸州、绵阳、广元、内江、乐山、南充、广安等8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防设施覆盖率达100%。建设四川石窟寺安全防护综合控制平台,结合“四川文化专网”“雪亮工程”,推动全省1479个中小石窟寺点位安装安防视频监控,努力形成一张全省中小石窟寺安全防护网。成功侦破夹江庞坡洞摩崖造像被盗案等文物案件,有力打击了文物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考古科技 如日方升

      20世纪80年代,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即组织开展石窟寺调查,成为全省石窟寺的研究保护中心。2009年开始,四川大学等高校也开始开展石窟寺考古调查,并取得了重要成果。近年来,四川省内考古专业机构、高校和石窟寺保护管理单位累计完成考古调查400余处,占全省石窟寺总数六分之一,先后对仁寿牛角寨、广元千佛崖、乐山大佛、安岳毗卢寺进行考古清理,发现了窟前建筑遗址,出土了佛教造像及瓦、瓦当等建筑材料。

      2011年至今,四川地区石窟寺相关调查研究成果中,基础资料的公布成果数量剧增,公布材料更为全面且逐步重视对小型龛窟的调查,区域性系统调查有序推进。同时,研究成果更加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题材、样式风格、石刻题记等方面的研究,从建筑、景观等新的视角展开探讨,进而延伸至以某一区域或某一时代的龛窟为研究对象,在更大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探讨四川境内龛窟的发展变化。目前,已发表考古调查简报100余篇,出版石窟寺内容总录6部、石窟寺考古调查报告7部。开展了“四川石窟造像题材和风格”“四川石窟造像分期”“四川石窟造像的艺术特征”等重点专题研究。四川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唐宋石窟寺遗存的调查与综合研究》历时10年,完成西南地区295处石窟点调查记录,调查文字记录约350万字,拍摄照片近7万张,绘制线图约1200张,研究成果8部。

图片

阆中石室观石刻调查

      2020年,四川省文物局、乐山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签署共建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中国南方石质文物保护乐山基地;召开中国石窟(南方)保护学术研讨会,发布《中国南方石窟保护利用乐山共识》。2022年,四川省文物局、重庆市文物局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川渝石窟保护研究联合实验室及科技创新基地。四川省文物局与意大利文化文物机构签署《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部办公厅与中国四川省文物局合作备忘录》《意大利罗马文化遗产监管局与中国四川省文物局合作协议》,举办“四川·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学术交流会”,依托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与意方联合共建乐山大佛保护研究中心,共同开展石质文物保护研究、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展览交流和研习活动等工作。

图片
阆中牛王洞摩崖调查
      针对风化、水害、生物病害、现代人为彩妆等病害风险,四川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不可移动文物安防(防盗、防破坏)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石窟寺防盗掘、防破坏成套装备研制及应用示范》课题,承担了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四川境内砂岩石窟风化病害评估与保护技术研究》及国家文物局研究性项目《牛角寨石窟生物病害研究》《广元千佛崖石窟彩绘加固关键技术研究》;完成了四川省科技厅课题《四川石窟及石刻近现代妆彩调查研究》《川渝地区砂岩文物裂隙灌浆材料试验研究》《四川地区石窟寺及石刻文物表面烟熏种类及清洗方法研究》,有效开展石窟寺安全防范体系建设、风化病害保护、石窟彩绘加固保护、生物病害治理等共性关键问题的研究。

                  

展示利用 齐头并进

      2019年,国家文物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深化四川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战略合作协议》,指导支持开展乐山大佛、安岳石窟等重点石窟寺保护利用。2020年,川渝两地文物部门签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深入开展石窟寺保护利用全方位合作;共同成立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联盟,推动川渝石窟连片开发、共同保护、合作双赢。2021年,川渝两地共同召开川渝石窟保护利用专家座谈会,围绕川渝石窟保护研究、展示利用和机构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2022年,川渝两地签订共同建设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成立川渝石窟寺保护研究中心,共同推动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

      近年来,四川通过一大批石窟寺保护利用项目的实施,在抢救保护石窟寺文物本体、改善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石窟寺利用水平,促进了文物旅游融合发展。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为依托,积极打造乐山大佛等世界遗产精品线路和大石刻文化旅游品牌,共建共推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有力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前,乐山大佛、广元千佛崖等一批以石窟寺为依托的文物旅游景区,已逐渐成为地方旅游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图片

广元千佛崖726窟主尊(南北朝)
      乐山大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2020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01.78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可达1.22亿元;2021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近30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13亿元;2022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80.16余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7761.65万元,是乐山市文化旅游的关键支撑,也是全省文化旅游的“金名片”。广元皇泽寺、千佛崖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也在30万人以上,门票营收约为800至900万元。

                  

展望未来 大有可为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四五”期间,四川将以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为总揽,主动谋划、全面发力,扎实推动石窟寺保护研究利用各项工作,积极助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石窟寺保护利用之路。

      着力构建考古研究体系。制定四川石窟寺考古研究中长期计划,实施四川石窟寺考古行动,有序开展区域系统调查、专项调查和重要石窟寺考古发掘工作,推进编制川渝石窟寺总录和重要石窟寺考古报告。整合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力量,深入开展石窟寺综合研究、比较研究,构建四川石窟寺价值研究体系。

图片

安岳卧佛院第59窟经文(唐代)

      着力健全科技保护体系。以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院等为依托,联合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等院校和专业机构,形成多学科跨领域合作研究模式,全面推进石窟寺预警监测、病害检测、岩体稳定性评估、水害治理、生物病害防治和保护修复新材料、无人智能监控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构建石窟寺保护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体系。

      着力完善安全防范体系。针对中小石窟寺安全问题突出的困境,采取“以大带小”“以点带片”等方式,在石窟寺资源富集地区推动建设区域性安全防护综合控制平台,并与“雪亮工程”“天网系统”等对接。推动实施网格化管理,推动建立区域性专、兼职巡查检查专业队伍,加强巡查防控,严厉打击损坏、损毁石窟寺本体及其历史环境风貌等违法犯罪行为。

      着力提升综合利用水平。以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为引领,实施乐山大佛、安岳石窟、巴中石窟、广元石窟等石窟寺提质工程,打造安岳—大足等石窟寺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大石刻文化旅游品牌。针对中小石窟寺众多的特点,结合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推进建设乡村石窟寺文化公园,将石窟寺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图片

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明代)

      着力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将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院做实做强,落实编制人员,实行“总分院制”模式,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将其建设成为中国南方石窟寺保护研究高地。继续推动石窟寺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建立健全区域性石窟寺保护研究机构。同时,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充实专业技术人才,争取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有质的提升。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