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开园
4月8日,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正式开放。白浮泉是元代大运河最北端的水源地,新开放的公园里保存有白浮泉遗址——九龙池、都龙王庙等文物景观。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是传承保护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场所,让其绽放出新的时代风貌,同时也与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融为一体,形成山水相映的空间布局。
“科技赋能文物艺术品交易”研讨会举办
4月12日,由北京市文物局、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等发起的“科技赋能文物艺术品交易”大型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上推出《科技赋能文物艺术品交易北京宣言》,提出8项倡议:推动文化惠民,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推进产学研用协同,改善行业科技生态;推进文物数字时代国际标准制定推广;加强数字治理,维护市场公平;推进交易技术升级和交易平台建设;推进文物流通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文物大数据与金融等产业融合;推广数字化展览、数字经营模式。
山西
中国石窟联合研究生院筹建
4月13日,教育部前往山西大学,就中国石窟联合研究生院筹建工作开展调研。该院联建单位包括山西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郑州大学、敦煌研究院、云冈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等,将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和复合能力的石窟研究领域综合性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使命。
辽宁
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博物馆联盟成立
4月10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博物馆联盟”成立仪式在沈阳博物馆举办。该联盟是由沈阳市文博中心牵头,沈阳、鞍山、抚顺等七城市的博物馆、纪念馆共计31家,共同发起成立的公益性非营利联合体,力图在文博领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更好形成城市文化组团的集聚辐射、产业协同和同城化效应,加快构建区域历史文化发展格局,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继往开来 国韵书香”古籍保护与传承特展开幕
4月8日,“继往开来 国韵书香”古籍保护与传承特展在辽宁省图书馆开幕。展览由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藏于辽宁省图书馆的《聊斋志异》《抱朴子内篇》《扬子法言》等十大善本首次集体亮相,声光电技术交织融合,为观众提供了身临其境的美妙体验。
吉林
“绿野先踪——考古实证下的东北史前生活”展览举办
近日,“绿野先踪——考古实证下的东北史前生活”展览在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展览分为“穴居”“定居”“聚居”三个单元,近百件展品全部是吉林大学田野考古发掘出土和馆藏的标本,全景展现了史前时期东北地区先民的居住方式。参观者表示,展览使他们透过各种器具看到了东北先民的巧思,感受到了他们的生活智慧。
上海
《百载重光 文化赋能——上海天后宫·慎余里》首映
4月13日,《百载重光 文化赋能——上海天后宫·慎余里》专题纪录片在上海正式首映。天后宫保护复建工程是上海市静安区实施的古建筑异地复建项目,修缮团队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运用原香山帮非遗营造技艺,复原了清代精美的门楼砖雕与各色斗拱。纪录片围绕该工程展开,系统梳理并讲述了天后宫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文化变迁。随着纪录片问世,天后宫将以崭新姿态融入城区发展。
浙江
2023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论坛举行
4月12日,“创享过去的未来:变革中的考古遗产保护利用”主题论坛在杭州良渚举行。论坛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与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与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承办,与会专家学者与部分遗址类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机构代表,围绕“变革中的考古遗产保护利用”这一议题,展开多维度的交流与研讨。期间,与会代表商议形成了关于推动成立中国古迹遗址协会考古遗产管理专业委员会的联合提议。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特展在杭州开幕
4月10日,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特展:阅读典籍与文脉密码”在浙江展览馆开幕。展览遴选“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关于阅读、典籍、中外交流、耕读等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传承的作品,分四个部分展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修典历程,讲述历代绘画中关于“阅读”的人、事、物、景、情等内容,展现历代绘画中的“文籍典故”,并以当代读画、读书的新技术、新体验,让观众参与互动。展览将持续至5月2日。
福建
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数字展馆升级上线
4月12日,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数字展馆第一批升级上线仪式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化工作推进会在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举行。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运用8K+5G+VR+AI等数字科技手段,对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数字展馆进行了技术升级。升级上线后的展馆,适配电脑、手机、互动屏、VR等多种终端展示场景。此外,同步上线小程序,方便网友在游览的过程中,与好友互动分享。
山东
济南打造乡村地名数字博物馆
4月13日,济南市市中区民政局透露,为挖掘优秀地名资源,讲好“地名故事”,市中区打造了乡村地名数字博物馆,实现乡村地名资料的可视化、数字化。目前首批14个示范村的电子标牌正在制作中,未来将推广到全区77个村庄。地名文化宣传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入驻乡村地名博物馆的村庄,可以将优质农产品的介绍、销售链接等加入数字农产品展厅,扩宽销售渠道,借助地名文化宣传推广当地农产品。
湖北
“盛世回归——圆明园兽首特展”举办
3月14日至4月9日,“盛世回归——圆明园兽首特展”在荆州博物馆举办。展览展出保利艺术博物馆所藏清代圆明园铜牛首、虎首、猴首、猪首及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所藏铜马首(复制件),分为“万园之园”“文明浩劫”等四个单元,通过圆明园铜兽首的匠造、流散、归国历程,为观众展现中华民族历经的苦难、抗争、探索及伟大复兴。连日来,观众争相参观“打卡”,一睹国宝文物“真容”。
西藏
西藏石窟寺调查发现罕见吐蕃时期摩崖石刻
近日,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透露,在开展全国石窟寺(石刻)专项调查期间,考古人员在昌都市芒康县境内发现3处典型吐蕃佛教造像风格摩崖石刻,为进一步研究吐蕃佛教造像的空间分布、艺术传承及思想传播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其中,在大乘法华、华严思想影响下出现的骑狮文殊与乘象普贤两尊造像,对于进一步推动唐代汉藏文化交流和唐蕃古道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陕西
陕西一高校用AI技术首次完整复原《富春山居图》
近日,陕西师范大学一科研团队运用AI技术首次完整复原《富春山居图》。团队使用“剩山图”和“无用师卷”这两段现存的画作扫描图片,通过计算机对画作进行数据分析,渲染出拼接图案。本次工作的难点在于修复前半卷“剩山图”的起手处,因现存真迹已无相关图像资料,科研人员参考了明代书画家沈周根据记忆背临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通过建立数据模型,最终运用AI技术完整复原。
延安鲁艺文化中心获赠495件文物
4月10日至11日,鲁迅艺术学院成立85周年纪念大会在延安举行,活动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主办。在纪念鲁迅艺术学院成立85周年文物捐赠仪式上,新中国电影教育奠基人钟敬之、音乐家罗浪等人的亲属向延安鲁艺文化中心捐赠495件文物,希望这批珍贵文物能发挥作用,为延安精神和鲁艺的传承作出贡献。
甘肃
“披沙拣金——敦煌研究院藏文物撷英展”开展
近日,“披沙拣金——敦煌研究院藏文物撷英展”在莫高窟开展。展览由敦煌研究院主办,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承办,遴选文物120件(套),分为“梵书妙相”“尘间物华”等四个单元,通过文物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展现敦煌文化的多元与包容,勾勒不同文明偕行共进的历史脉络,增进来自时光深处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
新疆
新疆举办全区博物馆纪念馆讲解员培训班
4月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在库尔勒市举办“全区博物馆纪念馆讲解员培训班”。培训班由新疆博物馆协会等承办,邀请来自全国的博物馆社教工作专家现场授课,根据学员业务水平设置了现场教学、优秀讲解员示范讲解、一对一辅导等参与性、体验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来自全疆各地州市、县市区的63名讲解员接受了为期4天的封闭培训。
新疆打造首个楼体3D光影秀
4月1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和县的唐安西都护府文化园改建完成。改建后的文化园参考《大唐疆域全图》,将五湖四海的游客“带回”大唐西域时空,体验唐代西域的独特魅力。该文化园植入先进科技设备,融入实景演绎,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新疆首个3DMapping楼体3D光影秀,让游客实现“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全方位的游玩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