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专访 | 郭进代表:释放博物馆活力,追溯人类起源的“根”

字号:T|T
2023-03-13 11:03 来源:国家文物局

今年全国两会,有一位“熟面孔”,他就是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郭进,他还有一个身份——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副馆长。

连续几年参加全国两会,郭进有一个不变的任务:为“石头”和“博物馆”代言。

“活”起来:让“冷门”化石博物馆人气“旺”起来

澄江化石地是迄今地球上发现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早期动物化石宝库,是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遗产,澄江化石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最有力的实证。

2012年申遗成功后,本以为会迎来一大波参观热潮,没想到坐拥世界顶级化石资源,博物馆却一度门可罗雀。

“只有让大家去了解化石资源的概念,它对我们生产生活有什么直接关系,对我们的生命研究有何意义,才会让大众意识到化石资源的珍贵,去真正保护它。”郭进指出了“症结”所在,他认为,博物馆应充分挖掘化石资源背后的科研、科普价值,合理地开发利用。

2014年,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新馆建设伊始,便确定了用科技让化石“活”起来的思路。

2020年,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的新馆内,“海底隧道”用高清数码技术模拟还原了寒武纪时期海洋中生物活动的景象;VR、AR、化石扫描、4D影院等前沿科技,复原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场景,以及地球生命演化的神奇壮美。

科技手段的助力,让沉默的、“其貌不扬”的化石灵动起来,博物馆人气渐旺。

阐释清:透过澄江化石了解“从鱼到人”的第一步

郭进深知,除了让观众眼花缭乱“看热闹”,更深远的科普价值是在他们心中留下一点思考:了解5亿多年前的澄江化石,对于我们观照自身有什么启发?

在5亿多年前寒武纪早期,也就是澄江生物群所处的时代,地球上突然爆发式地出现了20多个动物门类,300多个物种。它奠定了地球早期生命的蓝图,几乎所有现生动物的祖先都可以在澄江生物群中找到,对于追溯人类起源的“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他进一步解释:“澄江化石可以让我们了解人类基础器官的缔造与形成。人类源自低等动物,在澄江生物群中发现的古虫动物门首创了‘第一鳃裂’,实现了呼吸系统的大升级。后来出现的华夏鳗不仅具有鳃裂、特有的脊索,还形成了独特的运动器官‘肛后尾’。比华夏鳗更高级的‘天下第一鱼’昆明鱼首创了‘第一头脑’‘第一脊椎’和‘第一心脏’。至此,在漫长的‘人类由来’进化链条中,昆明鱼迈出了‘从鱼到人’的第一步。作为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昆明鱼已经形成人类的基础器官。”

可持续:释放博物馆功能活力,反哺其长足发展

“建馆时期我们得到了很多支持和帮助,目前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如何良性运转下去,有很多地方需要破局。”郭进认为,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在科普阵地打造上下了功夫,也解锁了很多新的功能,但场馆营收反哺场馆运营方面还有桎梏需要化解,希望能凝聚各方合力,突破瓶颈。

在博物馆行业工作十余年,郭进注意到,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博物馆无论是在数量、类别、社会关注度上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但也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自然历史类博物馆仍分布不均,沿海及直辖市等较发达地区分布较多,而欠发达地区很少,甚至没有。”他补充道,“早期列入免费开放基金的博物馆及省级财政支持力度较大的博物馆运行相对良好,各项功能可以得到较好发挥,而财政支持力度小的博物馆则相对薄弱,科普活动很难良好地组织开展。”

针对这些问题,今年,郭进将“关于加强对博物馆科普教育职能支持力度的建议”带到全国两会。他建议降低各类博物馆申请国家免费开放基金的门槛约束,加大支持力度,让更多博物馆的科普宣教职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对欠发达地区博物馆的资金支持给予一定的倾斜,让科普教育真正实现公平。

郭进还在“通过释放博物馆功能活力解锁博物馆‘造血’功能的建议”中提到,作为免费开放的博物馆,除努力争取中央补助地方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专项资金外,还需要解绑自身,化解机制矛盾,探索“自食其力”的渠道。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