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完美收官,产生多项优秀示范项目

字号:T|T
2023-02-01 10:47 来源:文物之声

为进一步落实《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7月—2023年6月)》任务,做好中轴线历史文化价值传播与推广,激发公众参与中轴线申遗的热情,向海内外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在综合考虑首届大赛成果经验的基础上,围绕“目标导向、传播导向、赋能导向、转化导向”,主办了第二届“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简称“大赛”)。大赛于2022年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启动;7月20日至9月30日面向国内外公开项目征集;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完成了各赛道的评审工作。此次大赛累计报名作品76419件,为首届大赛的2.16倍。187名智库专家遵循“守好意识形态关、扛好价值引领关、把好作品遴选关”的原则,经过多轮严格评审与激烈讨论,最终确定优秀示范项目276件。

 

截至目前,大赛成果丰富多元,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整体呈现“三升两高”的显著特点,即国际公众用世界语言讲好北京中轴线故事的参与度有效提升,青少年对北京中轴线传统文化的知晓度显著提升,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价值挖掘的满意度明显提升,世界民众对北京中轴线价值传播的关注度持续增高,参赛选手对北京中轴线文脉传承的投入度赓续升高。

 

 

 
系统管理:
高位统筹构建网格化总体框架,

“四有”管理联动多方协同共创

为保障本届大赛工作公平公正、合理有效地展开,北京市文物局、申遗办、大赛组委会和专家委员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构建网格化总体框架,并编制《北京银行杯·2022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工作及评审手册》,完善赛道设置,五大赛道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彼此之间密不可分,形成完整、系统的整体赛制。
一是有策略。本届大赛以培养群众基础为目标,从五个方面构建大赛与配套活动执行策略。第一,抓青年、抓娃娃,让年轻群体在青年时代形成对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保护的思想;第二,抓规模、抓平衡,在扩大公众覆盖面的同时,对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追求男女平衡、年龄段平衡、各行业领域的平衡;第三,抓故事、抓数据,做好各赛道数据分析工作,深度挖掘参赛选手背后的故事,为北京中轴线传统文化价值传播做好内容积累;第四,抓外宣、抓传播,大赛通过内宣与外宣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多元数字化手段,不断扩大北京中轴线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第五,抓赛事、抓活动,大赛不仅是一场有规模的赛事,更是通过一系列有影响的公共文化活动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到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之中。
二是有原则。在大赛专家组委会的带领下,严把“意识形态关”和“文物安全观”两大关口,遴选优质示范项目建立北京中轴线文化传播内容库。坚持凸显生活化、坚持展现数字化、坚持彰显国际化、坚持突出创新化,通过评审专家与参赛选手共同遵守,形成意识形态上的高度集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
三是有标准。所有赛道严格遵循《北京银行杯·2022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工作及评审手册》《北京银行杯·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意识形态管理办法》等相关标准,强化组委会领导机制,确保大赛上下贯通、执行有力。通过强化例会制度、严格赛事评审、严把意识形态,以及资深专家层层审核,保障大赛成果的公平、公正和代表性。

四是有保障。大赛组委会设立了传播中心、版权保护中心、成果转化中心三大中心,为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与打造数字化标杆城市提供有力支撑。从大赛筹备到评审期间联动东西城两区政府、新闻媒体等,形成整体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统筹协调解决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全方位保证大赛进程与结果的公平、公正、公开。

延展跨界:
创新生活化、数字化、国际化文化场景,
“四联合”描绘中轴文化蓝图

大赛不仅深度挖掘北京中轴线传统文化内涵,还创新构建了更加生活化、数字化、国际化的中轴线文化场景,实现中轴文化的延展跨界。

一是活动与赛事紧密结合。自大赛启动以来,大赛相关配套活动贯穿赛事全程。截至2022年11月初,大赛共举办16期“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9期“北京中轴线社会大讲堂”等公共文化活动,以及中轴线文创市集、中轴线老字号探访、腾讯“迷你鹅训练营”等公共文化活动30场,累计覆盖人群超2000万人次,“中轴线文化”“北京中轴线”等成为网上热搜词汇,得到广泛好评。
二是线上与线下深度联动。本届大赛创新开设“数字文创”赛道与VR视频子赛道。数字文创赛道从形、声、物三个维度征集北京中轴线元素数字文创作品,将古老的中轴线与潮流文化相融合,推动北京中轴线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与创新。VR视频则通过沉浸式视觉体验的方式,挖掘北京中轴线文化价值,展现中轴线魅力。借助数字科技,邀请公众参与共建共创“数字中轴”,通过多元表达,宣传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
三是空间与内容融合联动。大赛通过层层选拔,借助北京中轴线文化元素,既创新展现大量文物活化内容,还以成果转化中心为核心,实现了空间的延展。一方面,以宏恩观为基地,同步推动中轴线数字馆、中轴线主题邮局、中轴线主题书店、中轴线主题银行等实体建设,打造中轴线沿线文化主题空间;另一方面,在活动期间推出大赛布包、口罩、书签等组合伴手礼套装、中轴线遗产点主题月饼、中轴线主题邮折套装等文创产品,让公众看到创意成果落地、乐享主题创意空间,共同打造中轴线文化符号、传播中轴线传统文化。

四是资源与参与者多维联动。实现专家、学生、社会机构“一把抓”的同时,实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界融合。创新突显文化遗产和非遗的内在依存关系,将文化遗产保护与赋能美好生活相结合,更加彰显世界遗产保护中的中国贡献;而“老号新生”“数字文创”等赛道,用当代多元文化表达和科技手段对文化遗产内涵进行了创新阐释。

文化传播:
组建全媒体矩阵,
广泛传递大赛声音、展现中轴风采
一是扩大海外传播布局。大赛采用“线上+线下”多媒介、“国内+海外”多范围的传播方式,加强对国外公众的文化传播。大赛举办期间,中国日报、环球时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进行多次专题报道。“绘城”赛道还推荐部分获奖作品直通法国卢浮宫国际儿童画大展进行展览展示,向世界传递中轴声音、用儿童画笔讲述中轴故事。
二是增强国内传播效能。大赛以“2022北京中轴线创意大赛”“北京中轴线”等公众号、大赛官方微博、抖音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为核心载体,深入挖掘各赛道、各参赛选手亮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对大赛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深度报道。此外,联动聚焦宣传热点提升大赛传播度和影响度。大赛优秀摄影作品、中轴线果蔬雕刻等内容在庆祝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1周年活动中进行展览展示;中轴线大讲堂官方宣讲及媒体策划采访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当天进行重点报道;“中轴视角”VR赛道优秀作品在“数字传承,链接未来”纪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0周年主题活动中进行专题展示。通过与重要事件节点的联动,提升大赛传播力和影响力,增加大赛曝光度的同时,吸引更多民众积极参与和互动。

新的一年,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大赛组委会将按照“推动参与 促进传播 创新示范 成果转化”的工作思路,扎实走好“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吸引更多人爱上中轴线、助力中轴线文化传播,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中轴声音;进一步强化落实生活化、数字化、国际化要求,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推动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更广泛、更深入、更创新;创新国际传播策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创造性表达。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