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历代进士文化艺术联展在故宫开幕
1月17日,“国子文脉——历代进士文化艺术联展”向公众开放。展览选取唐代以来进士群体作品179件,通过“进士之路”“博学鸿儒”“艺苑群英”主题单元,展现历代杰出人物在哲学、经学、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以及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的不朽贡献。该展由故宫博物院、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主办,在故宫午门正殿及东雁翅楼展厅、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艺术厅同时展出。展览将持续至4月2日。
天津
天津市印发让文物活起来实施方案
近日,天津市印发《天津市关于让文物活起来实施方案(2022-2025年)》。根据方案,天津市将围绕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的工作要求和天津市文物保护利用实际,聚焦数字、跨界、改革三大理念,在文物价值挖掘、文物资源数字创新、文博跨界融合发展、文博矩阵传播宣传和体制机制改革五大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探索文物活起来的有效方式,以项目和活动为牵引,全面推动天津文物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工作。
天津博物馆推出宋元时期文物精品特展 超七成文物首展
1月17日,“再现高峰——馆藏宋元时期文物精品特展”在天津博物馆开幕。天津博物馆此番汇集馆藏宋元时期瓷器、玉器、铜器、书画、玺印、文房等各类文物精品逾百件,超七成的文物为首次展出。展览通过“序章”“瓷海流光”“翰墨雅韵”“博古撷珍”“琳琅美玉”五大单元,展现宋元时期在中华文明史上创造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高度繁荣的文化高峰。
河北
“玫瑰国度——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在河北开展
1月19日,由河北博物院、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办的“玫瑰国度——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在河北博物院开展。本次展览汇聚了叙利亚9家博物馆的精美文物,同时特别选取了敦煌研究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和西安碑林博物馆等3家国内文博机构的部分藏品共同展示,展品数量达198件/组,分为“初音与曙光”“信仰与永恒”“崩塌与机遇”“古典与炼化”“丝路与传承”五大部分,旨在为观众进一步解读叙利亚文明,从不同角度彰显亚洲文化地缘相近、文化相亲、和而不同、和平相处的特质。展览将持续至4月9日。
山西
山西发布首批32项文化记忆项目
日前,山西省文旅厅发布首批山西文化记忆项目,包括云冈石窟、丁村遗址、陶寺遗址、解州关帝庙、雁门关、应县木塔、晋绥边区革命旧址等在内的32个项目获得殊荣。入选的项目以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为主,兼顾现当代,覆盖山西全省11市,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山西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
江西
江西省博物馆推出“江右寻宝记”新春系列活动
近日,江西省博物馆推出“江右寻宝记”新春系列活动。该活动所有的环节都围绕着馆藏文物和“赣地宝藏2022”展览进行设计,融入了江西独特的文化内涵。包括核心活动“寻宝觅奇”、打卡分享“赏宝话新”、考古沙龙“论宝探源”、公益鉴定“甄宝典藏”,以及评选明星文物的“竞宝撷翠”、体验考古发掘的“探宝淘珍”和新开张主题邮局的“邮宝寄情”。活动面向所有观众开放,既有现场体验,也有线上活动,希望观众能够在博物馆体验到轻松、热烈、活跃的春节氛围。
山东
山东明星文物集体亮相孔子博物馆
近日,“日出东方——山东古代礼乐文明展”在孔子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汇集山东省内10家文博机构100件/套精品文物,时代跨度上起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下迄秦汉,以山东地区辉煌文化文明史为叙事主线,甄选各时期玉器、陶器、青铜器明星级文物,分设石之美者、陶之匠心、吉金光华三大章节,运用博物馆语言展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宏大进程。
河南
“其宁惟永——北魏洛阳永宁寺特展”开幕 大规模展品首次亮相
1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洛阳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其宁惟永——北魏洛阳永宁寺特展”在洛阳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分为四个板块,分别聚焦永宁寺发掘现场、永宁寺与北魏洛阳城的关系、永宁寺塑像所代表和展现的“洛阳风格”、北魏洛阳永宁寺的地位和影响等问题,首次大规模展出与北魏洛阳永宁寺相关的考古成果220件/组,以“回溯”“探访”为主线,采用多种展陈手法,并将南京、大同、朝阳以及韩国同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进行对比展示,同时引入数字影音、3D打印等科技手段,全方位呈现北魏洛阳的历史、艺术与文化。展览将持续至6月底。
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据聚合成果专题展洛阳开展
1月14日,由龙门石窟研究院主办的“复位合璧 华光再现——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据聚合成果专题展”在洛阳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聚焦以《皇后礼佛图》为代表的龙门石窟海内外流散文物,首次系统呈现近年来龙门石窟研究院运用三维数字技术,通过“数据聚合”的方式,实现流散文物“身首合一、数字复位”的数字化成果。展览共分四个单元,分别是“乱世之殇:龙门石窟的盗凿劫掠”“盛世华章:流散文物的复位合璧”“国宝再现:帝后礼佛图的数据聚合”“掇菁撷华:包罗万象的艺术殿堂”。展览通过3D打印、三维数字等手段,将深藏于龙门洞窟内的建筑、书法、浮雕等艺术,从洞窟搬到展馆,再现龙门石窟之美。
广东
广州南沙再现先秦遗址
1月18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透露,广州市南沙区合成村在考古勘探中发现先秦时期文化遗存,发现并清理遗迹408处,其中商时期堆积1处、灰坑103处、柱洞300个、墓葬3座、沟1条,出土重要文物标本172件。遗址包含商时期、西周时期、唐宋、明清四个阶段的文化堆积,其中尤以商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据介绍,合成遗址是南沙区继鹿颈遗址之后发掘的面积最大、包含物和文化内涵丰富的先秦遗址,为研究环珠江口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揭示先民的生产、生活的基本面貌,以及生态环境、动植物分布和物种构成等历史信息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实物资料。
广东:加强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走广东特色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近日,广东省印发《广东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时期广东省文物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措施、保障措施等三部分内容,从资源管理、文物安全、科技创新、改革创新、博物馆纪念馆、人才队伍等6个方面提出22项主要指标。《方案》要求,到2025年,文物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文物保护水平全面提升,文物科技创新取得重要突破,文物机构队伍力量明显增强、结构更加优化,初步实现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考古工作、革命文物保护管理运用、博物馆事业发展、社会文物管理等各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建成与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相匹配的文物强省,考古成果实证岭南地区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文物事业走在全国前列。
重庆
重庆钓鱼城遗址考古新发现一批高规格建筑遗存
近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透露2022年钓鱼城遗址考古发掘进展。钓鱼城地处嘉陵江、涪江和渠江三江交汇处的重庆市合川区,此次发掘,清理揭露了一批在钓鱼城遗址考古中前所未见的高规格建筑遗迹。前拱券后排叉柱的墩台式城门、门道带水池的院门、突出于地表且有高台井台围砌的水井等遗存均为首次发现,进一步凸显了该区域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此外,考古人员新发现东内城墙、内城门、水池和道路等遗迹,填补了该区域宋代文化遗存的空白,为钓鱼城宋元战争山城防御体系、分区布局和结构功能研究提供新证。
重庆梧桐土遗址考古取得阶段性进展 主体时代与三星堆文化相关
近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透露,梧桐土遗址考古取得阶段性进展。该遗址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地处长江北岸一级阶地上,三面环山。截至目前,梧桐土遗址已实施考古发掘面积535平方米,发掘清理汉代窑址2座、汉以后灰坑4个,商周窑址3座、灰坑24个、柱洞34个、石堆遗迹4个,其中商周遗迹构成陶窑作坊、石器加工点等组合遗存。碳十四测年结果结合陶器面貌,梧桐土遗址2022年发掘商周遗存的时代为商代中晚期,主体时代为三星堆文化晚期至十二桥文化早期。该遗址是研究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发展变迁的重要考古实证,是连接成都平原、川南、峡江地区的关键节点,也有助于揭示西南地区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
四川
资阳濛溪河遗址发现4万多年前人类活动遗迹
近日,资阳濛溪河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2021年9月,该遗址因洪水导致河岸垮塌,冲刷出部分动物化石、石制品等遗物,经现场勘察发现保存较好的地层剖面。2022年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资阳市、县文物部门对该遗址启动抢救性发掘。截至目前,濛溪河遗址共出土各类石器和动物化石千余件。石制品包括典型的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等,动物化石包括牛、犀牛、大象、鹿等。遗址还发现了骨器、疑似木器和大量植物类遗存。通过初步的碳十四测年,濛溪河遗址年代超过4.3万年。考古学者认为,濛溪河遗址是国内旧石器遗址中展示人和环境关系方面最清楚、最系统、全要素的遗址之一,对于还原晚更新世远古人类的生活提供了一个鲜活场景。
陕西
西安发现我国古代最早五桥并列遗址
近日,陕西省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透露,考古人员在配合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改造项目中,发现了横穿朱雀大街的水渠及渠上5座桥梁基址,皆为南北走向,等距离排列。这是目前经考古发掘出土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五桥并列遗址,对于隋唐长安城形制布局及礼仪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考古还发掘出隋唐安仁坊西北角墙基,在安仁坊北墙发现一座角门遗址,门外水渠上发现砖砌涵洞。根据涵洞使用的手印砖等材料,推测大致为盛唐以后。
香港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出第三批故宫博物院文物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1月19日宣布,向故宫博物院借展的第三批共85件珍贵文物,于1月起亮相博物馆。本批文物大多是首次在香港展出,涵盖书画、陶瓷、服饰等。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此批珍品大部分仅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出至2023年3月。据悉,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自去年7月3日正式向公众开放,截至目前已有约73万人次到访。馆方表示,随着香港特区政府放宽旅客入境防疫措施,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已准备就绪迎接内地及海外旅客到访。